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塞神舟會看端午文化

核心價值重估-旅游資源解碼

尋找中華民族的精神坐標

1大DNA探“神舟”

【西塞神舟會地位】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6月2日,“西塞神舟會”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審議并批準了中國“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西塞神舟會”名列其中。“西塞神舟會”作為還原端午原始驅疫、納祥的民間祭祀活動,其活動規模之大、歷時之長、參與人數之多、儀式內容之豐富,堪稱端午節俗之最。

?

【核心目的】

驅瘟、除惡、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

?

【核心價值】

(1)蘊含著端午節俗的本真內涵

端午時節恰值夏至前后,此時高溫多濕,毒蟲孽生,是各種流行病多發季節。人們感應自然氣候的變化,調適自己的生活內容,尋求應對方式:一方面掛艾葉、插菖蒲,飲雄黃酒,采藥煎湯沫浴,防病于未然;同時,又借助于“龍舟會”的形式,為一方百姓消災祈福。前者是經驗性的保健措施,后者是心靈上的訴求。兩者結合,共同表達了民間端午節俗的核心主題——驅瘟、除惡、消災、祛病,以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

解讀大端午“神舟會”的活動內容,有利于我們認知時歲節日習俗產生的真正根源,把握傳統節日發展的規律。


(2)把調整人和自然的關系當做是節慶活動的真諦,歷久彌新

祈福納祥,驅鬼辟邪,亙古以來就是每個人以及每個社群十分緊要的儀式活動。敬神也罷,驅鬼也罷,核心仍然是事人。西塞神舟會,存續著這充滿強勁活力的民間信仰。它既顯示著自然規律對人生活的制約,也表達著人對自然變化的順應與調適, 是人與自然之間交流、對話的一種特殊方式。

?

【舉辦的時間軸】

(1)四月初八·開工扎船

“四月八,起手扎。”在農歷四月初八佛誕日,除了例行的禮佛、放生外,要舉行扎制神舟的開工儀式。從四月初八到五月初五這段時間,扎船師傅在完全封閉的神舟宮內扎制龍舟。龍舟上的64位神仙,各司其職,各管一方。


(2)五月初五·神舟開光

開光儀式由伙居道主持。儀式開始時,主持道士將一只大公雞的雞冠扎破,放三滴血至酒盅內,用毛筆蘸雞血,為龍舟點睛開光,之后又在龍舟各個重要部位分別點化,最后在40位神仙臉部點紅開光,并誦祝誥詞,懇請神舟顯靈、驅除瘟疫,滿足人們消災除病的心愿。經道士開光、點化過得龍舟,不再是一艘普通的龍型船,而成為了“神舟”。儀式結束后,前來參加神舟會的民眾開始請道士為其打平安醮以祈福消災,直至天明。(打平安醮的主要儀程有擺貢、上章、迎駕、贊頌、宣詞等。)


(3)五月十五·恭請祝神

五月十五零點,道士點香燭,做法事祭拜后開始占卜,其意在于恭請各路神仙上船。剩余的時間繼續為參會的四房百姓打平安醮。在其期間,當地有“偷紅鞋”的習俗,在神舟上供奉送子娘娘的后艙里放置了一些紙糊的紅鞋,民間相傳不孕婦女成人不注意悄悄偷走穿上的紅鞋,并藏在枕頭下,送子娘娘可以保佑生子。倘若今后果然得子,次年定要到神舟會上還愿,做雙紅鞋還到神舟上,并捐些錢財給神舟會。


(4)五月十六·神舟巡游

五月十六早上8點神舟出會巡游。巡游的路線即是整個道士泭村。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邊懸掛菖蒲艾葉,門口設香案、燃香燭,擺上酒、茶、米、水果等貢品,每到一家,村民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米、祭拜,直到巡游完所有的街巷。


(5)五月十七·打醮守夜

五月十七的晚上,為神舟點燃48盞長明燈,通宵打醮守夜。


(6)五月十八·神舟登江

五月十八上午10點,在所有參會民眾的簇擁下神舟出宮,并停放于宮前的草坪上,準備中午登江。登江之前,道士主持儀式,首先將一只公雞的雞冠剁下,雞頭扯下拋入神舟之中,并將雞血涂至神舟船體,然后道士挑選一名神舟會成員,跟隨其圍繞神舟船奔跑數圈。臨近中午時分,法式結束,道士和神舟會成員共同為神舟開路。由16名青壯小伙抬著神舟奔向江邊,并將其安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稻草垛上,把船的底部固定好后推向深水區,再把牽引的纜繩與神舟連接,此時江上漁船在船頭擺香設案,鞭炮齊鳴,繞神舟三圈,以示送行。牽引船將神舟托至江心,于中午12點準時放走,任由水流帶著神舟沿江而下。神舟登江處的大堤上,數萬民眾雙手合十、跪拜神舟。

?

