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記錄我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932天。
昨天發了公眾號,發現簡書上的文章沒發出來。補一下…
昨天我們探討了《一千零一夜》的主要文學成就和藝術特點。今天的關注點放眼于世界文學,繼續分享下《一千零一夜》的影響力。這本書的出現在阿拉伯文學史上絕非偶然,它是阿拉伯文學從高貴的宮廷文學向民間的世俗化文學不斷發展的結果。
《一千零一夜》以前并沒有被學者列入阿拉伯的正統文學。直到十八世紀初,法國人加朗首次將《一千零一夜》翻譯成法文出版后,它的歐洲譯本就如同雨后春筍般出現。書里面充滿異域風情,富有東方神秘色彩的故事,引發了歐洲讀者地震般的“轟鳴”,一時間男女老少趨之若鶩。爭相閱讀這本傳奇的民間文學,也促進了西方文明對于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學的更深入了解。
薄伽丘的《十日談》,喬叟的《坎特伯雷的故事》,拉博雷的《巨人傳》,以及莎士比亞的多部作品,都受到了《一千零一夜》的重要影響。
童話大師漢斯·安徒生可是《一千零一夜》的忠實讀者,安徒生的爸爸給予了他非常好的啟蒙教育,而他爸爸最常朗讀的故事就是《一千零一夜》里那些奇聞異事。這也開啟了安徒生與《一千零一夜》的不解之緣。
成年后安徒生游歷四方時,曾經這樣講過,當我還在童年時代,我的思想常常漫游在《一千零一夜》之中——我仿佛看到了奇異的大理石城堡,以及空中花園和陰涼的跳動的泉水。而在這里,這幅畫像在我眼前竟成了現實,每個細節都有了生命。
直至人生的最后時刻,安徒生依然在日記里面一絲不茍地記錄,讀《一千零一夜》里辛巴達航海歷險的故事。可見,這部東方文學經典在安徒生的人生與創作當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當然,在《安徒生童話》里,我們也能夠看見《一千零一夜》的影子。在《幸運的貝兒》,這一篇被譽為最具人生總結性質的童話里,窮孩子貝兒在聽到阿拉丁的故事之后大受鼓舞,甚至認定自己和阿拉丁一樣,也將時來運轉,收獲無盡的幸運和幸福。
另外,安徒生也近30次使用了《一千零一夜》最經典的框架式故事結構,將“故事套故事”的方式玩倒了極致。例如《冰雪皇后》,主要線索是女孩格爾達,尋找被冰雪皇后擄走的男孩加伊,也就是第一層故事。而在尋找加伊的旅程里,安徒生插入了魔法花園里的花朵,講給格爾達聽的六個故事,展開了第二層故事。
六個故事同樣帶著《一千零一夜》價值觀里的愛與智慧。描述了熾熱的愛,耐心的等待,歡樂的童年,死亡的悲傷,溫暖的回憶,空虛的幻象,多種元素串聯升華成更加意味深長的完整故事,完美契合了《一千零一夜》承上啟下的藝術風格。
當然除了安徒生,《一千零一夜》在歐洲文壇仍然有無數大名鼎鼎的忠實粉絲。例如歐洲啟蒙主義的先驅孟德斯鳩、伏爾泰、《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格列佛游記》的作者斯威夫特、英國浪漫主義作家斯蒂文森、德國國寶級文學家歌德、法國的文學大家大仲馬、德國的格林兄弟、英國的狄更斯、俄國大名鼎鼎的列夫·托爾斯泰等等。
現代文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百年孤獨》是作者馬爾克斯也將《一千零一夜》奉為創作圣經,多次在自己的作品里致敬《一千零一夜》。那么《一千零一夜》和中國文學有沒有關系呢?
