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建立人脈,近幾年市面上出現了大量的書籍,包括一些微課,一方面人們覺度人脈真的特別有用,一方面又總覺得不能做的太過于明顯,目的性太強,似乎那樣太卑鄙、虛偽。
而我認為,所謂的虛偽、卑鄙,是指那些帶有目的性的去跟他人做朋友,其實這類人想的有些多了,因為別人壓根不會把你當作朋友。
所謂朋友,一定是彼此之間有些鏈接的,比如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比如有工作事業上的來往,或者因為長時間的呆在一起,如一起寒窗苦讀、一起扛過槍等等,僅僅加個微信好友,并不是朋友。
這時就有了一個問題,人們出席各種社交場所,搜集名片、狂發郵件,到底是否有用?答案也是肯定的,做銷售,尤其是初級銷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廣撒網,渠道鋪的越廣,成交的概率越大。但我們自己要有清楚的認知,這些渠道獲取的人脈,只是一個信息渠道。
信息渠道的好處是,當我們遇到一個事情的時候,知道應該去找誰,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算是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但一定不要想著能去占一些便宜,聯系到他人,提出自己的需求后,勢必要給予相匹配的資源,陌生人沒有幫助你的理由。
當然很多人想要的并不是信息渠道,而是真正的社交關系,我很贊同LinkedIn聯合創始人霍夫曼提出的兩個必要條件。
第一、能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只有當你開始為對方考慮的時候,真正的關系才能建立起來。
第二、思考自己如何幫助對方或者如何與之合作,而不是想著自己能從對方身上得到什么。
所以,我一直說,建立人脈,一定是基于雙方同等的基礎下,不一定身份同等、能力同等,但一定需要雙方都有收獲。
跟我有過商務合作接觸的朋友,都知道我談事情特簡單,你需要我幫助你什么,你能給我什么,我想要什么,圍繞這三點,就能快速的確定是否能合作,以及后續的跟進步驟,尤其是大公司里,開會的時間比做事的時間還多,不妨試試這個方式以及站著開會。
除此之外,想要結交人脈的另一種方式,則是把自己變成IP,這樣會讓他人來主動結交你,當下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能夠有自己的粉絲,同樣也不會再出現一個人能夠圈粉所有人。
把自己變成IP在我看來并不困難,只需要兩個步驟,一個是找準標簽,另一個是堅持輸出即可。比如我每天寫文章,有人每天跑步,還有人每周去登山,這些人在他們各自的朋友圈里,已經逐步的真正標簽化。現在一提起馬拉松,我就能想起我幾個朋友的身影。
我進入大學前,由于對金錢的渴望,想成為一名操盤手,于是學的金融,大三的時候去國泰君安證券公司,做獨立經紀人。由于大學幾年一直在炒股,也去跟著老師學纏論,還跑到臺灣呆了兩月,學證券投資,算是勉強入門。
后來參加模擬炒股大賽得過獎,分析些趨勢也算頭頭是道,更主要的是當時在QQ空間常發一些買的股票漲停了之類的信息,所以在我做股票經紀人的時候,輕松忽悠了周圍一票人去開戶,我想如果這個標簽能堅持到現在,現在的發展應該也挺不錯。
除了霍夫曼提出的兩點外,學會經營個人品牌,打造個人無形資產,也是我們當下的必走之路,很核心的一點就是自律!
作者孫凌,連續創業者,認證生涯規劃師,深耕大學生市場,每天分享所思所想,微信公眾號:創業者孫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