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很火:“是什么叫富人思維?”
各路網友回帖很熱烈,都舉例自己見過的有錢人平時是怎么花錢買時間,花錢用來換取更多的人脈資源,用錢把自己的時間省出來然后做更重要的事情。
按照正常的思路,想要成功,那么就要去觀察成功人士做法。想要變得有錢,那么首先要擁有富人思維。
這個邏輯乍一聽很正確,可仔細一研究就發現經不起推敲。
成功的人之占總人數的極小比例,“一將功成萬骨枯”,還有更多失敗的人沒人看得見。成功的因素里努力只是其中一小塊,還有時代背景、運氣、天賦等等原因,人跟人之間不可能完全一樣。
別人的成功難以復制,別人的失敗才最值得研究。
當大家都在討論什么是富人思維時,很多人的舉例純粹的是通過結果來推原因。
不是因為他的“富人思維”讓他成了有錢人,而是因為他是有錢人所以自然而然地有了“富人思維”。
邏輯順序錯了,再怎么模仿學習也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反慣性思維》里面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很多人之所以沒有辦法成功,他們跟成功的人之間最大的一個差別就是,成功的人總是能夠提前一步看到,普通人永遠只是模仿別人。
隨大流是永遠都不可能是成功的,當所有的人都去擠獨木橋時,也許這就不再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了。
我們普遍存在的思維方式,看到了別人做出成果,于是就一窩蜂地跟著做,結果可想而知。
大家的思維受局限通常是跟自身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系,常識、過去的經驗,懶得思考、從眾、先入為主等因素影響我們。
腦袋不用,久了就越來越遲鈍,慢慢地形成慣性思維,生活就停滯不前了。要擺脫我們的慣性思維,你可以試試這六個辦法。
第一步:重塑思維認知
第二步:跳出來,而不是跳進去
第三步:多換位思考
第四步:擺脫依賴,強化內在的主見
第五步:養成求知的慣性
第六步:創造性思考
年老體弱的驢子不小心掉進了深坑里,周圍沒有任何可以救它的工具,主人心灰意冷打算把它埋了。按照常規思維,驢子自己也跳不出去,只能在坑里等死了。
可是當鏟下來的泥落在驢子背上,它本能的抖動身體時,突然靈光乍現,把落在腳底的泥一點一點地踩緊實,沒想到最后竟然填平了土坑,自己把自己救了出來!
那就是一個脫離慣性思維的典型例子。當我們處在不利條件下,不要自我設限,太早的放棄會錯失可能出現的轉機。
很多30來歲的年輕人整天死氣沉沉的,對工作不上心,生活也沒熱情。問他們實在不喜歡現在的生活,那就去做自己喜歡又能夠賺到錢的事情吧,得到的回答總是,“哎,我不行的。”
自己做著現在這份穩定的工作已經很不錯了,盡管大家都感覺到外面的世界變化越來越快,沒有什么事情可以永遠穩定下去。
有的人從不考慮這些,有的人已經意識到了,但是他們選擇性地忽視。
有一句話說,有些工作了十年的老員工跟剛工作一年的新員工,兩人能力并沒有多大的區別,就是因為老員工將一年的經驗重復了九年而已。
依賴于過去的經驗,不停地在重復,一段時間之后人的思維被框定在小范圍內,不想費力去學習探索新的東西,因為害怕未知的東西有風險。可如果不甩開慣性思維,就永遠都沒辦法進步。
我在讀《喬布斯傳》的時候有看到,喬布斯打算做一個超大容量的音樂播放器,沒有繁瑣的操作流程,可以裝進口袋里。這種概念看起來不可思議,因為大家都是用的CD、隨聲聽,沒人想過一種更創新的產品。
喬布斯想到了,他跳出了固有的思維框架,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地方,于是大獲成功。
換位思考,即常說的“共情心理”。
學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將自己放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做?”
這才是正確高效解決問題的辦法,冷靜地談話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有效信息,遠遠好過跟對方面紅耳赤爭吵。
這6條中最重要的,也是我們最應該要學習的就是,養成求知的慣性。
新生事物不斷產生,唯有保持持續的學習能力,我們才不會被時代拋棄。
當一個人知道的越多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是多么的無知。
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告訴我們,學歷高的人并不一定就比那些沒怎么讀書的人更優秀。
學歷高,只限于所學的專業領域,而早早進入社會大學的人,在生活中自己摸索學到的生存技能都是課本上沒有的,這比起書本知識更加重要。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學的已經夠多的了,有一種自滿心態就會錯過很多新的東西。應該時刻保持空杯心態,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解決我們的思維方式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修正之前那些錯誤的慣性思維,會耗費更多的時間,所以三點建議。
1 不要追求一步到位
2 要創造性地允許任何可能性
3 嘗試著多角度或反向的分析問題
牛頓第一定律慣性:任何事物都有慣性。
同樣,我們的思維也是有慣性,隨著知識經驗的累積,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像滾雪球一樣,借著慣性越滾越大,可是速度越來越快,一旦偏離正確軌道就很難使它停下來了。
所以我們隔一段時間,就應該提醒自己總結反思,看看哪些方面做的不對,去學習借鑒別人的新的思想,這樣才會有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