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懷有作家夢的人,都渴望寫出深入人心的好故事,尤其是看到那些白天正常上班、業余寫作并出版暢銷小說、賺得盆滿缽滿的作家,更是熱血沸騰,感覺勝利就在眼前招手。他們滿懷信心的寫著,可是過段時間卻發現,寫出的故事乏善可陳,甚至只開了頭根本沒有完成。這時他們才認識到,寫作可不是僅憑一點熱情和沖動就能夠完成的。“好的作品中有生動形象的人物、起承轉合的情節及鮮明獨特的語言,所有這些融為一個優秀的整體,讀者只要看了開頭就停不下來,直至讀到結尾才長舒一口氣,還會時不時地回味”。而這樣的作品,都需要作者多年的積累、精心的構思、掌握扎實的寫作方法并運用嫻熟。
要寫好小說,首先要具備足夠的閱讀量,這是基礎。沒有足夠的輸入,別說筆下生花,連完整的故事都未必寫得出。故事寫得好不好,寫作方法很重要,是必備的基本功。要學習好的寫作方法,最好是向有經驗、出版過成功作品的作家來學習。因為他們從開始動筆寫到成功出版作品,經歷過寫作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難題。我們遇到的坑他們都遇到過并順利克服了,他們的經驗至少能幫我們少走很多彎路。比如羅伯特?麥基的《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被奉為編劇必讀圣經,對小說的創作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還有詹姆斯·斯科特·貝爾的《這樣寫出好故事:玩轉情節與結構,寫出會咬人的好故事》,也很實用。而今天我主要分享的是另外一本,艾麗斯·馬蒂森的《寫作課:何為好,為何寫不好,如何能寫好》。
艾麗斯·馬蒂森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還擁有20多年的寫作課教學經驗。美國最佳短篇小說獎、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小推車獎等都被她收入囊中。她的《寫作課:何為好,為何寫不好,如何能寫好》是一本很貼心的寫作指南,全部來自于她多年寫作和授課經驗的總結,內容扎實,輔以作品分析,閱讀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感慨“就是這樣的,我也遇到過這種問題”,有一種講出心聲的親切感。立志進行小說創作的朋友,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讀《寫作課:何為好,為何寫不好,如何能寫好》的過程中,作者的很多觀點都讓我非常贊同。下面只選出幾點來分享一下。
1,小說里的人物怎么活起來?
小說里的人物,最忌諱形象單薄、說話死板,像撲克牌面一樣,無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怎么讓人物形象豐滿起來、性格鮮明起來、活起來呢?要安排恰到好處地行動,要讓讀者在行動中認識人物、理解人物、感受人物。讀者喜愛或者憎恨的人物,一定是生動的、引起強烈情感共鳴的。人物一定會有不同的性格,而這些不同之處,一定要在他們的語言和行動之中展現出來,包括他們內心的喜怒哀樂,也要用合理的行動展現,而不能僅僅陳述。
艾麗斯強調,“切忌將人物特質與人物特質的呈現方式混為一談”。在講到敘述的要義時,她提出,一定要將內在狀態具象化。書中用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解釋將內在狀態具象化的涵義。
“敘述的要義就是不僅描寫內在狀態,還要將它具象化——即在客觀世界為內在狀態找到對應的事物。例如,現實生活中,她只能動動心思嫉妒一下朋友的雄厚身家。但在短篇小說里,這種情緒就表現為她把從朋友那兒借的垂涎已久、價值連城的某件東西扔到水溝里,過程是這樣的:她停下腳步,撥開散落在臉上的頭發,一松手,借來的古董銀手鐲就掉了。讀者會對她的妒火中燒感同身受。”
這段講解的特別形象。的確是這樣的,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一定是通過具體的動作、語言、行動來綜合展現的,讓旁人能看得到、感覺得出,這才是鮮活的形象,是動態的、活的、真實的。而不能靠單純的心理描寫,仿佛拿出一個紙板人模型,把情緒用文字寫在臉上。一個人物形象刻畫的好不好,不在于著墨多少,而在于是否為其安排了恰到好處的行動來展現。
構思人物,當然可以以現實中的人物為原型,艾麗斯也鼓勵這樣做。同時,她又強調,要根據作品的需要,加入想象力,讓現實和虛擬適當地結合起來。現實生活給每個人都提供了一定的素材。這些素材,需要經過藝術加工,調整到能夠完好的融入作品中、幫助作品表達主旨。小說不同于現實,不是現實的復制品。要完成創作,一定要從作品的需求出發,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適合需要就拿來用,否則,就要大膽發揮想象力,“要習慣用自己的想象力填補現實生活的空白”。當然,發揮想象力要以符合常識常理為基礎,不能強行安排脫離實際的、禁不起推敲的內容。虛擬的內容,更要注重理性的控制。
