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總結這幾天看到的資訊:
1、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互聯網行業已經逐漸走向了壟斷競爭時代,我們熟知的BAT等互聯網巨頭已經把他們的觸角伸至各行各業,無論是金融支付、交通、醫療、教育、文化行業,還是服務業、社交娛樂等行業。不管是支付寶微信、百度雅虎、優酷土豆、滴滴快的、新美大、攜程去哪兒等各行業的領頭羊,還是各個細分領域下有一定規模的小互聯網公司和初創公司,都已經被BAT投資、收購或控股,因此,觸目可見都是巨頭的身影。
2、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可謂“富者田連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來自哈佛大學公開課的數據顯示,美國最頂尖的大學中,出生貧寒的學生僅有3%,超過70%的學生出身于富足家庭。“以美國為例,財富分配金字塔頂端的百分之一的富翁,擁有全國財富的百分之四十;而占有人口百分之二十的窮人生活在貧窮線之下,可謂室無余糧;中產階級的人口比率則在萎縮之中。”(摘自許倬云的《這個世界病了嗎?》)現在,盡管許多的工業已經從中國回遷回美國,但全機械人工廠越來越多,只需要少數人員就可以運轉,所以并沒有為美國帶回多少就業機會;此外日益壟斷的互聯網行業所需要的工人和人才明顯地比工業少,因此財富更加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也一定程度地使中產階級人數銳減。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中產階級不掌握任何生產資料,只是依附于大資本并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獲取了超越底層無產階級(或稱體力勞動工人)的財富,然而他們本質上依然是無產階級。”(摘自微信公眾號:大浪淘沙)
“經濟有消滅中產階級穩定工作的傾向,然后用要么是低工資的服務性工作,要么是專業的高技能工作取代它們,這一現象被稱為'就業市場的兩極分化'。求職者如果不能在頂端找到理想的工作,就只能跌落到底部。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使他們可以無須重新雇用工人也能使企業正常運轉。“在美國的政治勢力中,工會是整個中產階級強有力的支持者。但在最近10年內工會的勢力已經大大降低,各種工作場所也越來越不適合工會組織的存在。經濟危機已消滅了數以百萬計的中產階級崗位。最直接表現就是本次美國選舉特朗普的受歡迎,特朗普的受眾比例大都是藍領工人,收入有限,如果大量的中產階段存在,特朗普這種人完全不會被認可。“——warfalcon
3、這兩年鬧得風風火火的AR、無人機,AI(人工智能),機器人等,似乎預示著未來人機智能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深刻的劇變:其一,最多人關注的觀點,人機智能可能會大規模地替代我們現在的工作,造成職業和行業的劇變,從而對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如寡頭壟斷、完全壟斷、工人失業、貧富差距加劇、社會分化、政局不穩,甚至會改變政體和國家······這多少有些危言聳聽,但是資本家的本質就是最大程度地獲取利潤,資本家顯然更樂意使用人機智能而不是雇傭更高成本的工人,工作機會銳減,工人失業和找不到工作,中產階級逐漸衰落,貧富階級懸殊,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各種矛盾尖銳化,民不聊生!資本家還可能會要挾掌握話語權的政府或與其同流合污,共同強力維持社會的相對穩定。
其二,我個人的看法,雖然資本主義的貪婪本性決定其本質是資本最大程度的積累,但是技術和科技的進步本身是好的,關鍵是如何用和誰在用。科技本可以替代人們不愿意從事的機械重復、臟苦累的工種;可以在災難面前給予人類最大的保護:如存在危險性的救災工作;科技的利用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攫取和損害;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可以減少因主觀判斷造成的失誤、提高救治效率和醫療水平······人是有適應能力,人和社會都在不斷地發展的,今天淘汰掉的職業和行業一定也會有其他新興的職業和行業替代的,雖然壟斷資本家掌握著大量資源,但如果消滅了中產階級,那他們生產的產品的誰買誰用?他們的目標消費群體是誰,人數寥寥的上層富豪?他們自己自給自足?難道那樣的生活他們會覺得有意思?歷史的巨輪是不斷往前,我們大可不必簡單地否認幾百年的現代文明,盡管它在發展到今天已經羸弱萬分了,但是幾千年前的飛鴿傳書怎能想象今天的一通電話呢?幾千年前的世代奴隸怎能想象今天自己翻身作主人呢?
如果科技和技術為理想主義者所用,我們完全可以造一個詩意的時代,人們只為精神世界的滿足和幸福而運營,可以完全根據自身的天賦去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無論是科技生物學,還是寫詩去遠方!那將是多么和美的社會,人的目光不再空洞,再沒有所謂的種族階級,人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人的情感聯系和精神世界,你我都在共同用心地運營這個社會和時代的幸福,當然這必須得人人修心養性,極具社會責任感。當然這也需要人去克服人性中的貪婪、懶惰、自私、冷漠等的弱點。
你我都在這個文明的進程中變化,而變化也是過程,你我是否能夠看到或在尋找未來的路在何方呢?盡管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是眾志成城,可滴水穿石,我從來不小看多么細微的努力和變化,如果我們對這個社會和世界都不報以任何希望,那我們根本就沒有明天。
4、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是,今天,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英國,其貧富分化都在不斷地加重,社會矛盾日益顯現,是否有人在尋求解決的辦法呢?那部分無法找到工作和獲取生存資源的“窮人”該如何自處呢?似乎各行各業都有那么些有理想的人在默默耕耘:一位30歲在哥大讀研,在聯合國實習的兩孩的母親說“我想嘗試著用商業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畢竟慈善行為很多時候是不可持續的。”確實,慈善行為許多時候只能解決燃眉之急,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多數人困窘的生活現狀,她認為社會企業是一個出路……一位畢業于武大且放棄優越生活的人說,“我決定走進大山,去一個小小的私立學校做一名普通老師,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習武修身,傳播智慧。為我熱愛的這個國家,為中國的孩子和未來,也為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所官辦的應試學校來實現自己做真正教育的理想,而選擇了在大山里的這所私立精英學堂!"······
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我是否能夠為這個社會盡自己的一些責任呢?但是剛畢業的茫茫然的我,要怎樣走呢?又要何去何從呢?不過至少希望自己可以在前行的路上能夠看得更清楚些,更清楚自己的生存狀態,更清楚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更清楚整個族群的生活現狀,從而更加認識自身的不足與局限,更明白靜心耕耘的意義所在,更能在迷茫的人生路途上作出更優的選擇。
“每天我都提醒著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是以別人的勞動為基礎的,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力量來報償我所獲得的和至今仍在接受著的東西。”——愛因斯坦
····························································
上訴的看法許多都是基于自身感性的認識,沒有真實客觀的數據支撐和詳實的論證,所以個人之見,局限可見~如果能有嚴謹和詳細的論證,我會更加喜歡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