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力》| 良舟解讀
關于作者
馬歇爾·古德史密斯是全球高級領導者培訓領域的先驅和權威,是為數不多的曾受邀對超過150名CEO及其管理團隊進行輔導的咨詢師之一。他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并在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領導推行執行官教育項目。
關于本書
馬歇爾創作了三十五部商業管理相關的專業著作,總計銷量超過了二百萬冊,而《自律力》是作者馬歇爾最受歡迎的著作之一。在這本書中,作者詳細分析了人們難以自律的原因,并提供了很多非常專業,并且切實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幫助我們克服環境中的消極誘因,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意義深遠的改變。
我們經常發現,如果我們想通過一兩次心血來潮的努力去改變多年的習慣,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大多數人在嘗試自我改變失敗后,會選擇接受現實,繼續按照原先的軌道生活,可是。卻很少有人會停下來反思一下,為什么,我們難以成為理想的自己?在這本書里,古德史密斯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它以每日問答為框架,提出了6個“迷人”的積極問題。
核心內容
難以做到自律有很多原因,比如人對于自身和外部環境過度自信、尋找客觀借口、做事動機錯誤、害怕自我改變等等。要想做到自律,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叫做“每日問答法”。它會強化我們的承諾,會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激發動機,還能夠彰顯出主動的自律,和被動的自控之間的不同。
點擊查看大圖,也可以保存圖片,分享到朋友圈
一、我們為什么很難做到自律? 有以下三個重要原因
第一,過度自信。我們總是對我們的執行力、體力腦力、還有外部環境過度自信。一個有自律力的人和一個不自律的人,差別不在他們的想法,而在于是否真的能付諸行動。就比如說,很多人總是戒不掉熬夜的毛病,其實并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熬夜的害處,而是他們難以邁出改變的第一步,把按時睡覺的想法落實到行動里去。所以說,知道怎么做,并不等于你一定會去照做。如果在改變自己的道路上,僅僅滿足于知道如何改變,而不去努力實行,最后也一定是徒勞無功。
第二,是我們總能給自己找到各種各樣的客觀借口。這是我們難以自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在各種各樣的客觀借口當中,“今天很特別”絕對是出現概率最高的一種。把每一次計劃的中斷都歸咎為外部事件的打擾,只會降低你的自律力,出現“明日復明日”的悲劇循環。如果你真的想要改變原本的陋習,成為更好的自己,那么,當干擾因素出現時,就應該堅定地選擇無視--自己選的路,就算分岔口再多,也要目不斜視,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第三,是我們總習慣“見好就收”。很多人可以義無反顧地走自己選擇的道路,也就意味著把良好的習慣堅持下去--好習慣容易做到,但貴在堅持。很多無法做到徹底自律,無法將某種好習慣持續堅持下來的人,都是因為他們敗給了“見好就收”。
二、我們究竟該怎樣做到自律呢
作者馬歇爾認為,自律與不自律的根本差異,就在于兩種完全相反的態度——“積極主動”與“消極被動”。為了實現自我改變和提升的具體目標,我們需要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劃,沒有規劃,我們難以變得更好。在實踐當中,馬歇爾發現,規劃不但可以增加我們成功的幾率,還能夠幫助我們節約下那些因為沒有目標,盲目用功而損耗掉的寶貴時間,提升我們成功的效率。
規劃對于我們的意義,近似于俗語當中的“磨刀不誤砍柴工”以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規劃的過程就是砍柴之前的磨刀,看似增添了額外的工作量,實際上,卻有助于我們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務,實現自律與自我提升。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每天早上七點半按時起床的時候,當我們在攤開筆記本之前把雜亂的書桌整理干凈時,當我們在去超市購物之前羅列購物清單時,都是在做規劃,都是在“利其器”,都是為了接下來的任務能夠順利流暢地達成。
關于如何用規劃來實現自律,馬歇爾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便捷的思維工具,這就是“每日問答法”。
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先制定出你每天需要達成的具體目標。
第二步,我們需要先自己問自己--我盡我最大努力做到這些目標了嗎?而作為回答,我們需要為自己每一天的表現打分。
而為什么“每日問答法”對我們這么有效呢?這是因為這樣的方法有三個原理幫助我們達到自律的目的。
第一個原理是:每日問答法可以強化我們的承諾。對于我們很多人而言,把目標一一寫下來,就意味著我們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點,并想要為之做出改變--變得更好。動筆的過程,其實也在強迫我們對自身進行深刻的反思和審視;寫字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而思考,是所有改變的第一步。
第二個原理是:每日問答法可以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激發動機。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無緣無故的,背后一定有某種動機驅使,盡管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意識不到這個動機是什么。自律也是一種行為,它同樣也需要動機驅使。
第三個原理是:它能夠幫助你彰顯出自律和自控之間的不同。偏好自律的人態度永遠是主動進攻的,而偏好自控的人則永遠以被動抵抗的態度來做事。
金句
1. 一個有自律力的人和一個不自律的人,差別不在他們的想法,而在于是否真的能付諸行動。
2. 把每一次計劃的中斷都歸咎為外部事件的打擾,只會降低你的自律力,出現"明日復明日"的悲劇循環。
3. 想要做到真正的自律,最難的不是"達成"某種良好的狀態,而是將這種狀態"保持"下去。
4. 偏好自律的人態度永遠是主動進攻的,而偏好自控的人則永遠以被動抵抗的態度來做事。
撰稿:良舟
轉述:孫瀟
腦圖: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