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天冷,戶外不宜,又到了屋里修仙,法力無邊,暢談是非的時候。談是非,莫過于先將人分類,然后各站一邊,叉腰互懟。閑而有趣。
世上有兩種人。一種吃狗肉,一種絕不吃狗肉。
不吃狗肉的人中,絕大多數說不明白,為什么不吃狗肉。按說,狗肉香,又大補身體,實在沒有拒絕的理由。但有許多人,就是堅決不吃。
其實,這里頭有個文化因素。吃狗肉的,一般文化程度較低,個人修養較差。不吃狗肉的人,一般精神純粹高潔,感情豐富細膩,文化素養有深度。
我們華人,不忌豬肉,對狗肉卻有爭議。西方人是明確反對吃狗肉的。因為,不論中西,人類飼養豬的目的,就是把它當作食物,蛋白質的來源。而早前就開始飼養的狗,是用來輔助打獵的,是人類的幫手、朋友,而不是食物。
因此,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一種極為不道德的過河拆橋的行為,不合忠信仁義之道。吃狗肉的地方,一般都在偏僻人野之處。如古越、兩廣,如東亞半島。而文明高地的民眾,求道問德,明白狗與人的關系不同于豬,便不吃狗肉。
兩廣莫看現在牛皮轟轟,老早前叫嶺南,是化外之地,也就是說沒文化的地方。雖說流放了些中原人口過去,提高了當地的人口素質,但總的來說,在古代時候,嶺南都還是無法無天的社會。
既然無法無天,就有富者養狗護院,就有貧者偷狗吃肉。又因是偷,因此格外地香。由于在吃的方面沒有慎初,后來嶺南就什么都吃,食斯濫矣。
廣東開埠后,經濟發展迅速,文明倒相對領先祖國了,但,這種吃狗肉,乃至什么都吃的陋習卻隨著財力的增長,愈演愈烈。西方人從南邊登陸我漢唐故地,接觸的都是這幫人,就以為全中國人都這樣了。
至于東亞半島的人,萬事效尤華夏,卻終還是小國寡民,對先進文化的領悟不夠深刻,畫虎不成類了犬。所以,吃狗肉且還振振有理,也就不奇怪了。
有人類社會學者研究結論,人類的情感世界經歷三個進化階段。一是人相戀,再是人獸戀,最后是人偶戀。其中的人獸戀,就是目前較普遍的養寵物,以狗為多。所以,現代社會,還在吃狗肉的人,其情感世界還處于上古蠻荒時代,說粗魯,可能都顯文明了。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但吃狗肉絕不在內。古語就云,“狗肉上不了筵席”。有身份有文化的人在一起吃飯,就有這樣的規矩。
飲食文化,首在“飲”。這飲一指酒,貫穿遠古當今。這飲二指,指茶,更是歷史悠久。酒徒茶君,酒一般成了人墮落放縱的借口,而茶,則是積極君子的文媒謀助。飲食之道,還是以茶為上。
與食狗肉者相比,飲茶的人,實在高大上。
飲荒茶的人,護犬,實為自已文明而不僅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