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剃刀鋒利
《刀鋒》這本書,最吸引我的莫過于這句話:
剃刀鋒利,越之不易;
智者有云,得渡人稀。
——《迦陀奧義書》
這句話奧義頗深,很難懂,以至于我讀完整本書,也不知道毛姆的這本小說為什么叫《刀鋒》。
看了其他人的書評,才知道這句話還有另外一種翻譯:
一把刀的鋒刃不容易越過;
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
如果把“得道”比喻成難以跨越的刀鋒,那么整本書的寓意就好理解了。
2.
萊雷的“追尋”
萊雷——《刀鋒》的主人公,在整本小說中,他都是一個神秘莫測的人物。他喜歡飛翔,并在16歲的時候,充當成人做了一名飛行員。可是,這次戰爭的經歷讓他看到了太多的死亡,尤其是自己的好友帕奇,他于危難中救了萊雷,自己卻死了。
從那之后,萊雷雖然還是那個彬彬有禮的少年,但骨子里的一些東西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是一個活潑美麗的女子,她對于萊雷無盡地包容,哪怕是等他兩年,讓他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這一對青梅竹馬卻終究沒有在一起。萊雷能夠提供給伊莎貝爾的生活,在伊莎貝爾看來,并不幸福。兩個人和平分手了。
分手后的萊雷,他去過巴黎,去過印度,在印度的那幾年,他終于找到了自己一直苦苦追尋的東西。關于信仰,關于上帝,他終于能夠坦然面對。當他再回到熟人中的時候,他決定過自己向往的生活。
他追求的是一種精神的滿足,這種滿足是常人所難以理解的。通過他和毛姆的多次對話,我們能夠對他的想法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他愿意幫助別人,以求無私的精神滿足。
這是一種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也因為稀有才更顯珍貴。
但《刀鋒》這部小說中,還有另外的一些人,他們在世俗的生活中,同樣找到了自己的精彩。
3.
社交狂人的向往
社交狂人,艾略特?坦普爾頓,他是一個人精,聰明、懂禮節,善于運用各種人際關系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他熱情好客、仁慈寬容,總是喜歡舉辦各種大型的聚會;他善于經商,更有眼光,經常用低廉的價格收購到非常有價值的物品。
用毛姆的話說:
在接下來的那些年里,我們的關系變得相當密切,卻沒有發展為友誼。我懷疑艾略特?坦普爾頓是否可能做朋友。他對人品毫無興趣,只看重人的社會地位。
這樣的人,他的一生都是為了社交而活。當我看到他們以從不一人吃飯為榮的時候,我感受到一種深切的悲哀。
他們喜歡熱鬧,以結交名流貴族為榮,但在生命垂危之際,卻鮮有要好的朋友。
推杯換盞得來的,終究是虛無,哪怕為自己打造了水晶的棺材,不腐的尸身也很難被人銘記于心。
人終有一死,而有些人好像從沒有活過。他們只為虛無的金錢、地位所動,但那些東西,又有什么是長久不變的呢?
伊莎貝爾就是這樣家庭出身的一個女子,她必然無法和萊雷走上相同的道路。
在艾略特死后,她從舅舅那里繼承了相當豐厚的遺產,在這樣熱鬧繁華的社交中,她相當享受。
4.
大團圓的結局
老于世故的人昧于事理,才會瞧不起傳統上所謂的大團圓結尾。
出乎作者意料的,雖然并非有意為之,但他筆下的這篇小說,的確是一部成功史。
我們所牽掛的每一個人,都已經得償所愿。艾略特成為了社交名人;伊莎貝爾過著優渥的生活;格雷找到了賺錢的工作,有了自己的事務所;蘇珊?魯維埃選擇嫁人;索菲一死了之;萊雷找到了自己向往的“道”……
也許,我們生命中最好的結局就是如此。人,生而志向不同,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過自己向往的生活,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盡管追尋的一路,要歷經多少艱難險阻,就像作者所說“剃刀鋒利,越之不易”,但好在還是有一些人可以跨越,無論以何種形式,他們都是幸運的。
版本問題
看書的速度倒是未降低,但是閱讀時間大大的縮短。近來嗜睡,回到家中,就像是進入到了冬眠的狀態。
這本書讀了一星期,中國友誼出版社的這本書,排版稍顯錯亂。若能參考其他的版本,想來閱讀體驗會更好。
文|升騰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