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國內首部以“地鐵”為題材的紀實文學作品,作為閱讀者的我既不是北京人,平時也不以地鐵出行為主,按道理是不太有共鳴的。但架不住好奇啊!你想,用四年時間寫了八十多篇和“地鐵”有關的敘事散文,里面不僅有第一人稱的“我”,還有“我”的朋友——來自鄉村的“李老三”;實際上“我”也是來自鄉村,“我”和“李老三”在地鐵里遇到人、事其實是現在的“我”和曾經的“我”的對話吧。好了,我也不知道會閱讀這篇書評的你會不會有這樣的好奇和感觸。但,既然你會讀書評,應該也愛看書,那就分享一段本書中能夠打動閱讀者的文字吧——
這么多年來,我在地鐵里“看”過很多書。比如,有個看起來很時尚的女生在讀《修昔底德》,一位年紀輕輕的小伙子在研究《國家××經濟》,一位女白領在看泰戈爾的《飛鳥集》,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人在看《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一位大媽年紀大媽打扮的女士在讀英文版的《哈利·波特》,一位退休干部模樣的大叔在看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每次坐地鐵,我會猜想,應該還有很多人,他們的包里裝著各種各樣的書,只不過,一時不方便拿出來,或者暫時不想拿出來。如果在某一時刻,這些書都能夠同時展現,而不是人人手里都拿著手機,地鐵里一定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氛圍。
看完這本書,我打定主意,要把它送給一位北京的朋友,還得是心思細膩的,愿意讀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