1054年,越南李朝統治者定“大越”為國號,要求周邊的占城國、哀牢國(今老撾)、真臘國(今柬埔寨)稱臣,并向“大越國”納貢。越南的來往外交文書,都自稱“天朝”、“上國”,而且確實達到了目標,周邊諸國都攝于其“威德”,向其臣服。“大越”的統治者自稱皇帝,因襲中國制度文化,歷代統治者先后稱太祖、太宗、圣宗、仁宗等,將國號改為“大越”,和大宋分庭抗禮的,便是其圣宗。越南雖然在秦漢-唐朝都由中國直接統治,設置郡縣,但在宋朝時已經獨立建國,不再由中國管理了。在宋仁宗年間,越南李朝的將軍儂志高造反,不僅獨立于李朝皇帝(自封的,在和宋朝外交時并不使用皇帝稱呼),也不服從宋朝的管理。
我們不妨看一看這一份文獻,了解一下李朝對不臣服藩屬國的態度,以下為原文“先帝棄世于今已十六載已,而占城未有一使來,何也?”然后其太宗得出結論“意朕之威德不加乎?抑彼自恃山川之險阻乎?”,并加以討伐。
越南在李朝時代,多次進攻周邊占城、老撾等各國,并侵略北宋。北宋沒有對“大越”進行足夠的注意,而忙于應付西夏和契丹的戰爭。越南侵略宋朝的記載,小規模侵略騷擾至少六次,從1014年一直到1060年,而屢次得逞,中國未發一兵。1075年,李朝仁宗在位,舉十萬大軍伐宋,宋朝欽州、廉州、南寧失陷,“死者幾十余萬”。
公元1049年起,儂志高以數萬交趾軍隊入侵北宋,攻陷邕州(今我廣西南寧),宋朝軍民損失慘重。隨后叛軍連續進攻北宋,包圍廣州。宋朝組織了多次圍剿、反擊,但屢次敗績,越南軍連續取勝,廣州危急。
這時狄青出馬了,他主動請戰,向宋仁宗上表“臣當兵出身,除了戰場殺敵,沒有什么可以報效國家。希望能帶得數百個蕃落騎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將叛賊的頭砍下送回京城。”
他抵達戰場的時候,宋軍已經失敗了多次,宋將張忠、蔣偕陣亡,廣西統轄官員陳曙兵敗昆侖關。
狄青抵達后,將之前的敗軍之將陳曙等處斬,震懾了宋軍上下,隨后狄青親自率軍連夜突襲昆侖關。交趾軍不備,被宋軍一鼓拿下。天明,儂志高部發現宋軍,于是組織反擊,雙方會戰于昆侖關后平原。
前鋒碰撞,戰況焦灼。宋將孫節陣亡。狄青以左右兩翼騎兵繞側后突襲,合圍越南軍,這一部署出乎儂志高部意料之外,沖垮了其戰線,于是大破叛軍,追殺數十里,宋軍斬首數千級。狄青一路追擊,最終收復了邕州,立下奇功,宋仁宗稱之為“朕之關張”。
狄青于公元1057年病逝,宋仁宗于1063年病逝。北宋在宋仁宗在位期間,武功上重用狄青、王信、范全等一批名將,擊敗西夏與越南的入侵,能保持鞏固的國防;文治上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實現了北宋年間穩定發展的一個治世。史稱“仁宗盛治”。
公元1075年,交趾李朝興兵十萬,連續攻占宋朝欽州、廉州、邕州州縣,宋朝軍民死傷數十萬。之后宋朝痛定思痛,組織三十萬大軍南征,一度攻占交趾一半疆域,但由于天氣炎熱,軍中疾病橫行,最終退兵。由是,李朝才終止了對宋朝的侵略,并在表面上維持了藩屬關系,停止對宋朝土地的謀求。之后幾十年間,北宋風云劇變,發生靖康之恥,再也無力南顧了。
必須要說,相對于秦、漢、隋、唐、明甚至是三國吳國對越南的統治和管理,宋朝做的是尤其失敗的。宋朝剛剛創建不久,宋太宗就在981年討伐越南,但宋軍戰敗。整個越南李朝的時代,一方面越南的國力空前高漲,在半島上自居天朝上國,華夏正統,一方面中原王朝宋朝對外戰績不佳,統治能力有限,以至于李朝更加得寸進尺。
李朝統治者名義上接受宋朝的冊封,“交趾郡王”、“安南國王”等,但實際則以“大越皇帝”自居。在南宋被蒙古所滅后,李朝的繼任者越南陳朝更是在詔書、檄文中公然自稱“中國”。誠然,宋亡于蒙古非常可惜,但要說“中國”,則并不是越南陳朝的定位。
李朝時代,越南的空前強盛,使得其出現了自認為和宋朝是南北朝關系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