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要等到畢業以后》作者:張志(秋葉),豆瓣評分:8.1
這本書深入解答了大學生關于專業和職業、讀書和學習、社團和實踐、求職和創業、考研和就業、友情和愛情、生活和習慣、個人和社會、天性和信仰、成長和反復等十個方面的問題,從思維模式和方法論去指導讀者行動起來。57條人生成長建議、57個實操訓練、10位同齡人的分享、以及40本經典好書推薦進行拓展,讓迷茫的你,從大學中的一件件小事去提升自我。
相對于下文的《讀大學,究竟讀什么》,這本書更加客觀、更接地氣、并且通過實操訓練讓你知道如何行動。秋葉大叔最希望大學生能夠學到思考、行動、總結三個方面的能力,他通過公眾號的為同學解答、寫文章,出書為同學更系統學習,并在網易云課堂開設了office、職場等多門課程。
有行動力的同學,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與秋葉大叔零距離學習。
摘錄:前言——我的書不是一本心靈雞湯
給大學生寫書是一件很糾結的事情,因為我們不知道有多少大學生愛讀書、那些愛讀書的大學生是不是更喜歡看一些“輕松"或者"實用"的書。努力把書寫得接地氣吧,怕又變成討好人的俏皮話,見不到實效;把書寫得稍微專深一點,又怕同學們覺得學起來太累而放棄。可淺顯地思考不一定會讓你改變,除非你先進行有效的思考,然后才去有效的行動,并不斷反思行動的成效。
寫這本書,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任務:
讓一個人受到刺激是不夠的,還得讓他學會有效地思考;一本書只讓一個人陷入思考是不夠的,還得讓他開始采取切實的行動。
要學會一樣技能,最好的方法是堅持,最大的障礙是耐心。但是對于年輕的朋友,他們最大的困難不是不愿意改變,而是不知道從哪里入手。
.......
其實,你和高手之間的距離只差了一個行動。
拓展閱讀:
《學會獨立思考:學習篇》張志,豆瓣評分:8.1
《不要等到畢業以后:答疑篇》張志,豆瓣評分:8.8
2《讀大學,究竟讀什么》作者:覃彪喜,豆瓣評分:7.5
副標題是一名25歲的董事長給大學生的18條忠告,而這18條涵蓋大學生學習、生活、考研、留學、求職等方面,可以讓大學生在看待大學涯以及學習成長上,有很好的心態和思維的開拓。因為書中的觀點跟目前的一些主流觀點完全相反,比如“不逃課不是好學生”“60分萬歲”,為很多學生打上無數搶的雞血。
但是觀點過于絕對,思考的角度過于單一,作者帶著很強個人觀點以及局限于自身案例,在論證這些忠告,在閱讀本書的時候,盡量批判性并包容地去閱讀。為何說包容?畢竟在我們迷茫的時候,有人告訴我們怎么去努力,如同師兄師姐的建議一樣,不一定正確但在那時候確實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和成長。如同我今天寫這篇文章一樣......
如果是大一大二同學還沒有自己的見解和足夠的經歷去辨識的話,先吸收日后再回看反思也是可以的。因為我當時大一也是很難去佐證作者的觀點,如今回看也才看出很多邏輯問題。但切勿把本書奉為金科玉律,其實對下面其他書也一樣。
摘錄:專業無冷熱,學校無高低
大學生區別于非大學生最根本的一點便是系統、深入、獨立、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正因為如此,國外的大學生在就業的時候,才能夠非常自如地穿梭于各個專業領域之間。一個人類學專業的大學生可能成為華爾街的風云人物,一個考古學專業的畢業生可能成為出色的新聞記者。中國的高校總是嚷著面向市場,要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如果真是如此,那人家美國的很多大學豈不是要關門大吉了?
所以說,大學生畢業以后能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并不取決于他的專業是否熱門,而是取決于他在專業中是否已經掌握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做到這一點的大學生而言,專業的冷門和人們其實已經高無意義了。
既然如此,為什么不降抱怨專業冷門的精力用來多看些書、多想些問題呢?
