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書還是要講究緣法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境遇,遇到一本對的書注定就是人生的轉折點。看來,我和一類書的交際時機還未成熟。
偶遇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還是幾月之前,不好意思,不得不承認對王小波雖在朋友圈的文章中見提到過多次,但從未看過他的書,只知道有這么個人,好像很厲害,僅此而已,其余一概不知。
我還遠沒達到嗜書如命的境地,因此每次看書都需要一只無形的手強摁著我的頭,所幸的是這種不和諧還能堅持。第一次看《黃金時代》就恨不能一口氣讀完,從沒看過這么直白有味兒的書,連身體平常不會調動的感官都興奮、雄起。
一遍下來,都不知道讀了點什么,還回看其中標出的精彩片段。據說這本書在看第二次的時候就會有新意,就不再局限于男人興奮的點。可還沒來得及第二遍我就已經開始了《金瓶梅》的第一遍。
在看此本書前,就早已耳聞此本書中國一大奇書。更有評論言讀這本書想要相仿的就是什么小人,引以為戒的則是好榜樣。我得承認,不知多少次我都想有一回那樣如魚得水的生活。有時又好奇,如果書中的生活就像愛美食一樣對待,是不是連很多圣人都不會反對甚至是提倡呢?不是說“食色性也”嗎?
作為書中生活的旁觀者不難發現或總結出對與錯,該與不該的前因后果。可是細想,多少人能在他們這種生活中做出更好呢?就像《性癮日記》中的女主對性愛的熱愛是天性使之然,有什么對與錯,非要說錯,就只能解釋為不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
讀小說,看歷史,總是會舉出很多如果。如過這樣,是不是結果就不會那樣了?后來漸漸發現舉出那么多的如果,無非是把自己置身其中,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出自己想要的結果。整個思考過程其實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卻忽視了當事人他們獨一無二的思維,他們自己做的任何事對他們而言都是合理,就像自己認為自己什么都是合理的一樣。
多讀了幾個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故事,就會認識到他人行為的合理性,即使和自己的想法不能一致,就會尊重不同。
這樣就不會說假如《金瓶梅》中的西門慶不這樣,不那樣;潘金蓮不這樣的話是不是就……
不會的,他們是不會按照不是他們的想法的去,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是西門慶,才是潘金蓮。
不過始終我的理智都不能控制我的感官,這不也是我的本性嗎?
多健康,有生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