有些作者“心太硬”,情節一虐到底,并且“為虐而虐”“強行虐”,漏洞百出,讓讀者看了不舒服。還有些作者“心太軟”,舍不得自己創造出的角色受委屈,不忍心讓人物陷入困境,缺乏故事性,讀來乏味。所謂過猶不及,以上兩種方式都不好。要增強故事性,要推動情節逐漸步入高潮,要讓人物成長、轉變、爆發,就一定要用好麻煩和沖突,畢竟“麻煩和沖突才是故事的靈魂”。用逐漸升級的麻煩和沖突控制故事的節奏,制造出適度的緊張感、壓迫感,在面對麻煩、解決沖突的過程中把人物塑造的更加豐滿,讓讀者迫切的想要知道接下來的故事走向,這樣就讓作品中的人物都活了起來。當然,在情節設定中添加麻煩和沖突時,首先要注意合理性,戲劇性當然要有,但整個故事要順其自然,前后連貫,不能生搬硬套。
2,短篇與長篇,所差的不只是篇幅
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是兩種常見的作品形式。二者之間的差異,可不僅僅限于文字篇幅。按照艾麗斯的說法,短篇小說雖然篇幅短,故事同樣具備完整性。“短篇小說必須要有幾個事件,而最后一個事件必須有足夠的確定性,得像一個‘結尾’才行”。一部合格短篇小說需要把故事講圓,所包含的事件,未必是戲劇性的大事件,也可以是微不足道但卻足夠細致的小事,但必須能撐起完整的情節。比如艾麗斯舉例的《我站在這兒熨燙》、《里夸》,都沒有劇烈的戲劇沖突和情緒起伏,但這些層層遞進的微妙的小事,展現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依然能夠完美支撐起情節。
能寫短篇小說的作者,未必能夠完成長篇小說的創作。長篇小說不僅僅是把短篇小說的幾個事件增加到幾十上百個事件,而是一項龐大艱巨的任務,“完成一部長篇小說需要同時調動狂野的想象力及連貫的理性思維”,“寫長篇小說難就難在保證清晰的主線,這條主線需要交代清楚小說中的主要事件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只有主線清晰,讀者才能帶著好奇心一直讀下去”。
艾麗斯以《米德爾馬契》的故事大綱為例,詳細講述了喬治·艾略特的“采石場筆記法”,這種方法兼具組織性和靈活性,在創作長篇小說的過程中非常實用。為什么叫作采石場呢?是因為采石場把原始天然的材料轉化成了具有特定形態和功能的材料,必要時,這些準備好的材料可以直接拿來用。艾略特在創作筆記中搜集了豐富的材料,作為自己寫作的“采石場”。創作過程中,艾略特也曾經卡住過。在創作停滯期,她沒有停止擴展閱讀、搜集資料、調查研究,反而豐富了自己的采石場。很多積累的素材,雖然當時不一定用得上,但說不準在哪一個時間,就能夠靈機一動、茅塞頓開,激發出新思路,孕育出新作品,或者找到新的創作方向。
3,當作家,你做好心理準備了么?
除了寫作方法之外,艾麗斯還關注作家的心理狀態。她以自身的真實經歷和體會,引導大家正確對待作家這個職業。其實,要進行小說創作,作者的心態很重要。立志當作家之前,不妨問問自己,有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很多人眼里,作家像明星一樣,仿佛自帶光芒,走到哪兒都能被人認出。實際上,即使是很成功的作家,也很少會是這樣的狀態。多數時候,作家都處于艱難困苦的狀態,尤其是最初創作的時候。要創作長篇小說,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會遇到很多困難和瓶頸,并且對未來的收入沒有把握,創作上和生活上都頂著巨大的壓力。很多成名的作家,也都分享過成名之前苦悶的心路歷程。即使出版了一兩本大受歡迎的作品,在構思新作品時仍然需要經歷同樣艱辛的創作過程。
正確對待作品的修改過程。很少有作品是一次寫成不經修改的,大多數時候,作品都需要經歷多次修改和反復打磨。這也是一個非常消磨信心的過程。艾麗斯給出的建議是“修改,但不絕望”。她給出很多修改的建議,可以把作品放置一段時間,像陌生人一樣重新審視作品,可以打印出來閱讀,可以尋求朋友的意見,可以尋找部分讀者試讀反饋,可以加入寫作小組。對作品的修改,要做足心理準備,這是一場長期的奮斗。
最后,如果對作者的創作過程有了充分的認識,仍然滿懷興趣,下定決心要開始創作的話,那么就堅定的寫下去。寫作不僅要學習方法,還要調整好個人狀態,認定了就堅持下去。很多指導寫作的書籍,包括艾麗斯·馬蒂森的這本《寫作課:何為好,為何寫不好,如何能寫好》,都會幫助人們進一步靠近和實現自己的寫作夢。
2017.08.12霧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