《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窮小子哈桑對仙女一見鐘情,仙女和姐妹們一起在池塘里戲水時,哈桑偷走了仙女的魔法羽衣,讓仙女無處可去,最終只能留下來嫁給哈桑為妻。
這不就是“牛郎織女”的故事嘛。這不是偶然,在《一千零一夜》里至少有十個故事和中國的神話傳說,民間傳說神似。《一千零一夜》里《烏木馬的故事》,三個術士向國王敬獻了三個寶物,分別是可以匯報時間的金孔雀,可以在敵軍進攻時發出警報的銅喇叭,可以自由到達任何地點的烏木馬。國王的兒子小王子愛上了烏木馬,騎著它周游世界,還和另外一個國家的公主相愛,并且粉碎了巫師的陰謀,有情人終成眷屬。
我國新疆維吾爾族的經典文學《木馬》里,不僅情節和烏木馬基本一致,連王子如何操縱木馬,扭木馬的右耳,它就會立即飛上天空。扭木馬的左耳就會降落到地上。這些細節也完全相同。
我國回族的經典故事《阿力巴巴》中,記載著一個遙遠的地方,生活著回族三兄弟,老三阿力巴巴外出與一伙土匪相遇,窺悉到了深山里石洞的秘密,阿里巴巴用咒語打開了石門,取走了洞內所有的財物。老大前往盜取財物時卻被土匪殺害。最終老三和老二的妻子配合,給土匪頭子唱歌跳舞,趁機把他給刺死。
這個故事就和《一千零一夜》里《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非常接近,甚至連主人公的名字也沿用過來。《卡瑪爾王子與白都倫公主》《辛巴達航海歷險記》《商人的故事》等等也能在中國找到內容非常接近的作品。
那么,到底是誰“借鑒”了誰呢。學術界目前也沒有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猜測一下。
首先,兩者都吸收了古印度的宗教文化,印度經典的佛教故事對阿拉伯文化,中國文化都很有影響。其次,就是伊斯蘭教的宗教傳播,相應的阿拉伯故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流入了。最后,就是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兩種文化的聯系。民間故事也就成了兩種文化交流的最直接的語言。
可以說《一千零一夜》是一種流動的文明。將奇異的想象,高尚的品格,深刻的思考互相融合。仿佛一朵民族之花開出了靈魂共鳴,成為全世界不朽的文化遺產。《一千零一夜》讓人著迷的,還有書里面各式各樣的道具。比如,阿拉丁神燈已經成為現在影視文化的流行元素,但仔細想來卻并非這么簡單。
《漁夫 魔鬼與四色魚》中的黃銅瓶就是一樣非常具有哲學思辨色彩的神奇物品。漁夫接連打魚不中,最后一網撈上來一個“大肚子”黃銅瓶。本來以為是收獲寶物的他,卻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瓶子里封印了一個兇惡殘暴的魔鬼,被封印時魔鬼這樣想“被封印的第一個100年,我暗自發誓,如果誰能救出我,我就讓他成為最富有的人,但沒人救我。被封印的第二個100年,我心里說,如果誰能救出我,我就把地下的寶藏都給他,但依然沒人救我。被封印的第三個100年,我對自己說,如果有人能救出我,我就滿足他三個愿望。還是沒人來。最后我非常生氣,我發誓今后誰救出我,我就讓誰死”。
巧妙的設定出現了。當魔鬼想要幫助他人回饋社會時,他的自由一直被禁錮。反而當魔鬼舍棄了所有的善良,準備給人間帶來災難時,他卻被放了出去。這種反差真是讓人感嘆命運無常啊。
歐·亨利的經典小說《警察與贊美詩》里面,也有過異曲同工的設計。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蘇比,因為寒冬無處可去,就想要惹是生非,然后被抓進監獄里熬過冬天。于是他去飯店里吃霸王餐,他去擾亂治安,他去偷傘,但這些行為都沒有引起警察的注意。最后,當他在教堂前聽到美妙的贊美詩被感動,想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時候,反而被警察無端地帶走,判刑三個月。
相比較而言,《一千零一夜》僅僅記住了簡單的道具,就講述了困頓環境帶給了人性扭曲改變,更加充滿了文學的反恐和黑色幽默,還有許多道具的設置也很有意思。
神燈在阿拉丁的手里就會造福大眾,在邪惡魔法師手上就成了作惡多端的“幫兇”,幫助四十大盜看守金銀珠寶的石門,保護了強盜的貪欲,帶來了更多的殺戮和掠奪。但到了阿里巴巴手上開啟石門,財富變成了助人為樂,兼濟天下的善意。
當然,形形色色的道具,無論是神燈,山洞大門,又或者是烏木馬。醫書,氈帽,銅棍等等,每一樣道具本身都沒有善惡之分。使用的人如果是善的,道具呈現的效果就是善的。使用的人如果充滿了惡意,人間就會帶來災難。道具就像是一面鏡子,決定道具善惡的不是道具本身,而在于使用者。
《一千零一夜》的教育觀恰恰由此體現。或許每個道具都有強大的魔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誘惑。當你使用這種道具作惡時,你就注定只是大陸的暫時擁有者,而能夠通過道具洗滌心靈用于正途,這種與人為善的心就會與靈魂相融,最后一定會圓滿幸福。
《一千零一夜》真正傳達的依然是最美好,最值得歌頌的善意和良知。當然,這部書是民間文學“總統山”級別的作品,而且特別適合帶著孩子圍爐共度,讓這些神奇精彩的故事,帶給他們夢幻充實,又充分思考感悟的美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