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林語堂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2014年6月第1次印刷
? ? ? ? ? ? ? ? ? ? ? ? ? ? ? ? ? ? ? ? (原寫于2016年4月1日,有刪改)
? ? ?對于蘇東坡,最喜歡他寫的五首詞:“老夫聊發少年狂”、“十年生死兩茫茫”、“大江東去浪淘盡”、“明月幾時有”、“莫聽穿林打葉聲”,當然我也只會背誦這五首。每首詞都很經典,都很美。反正我的文辭永遠也不會優美的,確實沒那才,不是練習就能夠達到的。“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悼念亡妻的這幾句,寫得特別凄美、有意境,也許,比起朝云,王夫人與蘇軾更是精神上的伴侶吧。“回首向來蕭瑟處”時,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有類似“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心境。無論是杜牧,還是蘇軾,對周瑜都是類似一種贊美的情感,后世對周瑜的貶斥,也許是始于《三國演義》?現在先存疑著。
? ? ?蘇軾比較注重養生,如果沒有卷入政治的濁流之中,也許他可以至少活20年吧,這也許也是為民文人的一種宿命吧,混世中試圖力挽狂瀾,終以遺憾離場。
? ? ?林語堂似乎非常不喜歡王安石,也排斥王安石變法,他甚至認為王安石的變法導致了宋的滅亡(除非我理解錯誤)。對于王安石變法,上學那會,歷史書上對此評價還可以的吧,說王安石變法失敗的直接原因是保守勢力的反對等等,因司馬光屬于保守勢力,連帶著我曾經一直對他挺反感的。不知道現在課本上是怎么寫的了。不過,現在的想法畢竟與以前不一樣了,凡事有所保留,畢竟歷史沒有真相。我們這些后人是間接的旁觀者,不一定會“清”,當局者們可能會“清”,也可能更“迷”。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措施,也是經過小范圍(針對全國來說)的實踐的,是可行的,有時,政策出發點是好的,執行起來就亂七八糟,終究還是人的問題。最高當政者清明、正直,并不能保證下面的都是這樣,好的品行很難“上行下效”。“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當官不是為了公共行政,是為了升官發財、有美女、風光有面子等等,這話雖出自宋人之口,但似乎古代人一直就以這種思想為指導,一旦有功名了、當官了,雞犬也能跟著升天了,然后就是相互勾結,形成官僚利益團體,即使是在所謂“明君”當政時期,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純粹為“公”的人,要么會被踢出朝政,要么會成為各官僚團體斗爭的工具,沒到萬不得已,最底層該怎過還怎過。當權者空話說多了,滿嘴的“為公”,順帶把自己也給感動了。現在在看《社會契約論》,第一遍沒怎么明白,現在開始第二遍了,不過估計應該還是不會怎么明白的吧。寫這些政治論述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政治人,一定程度上算是理想主義者吧。
? ? ?最后以幾句空話結尾:有些東西,即使歷經幾千年了(從父系氏族社會起),還是老樣子,與其遮遮掩掩,自欺欺人,不如直接承認,承認不好,才會努力使其更好。做人也是這樣。對此,懂的還是懂的;不懂的,還是會不懂,或者裝不懂。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