拓展閱讀:
《原來大學可以這樣讀》鮑金勇,豆瓣評分:7.8
《求職,從大一開始》覃彪喜,豆瓣評分:7.7
3.《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豆瓣評分:8.6
這是一本出版70年的經典之作。其實對于很多大學生,在經歷高中體制下的應試教育,哪怕語文成績再好,其實也不一樣懂得閱讀和看書,因為老師只會告訴我們如何可以得分、得高分,并不會去告知我們閱讀對于我們的成長、生活的意義,不會去叫我們正確地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
對很多畢業多年才閱讀這本書的人而言,這是一本相見恨晚的書,因為他們如果在大學或者年少便能習得正確閱讀的基本觀念,掌握閱讀的技巧和藝術,通過日記月累的實踐和總結,人生軌跡或許會有更好的改變。而對于我們大學生而言,現在閱讀并消化、實踐此書,必定受益終身。
當然,能否閱讀完本書后堅持是大前提,百分之80的人讀不完此書,百分之90的人沒進行實踐。這本書很考驗理解能力,反過來能看懂必定提升理解能力,改變和成長從來不是不辛苦的事情。
摘錄:為獲得資訊而讀和為增進理解而讀
能識字明義便能閱讀,但閱讀的意義遠遠超越“讀”這個動作本身。從滿足個人需求的角度,閱讀大抵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娛樂,即通過閱讀獲得美的體驗,最不費功夫,對閱讀者的要求也最低,如讀通俗小說;第二種是為了獲得資訊/知識,即讀能讀懂的東西,與閱讀者的理解能力相當,如讀報紙、雜志;第三種是為了增進理解,即讀必須讀的東西,閱讀對象超越了閱讀者的現有水平,通過閱讀可間接地提升閱讀者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本書討論的是為增進理解的閱讀,這是有思維的多種運作方式參與的行為,指向個人心智的發展和提升。
現代社會的資訊泛濫阻礙了我們理解力的發展,出于各種目的(絕大多數是營利),現今社會最具才智的人們活躍于知識與觀點的包裝事業,精心設計出那些讓大眾覺得是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和觀念。知識是理解的先決條件,但不意味著對某一事物的理解需要所有的知識,或只能形成某種暗示作用下的理解,這實際扼殺了個人的獨立性和判斷力。為增進理解而讀,是找到自己真正觀點的途徑之一。
拓展閱讀:
《快速閱讀》克里斯蒂安?葛朗寧,豆瓣評分:8.0
《這樣讀書就夠了》趙周,豆瓣評分:7.2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二志成 鄭會一,豆瓣評分:7.3
4.《把時間當朋友》作者:李笑來,豆瓣評分:8.6
(推薦閱讀本書的第二版)這本書主要講的不是時間管理技巧,作者認為真正需要管理的是我們自己,相信“一切都靠積累”,深信積累的力量,時間就是你的朋友,而應該是作者主標題的含義。
而其副標題“運用心智,獲得解放”比較能詮釋書中的內容,本書邏輯從問題到解決,從思維到方法,讓同學們認清心智成長的方方面面,并強調行動。從看清現實現狀、到學習簡單的行動管理自我、到學習的問題和途徑、到思考過程中要避免的坑、到人際交流中的原則,再到實際應用并不斷積累,每一節都讓你對生活人生有了不一樣的認知。與秋葉大叔的書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領域不一樣。
相信這本書對于同學們來說,能夠認清看待很多因果觀和行為。
摘錄——困境之慌張
經過反復詢問,認真觀察,我終于明白了—很多學生“既勤奮又懶惰”的怪異現象來自他們對“時間壓力”的感受。“沒時間了”或者“時間不夠了”的恐慌,使他們超乎尋常地勤奮。哪怕只是虛假的“勤奮”,一樣能讓他們恨不得廢寢忘食。而同樣的感受,也使他們終日不忘尋找捷徑,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實際上卻想著“最好不費吹灰之力”。無論哪一種行為,都肯定是不現實的,因為已經“沒時間了”—這才是冷冰冰的事實。
“沒時間了”,是“時間恐慌癥”患者腦子里唯一反復閃現的一句話。巨大的壓力,極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綜合了一切矛盾:他們既勤奮又懶惰,既聰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滿懷希望又分分秒秒面臨絕望,既充滿自信又隨時隨地體會自卑……“沒時間了”,其可怕程度幾乎無異于死亡。死亡是所有人都要面臨的終極困境—沒有解決方案的困境。對其恐懼之甚,以至人類不分種群,不約而同地集體創造出一個天堂留給自己和自己喜愛的同類,同時還創造出一個地獄送給自己憎恨的同類。但這畢竟不是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死亡本身其實并不可怕,面臨死亡的過程才真正可怕。如此,就能很容易地體會那些“既勤奮又懶惰”的學生,面臨的是怎樣的悲慘境遇了。
但是,生活中明顯有另外一些人—盡管數量上并不占優—在用另外一種狀態生活。他們從容,他們優雅,他們善于化解各種壓力,安靜地去做他們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并總能有所成就。他們甚至可以達到常人無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對同樣的困境,這另外的一些人究竟是如何保持從容的呢?