【神舟船的衍生文化】

神舟會——當地民間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一部活的當地生活史

神舟會作為盛大的民俗活動,以生動具象的民間紙扎藝術為載體,并以這個載體為核心,通過一系列既定儀式、流程來達到娛神娛人、慰藉心靈的祭祀目的。它承載著西塞山地區民眾的生活智慧、生活情趣以及祈福求祥的善良愿望,從遙遠的古代一直走到了今天。


(1)民間音樂:整個儀式過程中,道士擊樂頌咒。由于伙居道的自身特點,其唱詞一級所用的打擊樂均帶有鄂東南民間音樂元素在里面;唱詞行強調不同于一般的吟誦調,唱本中的詞句往往不是一次唱出,而是在執行每項儀式之前和之后各唱誦一半。有事是一人吟唱,有時是其他人一起應和,有時是兩個道士間的一問一答的對白。《神舟玄科》記錄著與神舟會各種祭祀儀式相關的吟誦唱詞等內容。


(2)民間歌舞:民間歌舞是神舟會中的一大亮點,主要有“扎故事”、 “踩高蹺、“戲蚌殼”、“玩花燈”、“舞獅子”、“玩龍燈”等。民間歌舞在神舟會活動期間,通常為附近百姓自覺組織參與游玩,參加會期定在農歷五月十八日全天,凡參與者均會受到厘頭會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形成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年年屆時參與,從不缺席。

——踩高蹺:西塞神舟會中的踩高蹺,一般有年輕小伙子演出,高蹺有兩米左右,一般三人一組扮成戲曲人物“生、旦、丑”,表演形式是以原地圍場穿走成趣。有鑼鼓伴奏,由指揮舞蹈節奏操縱舞蹈情緒和節律、速度的不同變化來改變演員的表演內容,高超的高蹺演員還可以將小孩舉過頭頂舞動身體,讓人感到觸目驚心,小孩帶有各式不同面具活潑可愛。相傳參與高蹺的兒童都可得到送子娘娘的凈水沐浴,從不生病災。

——獅子燈:獅子燈是神舟會中的武術活動內容,有玩流星、舞大刀、耍棍叉等帶競技性節目表演。通常以一個灣子或一個家族為班底,平時以習武健身為其組班宗旨,學員一般在少年時跟班學藝,重點是對獅頭獅尾人員你的培訓,有的甚至是派系傳承,高深的獅班可表演獅子盤桌,最高可達九張桌子獅身縱跳如燕。

——踩蓮船:也叫劃蓮船、劃旱船,用紙蔑做成花樣船體,以蓮花開瓣為描摹謂之“蓮船”。由一名少女扮成觀音娘娘,坐在船中央,一人扮成艄公在舟外劃槳,還有一人扮成小丑跟著船尾,搖著破蒲扇從中打趣。踩著簡單的舞步,唱一段繞一圈,每四句唱腔為一段,唱詞多為即興而作,在繞圈的時候有鑼鼓伴奏,以小調和哦嗬腔為主要唱腔。

——戲蚌殼:戲蚌殼是一民間舞蹈形式,在西塞神舟會活動中,舞蹈中的神話人物與其他地方不同,劇中人物不是呂洞賓和何仙姑,而是水瀨精和鯉魚精,以避對神舟中八仙的褻瀆,表演時,鯉魚精扮成民間美女坐蚌殼搖起殼翅兩扇,輕佻嫵媚,水瀨精扮成漁翁背著漁網向蚌殼跑撒。舞蹈始終圍繞一個“戲”字,有儺舞和現代街舞的元素,舞姿豪邁夸張,詼諧幽默,伴隨著鑼鼓的節奏,有快三番、慢三番、重五槌、輕五槌的節奏。

