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上的傲鳥”
都說鳥,是自由自在的象征。但籠中鳥,卻與那千里云層、花花世界相望甚遠;好比一只孤島上的傲鳥,眼神凜然,也如貓一般孤傲、偽裝、防備。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島,但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因為,在你孤獨無助時,我也是。
從娘胎出來到現在的成人世界,我們閱過的人情世故雖不及長輩們茶后談及的往事云煙;但你若要以一種批判式的口吻質疑我的孤獨無助并非真切,只是涉世未深的我,年少無知、情緒無常罷了。
那,我想說:“人天生就能感受到孤獨無助。當你脫離娘胎,初次降臨至這個世界時,你就發自本能地哇哇啼哭。”
所以,孤獨的感覺,并非是一件只能隱藏于黑箱子中的事;孤獨無助的你,也并非是一位見不得天日的偽裝者。
孤島上的傲鳥,任海風狂嘯,海浪拍擊,依舊眼神凜然,張開雙翼,享受著腳下的這座孤島。
“朋友圈下的孤單友人”
微信,從搖一搖漂流瓶到初次見面就互加好友,再到現在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權限。我們似乎都違背著開放時代下的基本交友規則,有意識地刻意隱藏著自己的信息。
一個月前,我辦了張健身卡,還不到一個晚上,微信新好友申請就一下子冒出來5位。一位是當時帶領我辦理健身卡事項的會員銷售,另一位是健身房服務咨詢員,剩下的三位從來就沒打過交道,只見他們的好友申請備注都是:“XXX健身房私教教練”,個個頭像都是大塊肌肉,看著只會覺著圈子不同,毫無同意申請的想法。因為一是我只是去鍛煉,沒有私下溝通的社交必要;二是朋友圈的某些狀態并不想讓毫不熟悉的人隨意瀏覽;三是很明確得明白,他們加我微信,大多只是為了業績。但最后我還是很勉強地加了,只不過朋友圈屏蔽了他們,而對方也只顯示三天之內的朋友圈。
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時,我們的生活方式開始多樣化,社交機會也越來越多,無論是相識還是不相識的雙方,初次見面都能很容易得到對方的聯系方式,通過朋友圈的瀏覽也能很輕易地了解到對方的家庭成員、工作情況、興趣愛好等相關信息…就是因為如此開放互通的時代,認識變得不再寶貴,朋友也變得越來越陌生化,很多時候不由產生一種“此行為可能會損害自身利益”的假象;因而我們的防備心越來越重,交友隔閡也越來越在意,所以屏蔽的限制行為就是不想對方隨意瀏覽到自己的生活點滴、或某些內容不適合部分人看到。
微信查看朋友圈時間范圍的限制功能很大程度滿足了用戶需求。但為什么在這個社交機會和方式越來越多的時代,我們反而更加刻意逃避新的社交圈,吝嗇他人主動了解你的機會,還那么容易就感覺到孤獨呢?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島,但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因為,在你孤獨無助時,我也是。
有的人一年之久都不會發一條朋友圈,但我卻會覺得他應該生活的很好,至少他的朋友圈很干凈,讓人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有的人偶爾發條朋友圈,也是關于周末消遣、旅行玩樂或工作成就等;有的人卻是每天必發朋友圈,上廁所忘帶廁紙他都要發文感嘆的那種。你覺得這三類人,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誰更容易孤獨?
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和我一樣,認為第三類人更容易孤獨。無論是生活瑣事、工作狀態、心情感想,他每天都會分享至朋友圈,朋友圈的好友也都能一一瀏覽到。相比于其他兩類人,他喜歡分享,似乎也很享受別人的點贊與評論,甚至會因為他人的關注而心情大好;每天精美的圖片,PS完美的自拍照,都讓人覺著他把一整天的生活都搬到了朋友圈。
一個人越喜歡什么,就越害怕什么。喜歡分享喜怒哀樂、喜歡熱鬧氛圍,但也更害怕落單,更容易感受到孤獨。直到有一天,你環顧四周,意識到大家都愛你,卻沒有人真正喜歡你時,那是世界上最孤獨的感受。
每天必發朋友圈的人,可能不是在刷存在感,而是孤單上線。
“寧可孤獨也不違心”
無論我們是何種性格的人,外向活潑還是內斂保守。在這個紛擾世界中,我們一不小心就要面臨多種抉擇、一不小心就認識了之后毫無交集的陌生人、一不小心就掉入了情緒的泥沼中、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另一個自己。
世界太大,我和你都太渺小,渺小到都想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社會太擁擠,總是生怕身旁匆匆經過的人群,冷漠僵硬的身軀擋住我們前進的視線。
即使社交越來越與時俱進,通訊越來越便捷,但“微信≠違心”。寧愿獨處也不要和融不進去的人待在一起,不要刻意的去維持關系讓自己越來越虛偽,寧可孤獨也不違心。
當哪天那位天天發朋友圈的朋友,突然消失在你的朋友圈中,你肯定能很快發現,并馬上去確認他是否屏蔽了你。
但,也許你不知,這就是個相識容易,相忘也容易的孤獨時代。
《極樂司》開篇:黃昏是魔幻時間,當太陽落下而夕照還在人間。成千上萬的飛狐從老墓地的榕樹上飛身下來,在城市的上空像煙幕一樣飄動。蝙蝠離家也是烏鴉歸巢的時間。烏鴉的呱噪聲布滿天空,但填不滿麻雀晚歸后的寂靜,更不能彌補白背禿鷲絕跡后的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