拓展閱讀:
《暗時間》 劉未鵬,豆瓣評分:8.5
《小強升職記,,時間管理故事書》鄒鑫,豆瓣評分:8.8
《奇特的一生》格拉寧,豆瓣評分:7.8
5.《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作者:布朗,豆瓣評分:8.7
在美國這本書被推薦為大學生必修書目,在主要觀點是吸取信息的時候,要提出適當的問題,在不斷提問和回答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訓練和對新領域的認知。作者提到的思維風格有兩種,一是海綿式思維,一是淘金式思維。在一個自己完全無所了解的領域,海綿式思維可以讓我們得到更多的認知。不過我目前更加認同我們使用全盤接受的方式在一個未知的領域反而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等到自己對這個領域有一定建樹后再使用淘金式的思維,也就是批判性思維,會是更好的學習。因為如果一開始就對新領域的知識和信息提出過多的質疑,會有礙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在這方面,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不是沒有可取之處。
看完這本書之后,你應該知道什么時候以及怎樣才能提出這樣的問題:
1 .什么是論題?什么是結論?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詞句有歧義?
4 .什么是價值觀沖突?什么是價值觀假設?
5 .什么是描述性假設?
6 .推理中存在謬誤嗎?
7 .這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
8 .你發現干擾性原因了嗎?
9 .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
11 .什么結論可能是合理的?
拓展閱讀: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萬維鋼(同人于野),豆瓣評分:8.7
《批判性思維-帶你走出思維的誤區》理查德.帕克/布魯克.諾埃爾.摩爾,豆瓣評分:8.4
《批判性思維-思維、寫作、溝通、應變、解決問題》理查德·保羅/琳達·埃爾德,豆瓣評分:8.5
6.《學習之道》作者:喬希·維茨金,豆瓣評分:8.3
我們很多人都在學習,可是沒有多少人會學習!我們知道如何解題,如何考高分,可是沒有多少人能明白真正的學習是什么,而學習又如何成為一種藝術的。
此書作者,他對于象棋和太極的核 心本質的通透理解,以及對自己學習的身體和心理過程的精準的描述、而且還有能抽象到理論的高度,并且加上自己的親身經歷輔以到位的剖析,實為精彩!就好像他說的:"我所擅長的既 不是太極,也不是象棋,而是學習的藝術(書原因叫做《學習的藝術》)。書中的有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所有高水平的比拼,拼得都是基本功,熟能生巧。有人說,這個很簡單啊。問題是有幾個人能做到?
摘錄
在每一個領域,區分強者與弱者的標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危機關頭是否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冷靜,從容自如。如果一個選手表現得從容不迫,而另一個選手已經開始被心理因素摧垮,那么比賽的結果已經不言而喻了。被掠者已經不能客觀從容地應對時,會出現一次又一次的失誤,掠殺者此時就能步步緊逼出殺招了。更微妙的是,這種心理戰術或許對需要獨立完成的比如寫作、繪畫、學術思考或研究來說更為重要。 在沒有外部推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成為我們自己的監督者,有多從容成了最好的標尺。如果我們只以“度過此生”來作為生活的標準,那么永遠都不能指望杰出。而另一方面,如果發自內心深處且靈活的從容成為了習性,那么生活、藝術和學習將會變得豐富多彩,而這種豐富多彩能帶給你不斷的驚喜和愉悅。那些高人一籌的人都是能將創造潛力發揮到極致的人。對那些生活的強者來說,從容應對每天的學習過程的心理就如同他人夢想著在危機時分能體驗最高潮瞬間的那種執著。
拓展閱讀:
《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詹姆斯·巴哈,豆瓣評分:7.6
《棋與人生》卡斯帕羅夫,豆瓣評分:8.6
《哪來的天才?》杰夫·科爾文,豆瓣評分:8.0
7.《你的降落傘是什么顏色》,作者理查德·尼爾森·鮑利斯,豆瓣評分:8.1
一本與《戰爭與和平》一同被美國國會圖書管譽為“影響人生的25本著作”之一,跟《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樣暢銷幾十年,久經不衰,多次修訂適應時代。《如何閱讀》是讀書中一盞最好的指路明燈,那《降落傘》便是職業規劃中明燈。了解企業,認清自己,回歸最根本的問題,思考自我,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
摘錄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工作,這本書是寫給你的;
如果你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工作,每次找工作都無功而返,這本書是寫給你的;
如果你厭倦了現在的工作,決定“逃跑”,想知道自己的降落傘是什么顏色,這本書是寫給你的;
如果你正在思考最想干什么,或者想轉行,這本書是寫給你的;
如果你正試圖更好地了解自己,這本書是寫給你的;
如果你正想搞清楚職場是怎么回事兒,這本書是 寫給你的。
這本書,是求職與跳槽的實用指南。實用意味著完全現實,現實意味著——毫不退縮——即看好消息,也看壞消息。
拓展閱讀:
《這些道理沒有人告訴過你》楊萃先,豆瓣評分:8.1
《專業主義》[日] 大前研一,豆瓣評分:7.5
主動閱讀,帶著問題和目標去閱讀,越主動越好,讓你的努力有所回報。
與所有成長中的大學生共勉。
文/小徐同學 ?
做自己的產品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