——打蓮廂:用長約一米的竹竿作道具,兩端配飾蓮花各一朵三色條紋,竹竿隔節挖孔穿上銅錢,玩時發出“錢錢苔”,配合舞蹈節奏,煞是好玩。打蓮廂常為花燈班中附設,多由少年兒童扮演故事,常見的《打魚殺家》、《楊泗坐江》、《雷公下界》、《陽雀啼春》等歷史物故事。這些神鬼故事人物常以一個中心角色出現,并在中心的位置,伴舞者圍在四周,亦舞亦踏。打蓮廂一般用小擊樂鑼鼓段子配合演出,其中有吹管樂器嗩吶,通常為一段擊樂鑼鼓、一段吹奏曲牌來回交替,舞姿用蓮廂竿拋擊手、足、肩、腿位置,取其聲與擊樂相運動有“絞麻花”、“雙出龍”、“反登榜”、“夾三縣”等。

——拋竹馬:西塞山地區又稱竹馬子,跳竹馬等,少兒民間歌舞由三至五名兒童坐騎在竹馬上,進進退退,來來去去有烏龜轉,有時列隊踢踏;竹馬舞蹈以歷史人物扮故事為常見。以三國故事常見,如“三結義”;伴奏音樂概以擊樂鑼歌調上下句結構,好唱好上口,具有典型的幼兒歌曲特點用竹作莖,分馬頭和馬尾兩節,人被扎騎在馬腰處,上用圍飾代以馬鞍,表演時與真人騎馬十分相似。竹馬的色彩有紅、白、黑、黃四種,一般在神舟會中出游用黑、白兩色為多。


(3)傳統技藝:扎制龍舟及穿上各路神仙菩薩是一個浩繁的工程。由紙扎藝人,俗稱“扎匠”,將一套相對固定的模式,以口傳心授、師徒相承、記錄圖譜的方式傳承下去。神舟扎制技藝傳承人:陳興旺、陳祖華、游宏恩、葉本如、岳保漢、瞿學寶、游宏安、游仁喜。其居住村落在道士洑、黃家灣、大排山、明家灣、涼山等地。

《龍舟圖紙》、《龍舟繪圖雜志》、《乎有滿船神像正六十四名》等中詳細記載龍舟的樣式、尺寸、材質,及各路神像的形制、飾樣、尺寸、色彩等。龍形舟船長7米、寬2米、高5米,樓臺亭榭,雕梁畫棟,氣勢宏偉。整個舟船除少量木材外,主要用茅草和油菜稈填起內充,外用紅布裹其身,船艙除主骨架外,全部為篾骨紙糊工藝非常精致。艙中的兩座閣樓供奉著忠孝王、女媧氏、福祿壽三星等居中者為“忠孝王”,后世一般人看其面善,又是文官模樣,便尊其為“屈原大夫”神舟扎制完成后安放之地也叫“屈原宮”。船甲板、船尾、兩側船舷供奉的神像分別有春瘟神張元伯、東西南北中五方神、雞鴨虎馬四瘟神、送子娘娘、都天府、千里眼、順風耳等64名栩栩如生的神像,各代表求財、求子、求消災除病保吉平安之意。按照船頭、前甲板、艙門牌樓、正艙、后艙、后甲板、船弦兩側順序,這64尊神像在船上的排列順序分別是船頭——楊泗將軍;前甲板——忠孝王一名、張元柏一名、彩女一對、圣母一尊、四州和尚一名、框阜先生一名、刀手一名、千里眼一名、順風耳一名、文中軍一名、武中軍一名、京鑼一名、鏡手一名、皂班四名、排席四名、中軍一名、雞鴨虎馬四名、都天一名、東西南北中五名、大夫一名、艙門牌樓——福、祿、壽三星;正艙——屈原、老少太監一對;后艙—女媧氏(當地人稱之為送子娘娘);后甲板——黑爺菩薩;船尾—舵公一名;船弦兩側------每側12名水手共24名。船中前方豎有7米高的桅桿,桅桿上掛有旗斗,旗書:“代天宣化”“收災緝毒”,斗為方形,意為所經之處確保四方平安。船上設有風車隨風轉動,以測風向。


(4)姓氏文化:傳承神舟文化的姓氏比較紛雜,大部分均為移民,自江西入冶于宋末、明末、清初移至當地。根據歷代的傳承譜系記載;傳承人姓氏為;楊、董、李、黃、賈、劉、游、盧、何、肖、袁、王、潘、朱、易、伍、宋、石、孫、張、陳、明等。


