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你談論一個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個行為,而且很難自知,而為什么要去談論這個話題呢?就是希望我們都能正視這個問題,因為這個情況在我們的投資決策中造成了很多很大的影響。
接下來先跟著我快速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
1、我是不是比一般人更帥(美)一點呢?
2、我的工作能力會不會比一般人強呢?
3、我的開車技術比一般人更好一點呢?
OK,對上面的三個問題如果你有兩道題選擇的是NO,那么恭喜你,你是一個謹慎的人,相比之下我個人就不夠理性,我初次三個都選的Yes。
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測試題,在很多地方用不同的方法都測試過。有70%到90%的人對三個問題都給出了“YES”的答案。
在學校里,會有80%以上的學生覺得自己的學習能力比一般人要好。
基金業里邊有70%以上的基金經理覺得自己比行業的平均水平要好,幾乎90%以上的女性認為自己比一般人要好看得多。
你看,100個人里邊,其實是不可能有90個人比一般人強的,在概率上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些結果反映了人們具有一種什么傾向呢?就是過度的樂觀,尤其是過度地高估自己,也就是過度自信。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那是因為咱們的祖先,在原始部落的時候,需要外出覓食,打獵,求偶,配合,那時候基因偏好比較自信的能夠走出困境,獲得更多把自己基因傳遞下來的機會。
我們今天為什么要正視這個問題呢?
因為它會影響到我們的投資,影響到我們對于世界的正確認知
其中有一個實驗就是,去隨機抽一組專業的基金經理,另外隨機抽一組心理系的學生,然后給他們提供一些公司的信息,像每個股票的名稱、行業,還有它過去12個月的表現。然后讓這些投資者在兩只股票里挑選出表現更優的一只。
你想,專業的基金經理們很自信,覺得這是自己的專業,自己肯定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做好分析,得出正確答案。
但是結果大出意外。第一,心理系的學生比專業投資者的表現好得多,準確率要高了10%左右。第二,讓你更吃驚的,就是即使是心理系學生的準確率也沒有超過50%。那意味著,你還不如用拋硬幣的方法來選股。
這個實驗其實就是再次證明了,越是在某一個專業上的人,越容易產生這種過度自信,有時候甚至可能產生“專業的幻覺”。
最好,希望我們都能認知到自己身上的問題,遇到投資等各方面的時候不好盲目自信,做出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