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講了血栓的形成機制,今天再來聊聊預防預防動脈血栓的常用藥——阿司匹林。
眾所周知,血小板聚集、黏附是血栓形成最早的反應之一,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進而抑制血小板釋放反應,阻礙正常血小板聚集,從而預防動脈血栓的形成。
那么為什么阿司匹林作為抗血小板藥的劑量為每日81mg,而作為抗炎藥則是每日3~4次,每次650mg呢?今天我們就把阿司匹林究竟如何作用徹底地講清楚!
前列腺素在血小板和內皮細胞中的生物合成過程
(想要理解下面的段落要結合著上圖看哦~)
簡要地說,血小板和內皮細胞的活化導致磷脂酶A切割膜磷脂并釋放出花生四烯酸,然后花生四烯酸在環氧酶的催化下轉變為環式內氧化物(即前列腺素G2或PGG2)。在血小板內,環式內氧化物轉化為血栓素A2(TXA2)。TXA2與細胞表面的TXA2受體相互作用,引起血管收縮,強烈誘導血小板聚集并引起血小板聚集反映。在內皮細胞內,環式內氧化物轉化為前列環素(PGI2),與TXA2作用相反,可以引起局部血管舒張,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釋放反映。
阿司匹林通過共價作用于乙酰化環氧酶活性位點附近的絲氨酸殘基,由此抑制了環式內氧化物及其下游多種代謝產物的合成。TXA2水平降低,則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釋放反映相應減少。由于血小板內沒有DNA和RNA,它們不能合成新的環氧酶,所以一旦阿司匹林對血小板內有效的環氧酶產生了抑制,那么,其作用將是永久性的。也就是說,阿司匹林對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在血小板整個生命周期中(7~10天)都是不可逆的。在內皮細胞中,阿司匹林也能抑制環氧酶,但是內皮細胞能夠自身合成新的環氧酶,所以阿司匹林對內皮細胞的作用不是永久性的。因此,小計量的阿司匹林對內皮細胞中的前列環素合成的影響相對較小。
我們常將阿司匹林常作為抗血小板藥物來預防動脈血栓形成所致的卒中、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和心肌梗死。這正是因為阿司匹林對血小板的作用是永久性的,所以小劑量和/或長間隔(減少服用次數)可使其成為選擇性的血小板抑制劑。例如,阿司匹林作為抗血小板藥的劑量為每日81mg,而其發揮抗炎作用的劑量則是每日3~4次,每次650mg。大劑量的阿司匹林可以增強對前列環素合成的抑制作用,但是不能增強對血小板的抑制作用。與阿司匹林相比,其他的非甾體抗炎藥都不能廣泛用作動脈血栓形成的預防用藥,因為這些藥物對環氧酶的抑制作用不是永久性的。
COX-1是血小板內環氧酶的主要類型,而內皮細胞中同時表達COX-1和COX-2。阿司匹林對二者抑制作用無選擇性,所以可以成為一種有效地抗血小板制劑。反之,近年研制的選擇性COX-2抑制劑不能作為抗血小板抑制劑來使用,因為它們對COX-1的抑制作用非常弱,而且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危險性。那些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險性的選擇性COX-2抑制劑已經退出醫藥市場(如輝瑞2005年被勒令下架的伐地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