(5)民間組織:解放前的“厘頭會”,是募集建造神舟資金的民間組織。解放后,因各種因素,該會所有活動曾一度中止,直至1984年才恢復神舟會,負責每年的神舟會儀式活動。過去的“厘頭會”常設8名負責人,每年以其8人為首,率1 6戶輪流主辦至解放的1950年為最后一次。1984年由幾個老人從扎一只小船開始恢復,規模逐年擴大,現今神舟會成員一直保持在40人。村頭墻上的各種公約、告錄、輪值名單以及戲碼海報,無一不體現著民眾令人敬佩的組織才能和自律精神。


(6)神話傳說:余友元桃花洞修行、獺仙報恩、道士洑、喝稀粥、楊天佑與柳樹精、七仙女與半邊月、月殼樹下的花神、天庭丟失了“半邊月”、等神話傳說。

?

2大維度看“神舟”

維度一.江山龍脈地-從基地資源看項目

江——名江·長江

山——名山·西塞山

龍——名會·神舟會(龍舟)

脈——名村·道士洑(血脈傳存)

?

【名會:西塞神舟會】

西塞神舟會寄托了人們消災祈福的美好心愿,蘊含著端午節俗甚至是所有節俗的本真內涵,是人與自然的一種特殊的交流、對話方式。

【名江:萬里長江】

浩浩大江,在此回旋而下。雄健暢達、清韻激越的長江水,以其“篳路藍縷”、“進取不息”、“開放和合”的精神哺育了中華兒女,滋潤了荊楚大地。

長江不偏不倚,正好位于地理位置北緯30度附近,而這個緯度正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耶路撒冷,古巴比倫,金字塔,古波斯,全是在北緯30度!)她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千萬年以來, 孕育了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和下游的吳越文化。


萬里長江代表了創新、進取、開放的南中國文化, 是古代中國南方民族和移居、生活于南方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條生命線和發展線。


【名山:西塞山】

戰火與詩情,對山河主宰權的爭奪與對自然美的朝覲,熔鑄成萬種風情的西塞山。

有“勢從千里奔,直入江中斷”之譽的西塞山,南依九十里黃荊山,北入大江之中,山雖不高,卻自古與附近的回山、鄂州的西山被譽為“樊楚三大名山”。

(1)軍事文化:是屯兵布防、抵御入侵、保境安民軍事要塞

?“至今西塞山頭色,猶是當年戰血痕”——張居正(明)?春秋戰國時,吳人常年在山上駐軍屯兵。因此山處于吳國西邊,實為扼楚之要塞,故名“西塞山”。其奇峰突兀、崖陡水湍,地勢險要而易守難攻,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公元前525年吳楚水軍在此激戰,到東漢末年的公元199年孫策討黃祖在西塞山初捷,到武漢保衛戰在此一線抗擊日寇,西塞山共見證了歷史上100余此規模較大的戰爭。


(2)宗教文化:是源遠流長、香火旺盛的佛道交融之所

西塞山區宗教文化源遠流長,古時寺廟頗多,漢代麒麟庵、隋代吉祥寺、唐代龍窟寺、宋代報恩寺、明清飛云道觀等,在當時都香火旺盛。

(3)山水文化:是維系遷客騷人情懷和深閨麗人夢境的山水畫境

歷代名士六朝有江淹、何遜,唐有李白、劉禹錫、韋應物,宋有蘇軾、黃庭堅、陸游,明有吳國倫、王世貞、易應斗,清有宋湘、詹應甲以及現代的董純才等共40余人,留下吟西塞山的詩詞。

一首《漁歌子》,不遜于詩中西塞的青山綠水、鷺飛魚肥、雨中垂釣之盛景,展現了玄真子心中理想的悠游生活:“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一首《襄陽樂》,對一個充滿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塞山,以唱代說,傾吐了江陵女子內心的愛情之夢:“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但問相隨否,何計道里長。”

一首《西塞山泊漁家》,洋溢著祥和之美的西塞山,在一個不帶政務和商情的詩人皮日休心里,寄托了家鄉那飄逸的閑適平淡之樂:“白綸巾下發如絲,靜倚楓根坐釣磯。中婦桑村挑葉去,小兒沙市買蓑歸。雨來莼菜流船滑,春后鱸魚墜釣肥。西塞山前終日客,隔波相羨盡依依。”

一首《西江行》,清麗沉雄的西塞山,是名士張祜郁恨不得志的孤獨陪伴:“日下西塞山,南來洞庭客。清空一鳥渡,萬里秋江碧。惆悵異鄉人,偶然空脈脈。”


