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時候就待不住,喜歡去各個書店,去的多了便知道哪個書店有我喜歡看的獨立雜志,有我喜歡的免費閱讀環境。雖然我是個極其喜歡獨立書店的人,但是也免不了還是上網買書比在書店里買書多,除非偶遇一些讓自己驚喜的書,才會毫不猶豫地買下。
最近只在方所買了最新一期的“新周刊”和《樂活》,九月底在深圳西西弗偶遇一個朋友極力推薦的《借山而居》,時間有限,只看了一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主題。
被好些人問過同個問題:你喜歡看什么類型的書?小學初中看得最多的是盜版的武俠小說,高中看得最多的是雜志,大學時看得最多的是旅行類的書。這兩年看得最多的關于書、咖啡、生活美學的書,還有幾個人寫的書一定會看,比如安妮寶貝、七堇年、大冰。
在《借山而居》看到一句正中心里的話:
相對于平庸的一生,我更渴望迷戀那種生命的多樣性,世界如此廣博美好,我的野心很大,都要體驗。
今天,我也來談談這個快被說爛了的話題——旅行的意義。
“旅行的意義”或許是在陳綺貞同名的歌流行之后開始流行的吧,她創造了一個“容易使用的詞組”,但是寫《旅行的意義》時她沒去過土耳其也沒去過巴黎,她用一個哪兒都沒去過的角度把一個渴望如實描寫。
2014年韓寒電影《后會無期》上映,其中電影里的暴擊之一:你連世界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中學女教師顧少強去年寫在辭職信上的這十個字,代表了無數人的心聲。后來,顧少強并沒有去看世界,而是選擇結婚、在成都定居,還開了間客棧。有些人表示失望——潛意識里,他們希望顧少強能完成自己完成不了的環游世界的夢想,因而不能接受她像多數人一樣回歸日常。
這個時代對于理想主義的饑餓感很強,清新恬淡生活的向往者比踐行者多得多。
建筑師安藤忠雄說,人對生活的體驗和感知將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我們的一生注定只能局限于若干個城市度過,所以我們想去更多的城市旅行。
每個人喜歡的旅行方式不一樣,每個人所愛的點不一樣,但是在喜歡的旅行精致上,人們愛的往往是他們生活中缺少的或者心中向往的,還給他們無限想象的。別人去過說“真好呀,你沒去過好可惜呀”,你也不必遺憾,每個人的喜好、背景與過去的經歷完全不同,別人覺得好的你未必覺得好,你有你自己的快樂就好。
“孩童通常會把自己生活的地方視為全世界,漸漸地,通過看電視、看書和在學校的學習,知道世界的廣大,還有很多在自己認知之外的遙遠的地方。旅行,是進入“世界”的入口。”
大概,我迷上旅行的原因也可歸結于“太晚認識世界”。
高中畢業時看的《旅行的藝術》,讀得有些艱難。大學時讀《擁抱逝水年華》稍微能理解得多一些。《機場里的小旅行》和《無聊的魅力》,比較有趣,篇幅較小,比較推薦閱讀。德波頓無處不在的智慧和機智將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改變你對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變你日后的旅行心態和旅行方式。
“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進中的飛機、輪船和火車上更容易讓人傾聽到內心的聲音。我們眼前的景觀同我們腦子里可能產生的想法之間存在著某種奇妙的關聯:宏闊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壯闊的景觀,而新的觀點往往也產生于陌生的所在。在流動景觀的刺激下,那些原本容易停頓的內心求索可以不斷深進。”
“獨行有助于了解世界和自己。在全然陌生的環境下,與周遭發生關系,與內心對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脫離社會關系,獨自旅行正好給予了這樣的特權,沒人知道你是誰,你可以成為任何人。這種自由的身份感,若有若無的歸屬感,正是日常生活中很難體會到的。”
在我過往出行的經驗當中,獨行遠甚于結伴,“結伴”更像是“度假”。以前喜歡坐火車,哐當哐當帶著人們駛向遠方。而機場是個放大版的出發和到達的地方,迎接和送別的地方,除了以前當導游的時候在機場有當地的導游接送以外,所有在機場的出發和到達都是只有我自己,在機場過夜也是自己,不過并沒有覺得那些時光是難過的,反而覺得是自由的,適合思考的。當時在揚州和沙發主方舟相談甚歡,我們的個性都比較適合獨行,旅程的決定權在自己手上。
很難定義“旅行的意義”,旅行這種事,眾說紛云,到底是詳細計劃,參考旅游攻略,還是說走就走,上路再說?中國的旅游現狀,要想獲得美好的旅游經歷,還是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的。
有個朋友說,用旅行來成全自己的世界觀的人,都是值得去品位的。是成為一瓶回味久遠的紅酒,還是成為一眼見底的純凈水,這取決于你路過的風景,讀過的書,看過的人,而當這一切可以整合起來,放在盤中,撒點月光,就著美酒和孤獨。那么,你真的成為了你想要的人。
很久以前看過關于騎自行車旅行的書《不去會死》,想起了在《北京青年》第一集的旅游體驗師的關于旅行的臺詞。的確,旅行吸引我們的不只是景色,還有在路上遇到的人,那些是會在日后想起來感覺溫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