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園小梅
圖/來自網絡
古語有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代教育家徐特立有句與之對應的格言叫“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前者屬佛語,強調因果,后者強調得到與付出的關系。品味這兩句名言,我更認可后者的確定性及必然性。
在我看來,種瓜未必得瓜,種豆也未必得豆,因為天災,有可能顆粒無收。當然,這一說法有點抬杠的嫌疑,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卻讓我無杠可抬,因為在我看來,任何事情只要做了,都會有相應的收獲。只不過,有的收獲在田里,有的收獲在田外。
前段時間,單位有一個項目入圍省直工委組織的職工技能大賽,獲得了復賽資格,需要提交作品展示,于是單位領導組建參賽團隊,我被安排了整個項目所有文字材料的執筆工作。我也算全程投入,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雖然大賽下個月才進行,結果也不得而知,但是在與隊友的準備合作中,我已然覺得收獲滿滿:
1.獲得了新的認知。起初,我們請了外面影視公司的編劇想排個節目。不知是對我們工作內容欠缺了解,還是文人自我理念的堅持,幾易其稿,都未能讓我們滿意。主要是我們認為未表達到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由于時間緊迫,不得已,決定由我來編劇。
我猜想,讓我來,并非我文筆有多好,是因為,有可能是我對編劇提的意見最多。我突然發現,這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誰都可以做批評家,吐槽別人的作品爛,但一旦讓自己來寫,卻也并非就能寫得好。就如領導開玩笑說的那樣“好啦,現在輪到大家吐槽你了”。
我壓力頓生。
另一個壓力來自于為了照顧原編劇的感受,我不能推倒重來,加上導演劇中演員已找好,我只能在原有人物框架上對故事情節進行調整。有過編劇經驗的人可能會知道,改別人的作品,并沒有比自己編的容易。如何設置懸念,如何起承轉合,以自己的理念,一氣呵成才會更自然流暢,否則,會有粘合的痕跡。
我于是跟負責視頻的隊友發牢騷:說早知道這樣,一開始我們就該自己來,不跟他們白費口舌。這位同事告訴我:不要抱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時間緊迫,現在要做的是,什么也別說,什么也別想,就只想如何圍繞大賽的要求,組織好我們的作品。
我覺得她所言極是,于是理清自己的思路,用了一個晚上,重新調整了劇情,第一稿就獲得了領導和同事們的首肯。后來我想,之所以一稿就過,是因為此前有了很多積累。在與原編劇的反復溝通中,在大家反反復復的意見里,我對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早就了然于胸,所以等坐到電腦前,我也是一陣辟里啪啦就把劇情框架搭好了,次日上午再潤色一下即可。這讓我覺得,其實此前的工作,都沒有白做。
這也讓我改變了一些以往的認知,有時你認為的白費功夫,其實是一種積累。
此后,當我遇事再想抱怨的時候,我會告訴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收獲了隊友的贊譽。在組織參賽作品過程中,其實領導并沒有安排誰來牽頭,只是作了一些分工。但是有些事情,必須有個人去協調。因為兩次參賽培訓我都去參加了,對大賽要求很清楚,又是整個項目文字的執筆人,自然就有了一種責任感,要去負責整個展示作品的框架搭建和質量把關,自然而然的就主動地去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與編劇和導演溝通,提意見什么的,以及后來的重新編劇,調整文本文字等。我做這些的時候,一切都覺得自然而然。但是,當有一個隊友發自內心地跟我說“辛苦了啊,真開心有你在,太讓人放心了.......”我還是挺感動的,得到別人的肯定并非我去做這些的初衷,但是你的努力被人看在眼里,他人的肯定會是你前行的力量,這也是一份不小的收獲。
3.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在我重新編劇及重新組織配音文字的時候,有一個隊友主動來幫忙。搭建作品框架時我需要先看一些與項目有關的材料,讓我驚詫的是,我要什么,她就能馬上提供什么,感覺她就是擁有百寶袋的叮當,而我就是站在叮當身邊那個幸福的大雄。我要什么,她就從她的百寶袋里給我掏什么。我十分感慨,這就是人與人的差距那!試問,會有誰,不喜歡這樣的人?一個具有超強知識及信息儲備量的人,會讓事情得心應手,事半功倍,走到哪里,與誰合作,都是最受歡迎的人。這就很好解釋,她為何年年得先進,處處受歡迎了。
4.獲得了非常愉悅的體驗。根據領導的要求,綜合大家的意見,我們要對作品中的一些文字按特定要求進行調整。我和上文提及的那個協作我的隊友小叮當,在某天的晚飯后,一起討論,逐句推敲,真的是字斟句酌。不喜歡文字的人,會覺得這是件惱人的事。但是,喜歡擺弄文字的我,會覺得碼字就是一種游戲。當我想到了一個恰當的用語,我就象找到了俄羅斯方塊剛好能插入的圖形,內心無比興奮和愉悅,仿如打麻將的人碼得一手好牌,愉快地往前一推的那種得意。而在這個過程中,恰好又遇到一個對你了如指掌且勢均力敵的對手,那你的興奮和愉悅度便會迅速飚升,而小叮當就是這么一個游戲玩伴。那天,我們按照領導的要求,把一段表述平平的文字改成一段煸情的排比。我倆就那樣,端坐各自家中電腦前,隔著屏幕,一起玩這個碼字游戲。討論每一個用詞的時候,不忘插科打諢,嘻笑怒罵,甚是愉快。人生能遇到一個心有靈犀的人不容易,你皺眉她知道你的嫌惡,你調侃,她接得住你的梗,能夠一起心情愉悅地工作,于我,這是一份很大的收獲。(請允許我在這表白一下:大雄感謝你,親愛的小叮當。)
通過這次參賽準備,讓我懂得,任何努力和付出都會有所回報。我當然也希望我們的作品能進入決賽并且能奪得較好的名次,這是屬于田里的收獲,但在田外,我的收獲足以配得起我的努力和付出。
所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絕對是真理,佛祖說的“功不唐捐”也不是騙人的,只是你的目光不要只盯著田里,有時,收獲在田外。就比如第二屆第一期《中國新歌聲》那個海南籍的選手,他唱了新晉導師陳奕迅的歌,雖然陳奕迅最終并沒有選他,但是,他得到了陳奕迅先生的現場指導,據說當期節目錄完后,陳奕迅先生還在后臺找到他,跟他足足說了40分鐘有關唱歌的事宜。于他,這何償又不是一份收獲呢?就本次比賽而言,他沒通過,或許是一種遺憾,但是于他未來的人生,這次比賽,或許是一份最大的收益。
人生的四季是一個漫長延續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瞬息。生命的春天里,我們完全可以專注于耕耘,而不是天天盯著田里,計算著你的收益。你之所以一無所獲并不是你做錯了什么,而是錯在你什么也沒做。從來就沒有功夫會白費,生命本是一種能力的累積。耕耘了就必定會有收獲,只是,你需要把眼光放遠一些,你才會有機會看到灼灼繁花累累碩果。
因為,有些收獲,在田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