【名村:道士洑】

昔日繁盛的港埠商貿與至今燦爛的楚風吳韻,繪制出一副鮮活的古鎮圖卷

(1)商貿文化:是頻繁迎送“士民工商”“吳粵販人”的繁盛港埠

歷代皇朝都在道士泭屯兵,設置官府、糧倉、金庫,城市全國有名的鹽倉集中之地。唐時,形成“市民共商,連檣如云,必將沿于斯,溯于斯”的繁華商埠,鎮內街道縱橫,店鋪毗連,熱鬧喧囂。明清時期,形成“四街、五庫、七倉、八典、九廟、一觀”的格局,有居民1.7萬戶。自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至1967年的369年間,道士泭村先后六次挖掘出金銀、錢窖,最大銀窖出土銀錠270余斤,最大銅錢窖藏25萬斤。


(2)民俗文化:是千年文化交織融合下絢麗多姿的楚韻吳風

道士洑位處楚尾吳頭,多種文化習俗交互影響。每年的龍燈會、牡丹會、觀音會、紳士會、圣帝會、撈江會、放生節等民風民俗,吸引四面八方的百姓,熱鬧非凡。其不僅具有楚文化的濃郁色彩,而且兼具吳文化的顯著特征。

?——春節:(正月初一至初三),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謂之“三天年”。家人無論離家多遠,都要趕回家與親人團聚。春節有購年貨,大人小孩添置新衣服,辦上豐盛酒宴,掛年畫,貼春聯,家家戶戶,歡歡喜喜過大年。年初一早晨開門時各家各戶要放鞭炮,叫做“出天方”,接著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再到同姓家族向尊長拜年;有“初一拜家門年”,初二拜家婆年(外孫到外公外婆家拜年),初三拜親戚年之說。這三內,吃得豐盛,穿著講究,說話客氣玩得開心。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又叫正月半,是春節后的第一個節日,家家戶戶家宴豐盛,這天,家人要吃去年年飯桌上留下的“聽話魚”。早晨大多吃湯元(元宵)。西塞人有“過了正月半,男做活來,女紡線”之說。到了晚上各家每間房子都要點燈,名日:“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燈”,有些村組還鬧花燈。

?——花朝節:(二月十五日)這天,傳說是百花的生日,西塞人在這天吃“棉花桃”;用大米粉包上肉餡蒸(煮)熟,形似棉花桃,意思是,年豐物阜,棉花有好的收成。

?——清明節:(公歷4月4~6日),祭祖掃墓,給已故的親人樹碑,人們帶些供品、魚、肉、酒、飯、水果和香紙爆竹,到祖山上各自祖墳碑前,磕頭祭祀,并在墳頭上插上各式圈花墳標。

?——踏青節:(三月三),文人把這天叫“上已踏青”,小孩放風箏,青年男女結伴春游。民俗有:“三月三鬼放假,小孩同門早回家”,西塞人家家戶戶做“鴉雀頭”吃,地菜花煮雞蛋小孩吃以求家人戲平安,小孩不痛頭。

?——放生日:(四月初八),又叫裁種節,也是農業生產的轉換時令,可以說是觀察氣候的時日,諺云:“四月八把秧插”,“四月八大天晴,河的鯉魚上山林”,“四月八落一點,十匹荷葉九匹卷”。還有:“四月八雞蛋滑”,“四月八莧菜掐”。這天,寺廟要開展“放生”活動,將部分動生物放歸大自然。

?——端陽節:(五月初五),又名端午節,節前,親戚間要送禮,除酒和肉外,還有糕點、蒲扇,意在:進入夏天,送上蒲扇可避暑疫,特別是新定親的親戚更為重視。當天,各家大掃除,有的用硫磺熏煙室內旯旮,喝雄磺酒,小孩耳邊涂上雄磺,意即防災避蟲,去病除邪,門頭窗前插上艾蒿、菖蒲。有些地方還組織民間劃龍船活動。十八為大端節,西塞神舟會,唱會戲,

?——天貺節:(六月六),又名半年節,時已漸離梅天,衣服鞋襪易于發霉,當天都拿出去曝曬,幫故有“六月六曬紅綠”之說,這天人們也買些酒肉,改善改善生活。

——弄巧節:(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也叫相思節,這天人們夜晚看星星,姑娘向織女乞巧。

