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寧焦點解決網絡初17中19堅持分享614天(2021.4.15)本周約練我1次,總計170次,讀書打卡第265天
劉老師初級第三次課程復聽筆記:
答疑解惑:
1、制定規則,家長和孩子要共同執行(讀書、不玩手機。)規則不是對孩子單方面的約束。
2、奇跡問句應該在當事人有能量的時候使用才合適。
3、感覺學習成長遇到了瓶頸,那就持續的讀書,走下去就會有突破。
4、一般化是重新建構“雖然,但是“起碼,至少”。奇跡問句、假設問句只是問句不是重新建構。
5、雙專家模式,指當事人是自己問題的專家,我們和他是合作關系,我們陪著他去梳理,這樣他對自己會更了解,能發現自己的資源優勢,以及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6、好奇三問:一、你希望有什么改變?二、是什么讓你想有這個改變?(提升動力)三、有了這些改變后,你會有什么不一樣?(具體指哪些方面?)
7、貼標簽(媽寶男),你越說他是什么?他就會成為你說的樣子。
8、怎樣能夠放手相信孩子?多關注他做到的部分、好的部分。
9、來心理咨詢的并不是有病,他屬于正常范疇里的不健康狀態,比如成績提升,親子關系疏導。
10、咨詢快到時間了,就要提前收,如果到結束時再收,當事人會感覺不舒服。
11、真正的做到聚焦正向,眼神里都是愛。如果沒想好怎樣和孩子溝通,那就少說或不說,不然一出口就會傷人。
12、那些在孩子十歲前,家長對孩子的粗暴,在孩子十歲以后都會加倍還給家長。出來混的,早晚是要還的。
13、孩子和父母的經典對話。
“我快累死了”? ? ? “你累個啥?”
“我腰疼。”? ? “小孩子,你也有腰?”
“同學談戀愛了。”? ? ? “你可不能這樣。”
課程收獲:
知難易行,信念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1、關注正向積極面。問題是成長的契機。
2、提供更多看人看事的視角,改變思維模式。遇到事情,眼睛就是直的,只能看見極少的可能性,容易悲觀絕望,穩不住,情緒容易出來。
多和當事人探討想要的是啥,想要的實現了會是啥樣?
3、生活中大多看失敗,看缺陷,焦點解決大多看優勢,看資源。關注什么就會得到什么。
4、多關注現在與未來。
動力提升必須要關注情緒、關系、成就感、希望感四個方面。
如果一個人生活在挑錯思維里,總是拿他和別人比較,那么他的情緒就會不爽,動力就會不強。
如果有一個人和周圍人的關系都不太好,那么他做事也會缺少動力。
如果一個人經常生活在批評中,那么他就說我不干了,沒勁干啥都是錯。這個時候可能需要更多的贊美,贊美里邊更適合的是“間接贊美”“你是怎么做到的?有困難嗎?啥困難?真不容易,你是怎么堅持下來的?”等當事人自己說這樣的話,他說獲得的成就感就會更加有力量。
如果一個人總感覺自己不可能做到,怕付出沒有回報,那做事情的動力就會不足。堅持才會有希望,而不是有希望了才去堅持。
5、不建議太多的去談原因,少用或不用為什么?
6、【云手】
當一個拳頭打過來,我們習慣硬碰硬,認為拳頭過來是像是針對自己的。其實真相是他遇到了困境,他一定有他的道理。
如果一個當事人什么都回答說不知道,或者有的孩子說,我媽煩死了。那是孩子把負向情緒推給了你。要想到他能來咨詢室已經是很難得了,也要相信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有他的難處,有他的想法。他的拳頭外面是硬的,那里邊卻是空的。他的拳頭并不是針對我們的。他是有困難了。他有他的處事模式。他也不想這樣。這樣想了,我們才能夠做到心平氣和。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和當事人共同面對問題,而非互相抵抗。你可以握著他的拳頭繼續往里來,感受他的感受,對他說:“雖然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但我相信你一定很不容易,你能來講講嗎?”如果是自己同性別的孩子,他不愿意說,那就可以抱抱他,不愿意說就算了。
“他這么做讓你挺難受的吧,他咋能這樣呢?”讓當事人從情緒失控到化解再到解決問題。
“如果有可能,你希望這件事有什么改變呢?”如果當事人說不想改變,那我們就用好奇的態度問“不想改變,那我就不明白了,事情都已經這樣了,是什么讓你還不想改變呢?”(此處一定要軟化語言,一句話不能一下子說完,一下子說完,就像是石頭一樣,太傷人了。同時要堅信他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他這樣一定有他的原因。)
用一些表示可能性的詞語:“可能、似乎、不一定、也許……”用棉花包住他的拳頭。
改變使當他的內心逐漸的強大,能夠調動起自身周圍更多的資源時,改變就會發生。這個時候我們再把他的拳頭慢慢的緩緩的往他的身邊推。
7、去病理化,增強復原力。去病理化就是不貼標簽,把每個當事人都當作是活生生的人。我們關注的是這個人,而不是他身上所存在的問題。
復原力就是在挫折的困境面前仍然有繼續前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