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見識魔都的人山人海,地鐵是個好去處。在搖搖晃晃、擠擠挨挨、吵吵嚷嚷的地鐵車廂里,當你打開一本書,你的世界會有什么不同?
這名女子,在看東野圭吾的《放學后》。面容清秀,衣著休閑。
這個小伙,周圍人都在看手機,他卻捧讀一本書。
距離太遠,不知書名。
這位長發女子,手持鉛筆,在細讀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誰第一個把一塊土地圈起來并且想到說‘這是我的’,而且找到了一些足夠單純的人去相信他,誰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奠基人。”盧梭的文字里似乎有些反諷的味道,足堪細細琢磨。
讀書的女子在“私有制”上畫了個圈,不知她有怎樣的感悟?
這位女孩在讀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地鐵上讀書,雙肩包是標配,方便放置書籍。
這名俄羅斯女孩,在讀俄文的《如何寫一篇文章》。同樣的,胸前背著雙肩包,全神貫注讀書,全然忘卻周圍的擁擠人群。
這一位,在讀日本學者柄谷行人?的《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眉頭緊蹙,若有所思。
在魔都地鐵上,看手機的人多,讀書的人少。不過還是有那么一些人,會打開書,在日常生活之外,經由書籍走進一個廣闊的世界,給自己的精神世界開辟一個獨特的天地。
在很多人眼里,讀書必須要有一個優雅的環境,比如在午后的陽光里,在閑適的躺椅上,在香茗的陪伴中。
然而曾國藩說了:“茍能發奮自立,則在家塾可以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以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
誠如曾氏理論所言,熱鬧之場如地鐵車廂內,亦可讀書。只要心足夠沉潛,你仍然能夠體味作者的所思所想;只要思維足夠活躍,不論是字字精讀還是略覽大概,你都會有所思有所得。
喬治●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就是他在去波士頓的火車上,于噪音深處聽到一段獨特的樂聲,由此引發靈感而創作的充滿爵士味道的交響樂。
能夠在各種雜音中尋求心靈的樂聲,在如今眾聲喧嘩的時代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
當你回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聽過的音樂,遇過的人,經歷過的事情,這些都在不經意間匯聚成你獨特的氣質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