?——中元節:(七月十五),是鬼魂的節日,充滿了迷信色彩,各家各戶將冥錢包成“包袱”燒給亡故的祖人、親人、以示孝順、思親不忘。“包袱”上要用毛筆寫清故人的稱謂,燒“包袱”過程中要擺上魚肉、酒飯供品,焚香叩首,“包袱”分兩塊擺放,用干燥柴禾引火,一塊為“家祖”,一塊為“外祖”。

——中秋節:(八月十五),同春節、端午節一樣,是一年中三大節之一,親戚間相互送禮,新定親戚更為重視,各家要吃一頓豐盛酒肴,晚上賞月吃月餅,舊時,小孩晚上要到地里去“摸秋”:這天晚上灣子里的孩子們隨到哪家地里摘瓜果吃,沒人管,更不視為“小偷”。

?——重陽節:(九月初九),又名重九節,也稱老人節,一些文人騷客,登山觀景吟詩作對。

?——臘八日:(十二月初八),意即紀念如來佛祖,這天,各家主婦都要用大米、雜糧等八種食糧混煮成稀粥,為“臘八粥”。

?——送灶神:臘月二十三晚,“灶神”上天,向玉帝奏章,各家要在灶臺上點燭插香,燃放鞭炮,并用酒食供奉“灶王爺”,意在讓其在玉帝前說人間好話,也有村組在二十四晚“送灶神”

——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日,家人團聚辦酒宴吃。婦女要忙于洗衣服,收拾房間,打掃室內外衛生,喜迎春節 俗話:“二十四打揚塵,墻上蜘蛛跑不贏”。這天,還禁止牛針縫補,傳說:二十四老鼠嫁女兒,牛針會刺老鼠,影響鼠類辦喜事,日后要遭老鼠報復。

——年三十:(臘月三十日),除夕這天,各家各戶大擺酒宴,好魚、好肉、好酒等好吃的東西擺在餐桌上,全家人圍坐一起舉杯暢飲,俗稱還“年福”。晚上一餐叫“團年”。吃年飯或吃團年飯,在動筷前要放鞭炮。“還年福”有的定在二十八,有的在二十九。晚上“除夕”飯后,放鞭炮“封門”,然后用樹蔸子或煤炭、干柴燒火烘,一家人圍火而坐,一邊品茶,吃糖果、瓜子、花生、豆類等,一邊談年景,如今是看電視、通宵達旦,名為“守歲”。有“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燈”的說法。


【結論】

名會+名江+名山+名村,構筑江山龍脈地

資源組合,類型互補;優勢組合,打造旅游發展新地標。

江——名江·長?江(篳路藍縷、進取不息、開放和合的長江精神&荊楚文化)

山——名山·西塞山(戰火與詩情,共筑萬種風情的西塞山)

龍——名會·神舟會(寄托美好心愿、蘊含節俗真諦的世界級端午盛會)

脈——名村·道士洑(港埠商貿與楚風吳韻,傳存千年的古鎮血脈)

?

維度二.華夏民族魂-從世界遺產看項目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重午、端五、蒲節,時在農歷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稱初五為端五。夏歷(農歷)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順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稱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稱重午。

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其起源有許多傳說,如紀念屈原投江、始于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踐訓練水師、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這些說法經過歷代加工,與端午的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中華民族乃至全球華人的一個重大節日

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有:1.紀念歷史人物;2.劃龍舟;3.吃粽子;4.各種防五毒習術(貼端午符剪紙、掛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蘭湯沐浴);5.游戲,如玩斗草、擊球、射柳等。與端午節相關的主要器具、制品有龍舟、粽子、五毒圖、艾草菖蒲、鐘馗畫、張天師畫、屈原像等。

端午節起源于民間習俗,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是多民族共享的節日且包含跨國習俗,因此對民族文化往來、國際間文化交流、傳統體育競技、飲食文化等均有重要價值。

?

