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逃離體制內似乎成為了一種流行。
過去,多少人擠破頭皮都要鉆進體制內,而如今卻出現了許多拿著鐵飯碗還要扔掉的瘋子,這在老一輩人看來就是一種接近于自殺的行為,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作死”。
于是很多人站出來辯解,“不,時代已經變了,在體制內我們的才華根本無法施展,只有出去,到體制外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夢想。”
對于說這些話的大部分人,我的態度是:沒錯,你們就是“作死”。
這個時代有所謂懷才不遇的人么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可能真的有很多,過去,車馬很遠,書信很慢,一個人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有才可能確實很難,因為信息傳播不出去,你再有才,別人不知道啊!
但是,現在呢?這是一個恨不得快要把你剝光了站到所有人面前的時代,過去,人們害怕自己的一言一行其他人不知道,如今,你看看多少人的朋友圈設置了僅能查看三天之內狀態的權限,移動互聯網,也就是手機,已經把我們帶到了一個你如果有才,想不被發現都難的時代。
這時候,似乎體制內就成為了很多人的替罪羊,可憐的體制內,曾經的你,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可現在卻被無情的詛咒和唾罵。
“體制內的人都是混吃等死型。”
“在體制內學不到真正的本事,浪費青春。”
“體制內制度黑暗,有才的人根本無法施展。”
于是乎,體制內便成為了很多人無所作為的擋箭牌,成為了被口誅筆伐的對象。
但是,我想問一句:那些在體制內都混不好的人,哪來的才華就自信自己一定能在體制外混的很好呢?
體制內阻礙了誰的發展
如果我沒有記錯,現在互聯網行業的很多牛人都是體制內出來的,像羅振宇,馬東都是從央視離開后,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可他們二人在離開視的時候都已經接近40歲,可謂老夫聊發少年狂。
所以有人說,要等到這個年齡在去創業,風險感覺好大啊,一旦失敗連再次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表面來看確實如此,時間不站在他們這邊,但事實卻恰好相反,那些體制內郁郁不得志,30出頭,甚至不到三十就匆忙逃離體制內的人,雖然看似擁有年輕的資本,但可以說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而像馬東,羅振宇這樣的創業者,當他們還身處于體制內時,就知道,如果有一天要走,也不可能是拎包走人的狀態,因為在體制內工作了十多年,并且還在業內有一定地位,他們將來不管干什么都有相當多的資源,即使初次嘗試失敗了,也能很快再東山再起。
是的,那些把每一天都把自己當成打工者的人,體制內似乎真的阻礙了他們發展,可離開體制內,就真的能發展么?
只有把體制內當成平臺,每一天都是給自己打工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你還想逃離體制內么
身處于三線城市體制內企業的我,曾經無數次的希望逃離體制內,過去兩年多,我也時常午夜夢回,輾轉反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動力,在黑暗中悄悄的問自己:每天做著相同枯燥的工作,有意義么?
可我越是掙扎,越是想知道答案,就越感到彷徨失措,就好像被一只無形的手按到水里無法呼吸一樣。
到后來,身邊陸陸續續有一些同事辭職,當時我很羨慕,為他們敢于做出改變的勇氣所感動,貌似他們終于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可惜,童話故事美好,但你卻始終不能翻到下一頁。
在之后與他們的聯系中,我了解到,除了個別人過上了自己所希望的生活外,更多的人在感受了幾天不被人管,看似自由自在的生活后,反而活得更加迷茫和焦慮,他們和我講:“過去,還知道自己該抱怨什么,現在連抱怨的對象都沒有了。”
于是,我慢慢的明白,那些很多想逃離體制內的人,并不是他們所說的,因為體制內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或是體制內制度黑暗等,這些只不過給自己能夠逃避現狀而找的借口而已。
真正的原因是,大多數人無法忍受現在平庸的自己,而又不愿意從自我找原因,做出切實有效的改變,于是便將這一切都推給體制內,認為自己只要逃離了體制內就就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于是,有些人真的選擇離開了,但卻發現外面的世界無奈遠遠大于精彩,而有些人選擇繼續留下,可依然渾渾噩噩,但卻盡其所能的攻擊體制內,以此來發泄自己心中的郁悶,可這,又有什么用呢?那些想逃離體制內的人,并非厭惡體制內本身,可能他們厭惡的是自己內心深處那個軟弱的自己,他像魔鬼般折磨你,使你抓狂,讓你絕望。
但,一切使我們陷入絕望的原罪都是我們自己,而能拯救這一切的,也只有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