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將至。
端,意為開端,“午”通“五”,端午意為初五。在古代干支紀時法里,五月為“午月”、五日為“午日”,因此端午節又叫做“重午節”。
端午節起源于南方。最初是因為南方濕潤地帶,到了五月、進入仲夏,古人認為五月初五陽氣最盛而將轉衰、陰氣萌發,這一天毒物俱出,蛇蝎蚊蟲滋生,于是南方人民在端午插艾草、飲雄黃、涂朱砂,沐浴蘭湯,目的就是除毒、驅疫、辟惡。
到了春秋時代,秦師南下攻破楚國都城,楚大夫屈原在端午這一天絕筆作《懷沙》,投身汨羅江,兩湖地區的人民為了紀念他,包粽子、劃龍舟,逐漸形成了端午節懷念屈原的傳統。
漢代以來,人們認為五月五日毒物齊出,是為“惡月惡日”。民間有“不舉五月子”之俗,這一天生下來的小孩子經常被遺棄或過繼掉。
南北朝有一名將叫王鎮惡,他就出生在公元373年的五月初五,出生后家族里商議要把他送給別人,免得給家里遭災禍。但是他的祖父王猛,大名鼎鼎的前秦宰相,卻認為他“此非常兒”,并說當年孟嘗君也是生于惡日最后成為丞相,因此“是兒將興吾門”。話雖如此,可是畢竟惡月所生,為了驅邪,取名“鎮惡”。后來金庸寫小說,有一位盲人大俠,名叫柯鎮惡,應該就是來源于王鎮惡。
端午節起源自南方,慶祝最隆重的也在南方。在海南島,端午是僅次春節的盛大節日,這一天,在外求學、工作的人們紛紛趕回家、祭祖、團圓。在島上,除了吃粽子、掛菖蒲艾草、賽龍舟,還有獨特的習俗——洗龍水。百姓們認為,屈原是去當龍神了,洗洗“龍水”,龍神會保佑孩子健康成長。于是,每年端午節的中午12點鐘,靠近海邊或是河邊的大人們便帶著孩子到水邊洗澡,保護一年的健康和平安。
近年來,賽龍舟成為各地方慶祝端午的重要活動。龍舟競渡由來已久,唐代詩人盧肇就曾寫道:“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沖波突出人齊喊,躍浪爭先鳥退飛”,描寫龍舟比賽時人聲鼎沸、緊張刺激的場面。
其實,賽龍舟的興起,有著更復雜和現實的因素。從活動本身而言,賽龍舟一方面有競技、強身健體的特點,容易為現代人接受和喜愛;另一方面容易順勢舉辦規?;?、集團化的賽事,具有觀賞性。從文化意義上而言,各種傳統節日都在簡化、淡化,在這個過程里,與節氣、時令、水土、祭祀、祈禱相關的因素越來越微弱,而屈原作為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象征,在今天仍然具有現代意義,因此關于屈原的粽子和龍舟,在官方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當之無愧地成為現今中國人最重要的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就這樣從一個原來存在諸多禁忌避諱的惡日,逐漸演變成了追求平安幸福,倡導愛國主義的熱鬧節日。每一個中國人,也在這個節日里,體味著我們綿綿不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