【第一空間:長江流域(四大端午節)】

(1)湖北西塞端午·送神舟祈安康

神舟會寄托了一方百姓禳災祈福、積極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士袱村的神舟會從每年農歷四月初八佛祖誕生之日舉行龍舟的開工儀式,扎制神舟,到農歷五月初五子時由道士主持儀式為神舟開光,直至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會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活動。村民用制作神舟、唱大戲、巡游、送神舟下水等儀式和活動,祈求神舟帶走疾病、帶走瘟疫、帶走災難,祈盼一年吉祥、幸福、安康。


(2)湖北秭歸端午·祭屈原頌楚辭

紀念屈原志潔行廉、上下求索、竭忠盡智、愛國憫人、以身殉道的愛國主意精神。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隆重而歡愉,一般端午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葉,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祭奠屈原貫穿節慶活動的始終,包括設壇祭拜、游江、龍舟競渡、粽子寄情、鄉里“鬧晚”等程序。自明代起,秭歸農民自發組織“騷壇詩社”,于端午時吟頌楚辭或作賦,相互唱和,既傳承了傳統端午習俗驅疫避瘟的內容,更保留了故鄉人民對屈原精神、品格的頌揚和紀念之意,還傳承了《楚辭》與其他民間文化表現形式。


(3)湖南汨羅江畔端午·祭屈原賽龍舟

紀念屈原志潔行廉、上下求索、竭忠盡智、愛國憫人、以身殉道的愛國主義精神。

湖南汨羅江畔端午節一般從五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除了辦盛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外,還有雕龍頭、偷神木、唱贊詞、龍舟下水、龍頭上紅、朝廟、祭龍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風俗,留下了如“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等許多端午民謠。賽龍舟、回娘家、辭端陽、插艾葉、喝黃酒等風俗更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4)江蘇蘇州端午·祭伍子觀競渡

紀念伍子胥七薦孫武、發展農耕、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愛國愛民的精神。

蘇州端午節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對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的紀念,逐漸演化成蘇州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歡節:第一類是龍舟表演的大型活動;第二類活動主要表現蘇州人適應自然、改善生活的智慧,如采草藥、掛艾葉、掛菖蒲等;第三類活動展現蘇州悠久的絲織文化和特有的服飾文化,如佩百索等;第四類活動包粽子、吃端午飯是其核心內容。


【第二空間:大中華區域(少數民族端午節)】

(1)傣族端午·包粽包唱情歌

流行于今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夏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說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2)藏族端午·搶泉采花

流行于甘肅與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帶,時在農歷五月初五,節期兩天。也叫女兒節。俗傳很久以前當地荒蕪一片,是一位蓮芝姑娘教會了人們種地,教會了人們采花治病。后來,蓮芝姑娘在五月初五上山采花時失足摔死。人們為了紀念她,就逐漸形成了采花節。其主要活動是搶水、采花和祝福。采花節清晨,人們要搶泉水洗身、飲用,可得到吉祥、祛除疾病。接著,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到四十里外的阿里坎山上去采花。到達采花坪,姑娘采花,小伙砍柴、支鍋、搭棚,傍晚開始歌舞,半夜方休。次日返寨,姑娘頭戴花環,背滿筐鮮花草藥。全村齊聚村頭,鳴槍致意;采花姑娘則向各戶送上禮物和祝福。

(3)仫佬族端午·趕蟲保苗

仫佬族在端午節,由鬼師領著,兩個人抬著紙船到田間去,鬼師念經巡游趕蟲,以祈求禾苗茁壯。


(4)毛南族端午·采藥防病

毛南族過端午節,民間成為“藥節”。他們習慣采艾葉、菖蒲、黃姜、狗屁藤等中藥熬水飲汁,或用這些草藥做餡包粽粑食用。他們認為端午節吃這種包餡粽可以消熱解毒療病痛。

(5)彝族端午·采藥賣藥

居住在小涼山地區的彝族有在端午節采藥賣藥的習俗。“佳節添茱萸,男女采藥忙”說的是端午節時,雨水下透,百草蔓生,大多數中草藥根深葉茂,進入成藥期。人們三五成群地肩扛藥鋤,身背藥筐,穿行于高山、深谷、河邊,嘗遍百草,專心采集。


(6)水族端午·念先祖吃素食

據傳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地區,在此開荒種地,創家立業。遠祖在為自己四個兒子祝賀豐收時,由于過分的興奮,不小心在上樓取肉時失足跌死。為悼念死去的老人,后輩們決心在老人安葬之前不吃葷,而老人去世的日子,正是端午節的前一天。所以水族有在端午節前一天、或老人去世下葬之前不吃葷的習慣。

(7)普米族端午·繞巖洞祈福康

普米族傳統節日。亦稱“繞巖洞”。流行于今云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人居住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當地普米族群眾視獅子山為女神,且為最高保護神,認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給人間以幸福與平安。是日,人們身著盛裝,攜帶食品,聚集在瀘沽河畔的獅子山下,唱歌跳舞,騎馬射擊。無論相識與否,人們都互相祝愿。青年男女趁此機會談情說愛,結識情侶。婦女們祈禱山神,希望多子多孫。老人們還去山洞中燃燒樹枝,熏走鬼邪。所有前來趕會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萬事如意。


【第三空間:儒家文化圈(東亞、東南亞端午節)】

(1)日本端午·兒童節

驅邪尚武,包含對家中男孩健康成長的祝愿

日本的端午節是在飛鳥時代由中國唐朝傳入,與當地的“五月忌”結合,形成具備日本本土特色的端午節。1948年被日本政府將這一天定位“兒童節”,列為公眾假期。節日期間,插菖、掛鯉魚旗、擺五月人偶、吃槲葉糕。


(2)韓國端午·江陵端午祭

祭悅神靈,以求田事方興、御災防患、部族和合的全民巫祭慶典

江陵端午祭,起源了古老的部落祭,同時融入了儒教、佛教等文化元素,是韓國江陵地區農民在端午期間的巫祭活動。以大關嶺祭神為始拉開帷幕,為期二十天至一個月。活動期間將會舉行各種巫法和祭祀典禮,并會舉行端午巫祭、官奴假面劇、摔跤比賽、秋千大會、神統大吉游行等傳統活動。


(3)泰國端午·芭掌節祭先祖

在泰國,人們把端午節也稱作“芭掌節”,它的主角依然是粽子。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準備一大桌的美食來拜祭祖先,其中必不可少的就包括泰國的粽子吉掌和芭掌。


(4)越南端午·殺蟲節食水果

越南在秦代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屬于漢朝統治,且統治者就是河北正定人趙佗及其帶去的幾十萬子弟兵,因此越南端午節習俗和中國基本相同,包括采菖蒲、掛端午索、用符圖驅邪、飲用藥酒、姻親交往、賽龍舟、吃粽子等。越南因為端午時天氣換季容易出現病疫,還有驅蟲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在越南又被稱為“殺蟲節”。此外,越南但更愛吃水果,因為吃水果等同吃齋,意味著一種對祖宗的尊重,除此之外他們也認為這樣可以幫助驅除邪氣。


【第四空間:全球華人圈(全球端午節)】

而在全球華人圈,端午節借由“賽龍舟”這一標志性運動在世界范圍內流傳開來。

(1)國際龍舟聯合會

(International Dragon Boat Federation,IDBF)簡稱國際龍聯,1991年6月24日在香港成立。成員有來自包括澳大利亞、中國、中華臺北、英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意大利、馬來西亞、挪威、菲律賓、新加坡、美國各大洲的龍舟協會共85個。龍舟世界錦標賽在奇數年舉行,俱樂部世界錦標賽在雙數年舉行。根據區域民俗特點不同,龍舟造型在頭尾設計方面包括鳳舟、象牙舟、龜舟、虎頭舟、牛頭舟、天鵝舟、蛇舟等形狀均可保留原有規格和名稱,但只要是類似劃龍舟動作,亦統稱為龍舟運動。


(2)德國龍舟節

德國的端午賽龍舟活動已經有了20年的歷史,自從1989年龍舟活動傳入德國并在漢堡舉辦首屆“龍舟節”,1991年改在法蘭克福之后,這項活動已經延續至今天。


(3)波士頓龍舟節

北美的第一屆龍舟節(Dragon Boat Festival)在1979年舉辦以來,波士頓龍舟節至今已經舉辦了三十六屆,已經成為當地夏季的一個特色文化節日。在查爾斯河畔(Charles River)舉辦的波士頓龍舟節(Boston Dragon Boat Festival),不僅包括龍舟比賽,舞龍舞獅,更有Bhangra & Bollywood Dance等多樣特色的節目,絕對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文化之旅。


【大結論】

從西塞山到長江流域,到大中華圈,到儒家文化圈,再到全球華人圈,盡管端午節的習俗、緣起各有不同,但都是以“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作為自己的根本訴求,以祈愿人與自然的和諧、祈愿社會和諧為目的,把國家太平、民眾福祉置于信仰活動的核心。這種存續數千年的民間節俗,成為中華民族乃至全球華人的情感紐帶和共同的精神遺產——華夏民族魂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