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父親拿出幾張老屋的照片給我,說想把它們拿到照相館放大,一張老屋的外墻,一張和奶奶老屋的合影,還有簡陋的廚房,3張照片勾起我埋在記憶深處對老屋的回憶。
回憶一經喚起,腦子里就映出那通往老屋的路。最近的路徑要先通過田徑,接著是不長的石子路,就來到了老屋。
老屋和前面鄰居的房子中間隔著2米寬的弄堂。夏天穿堂風過,舒爽清涼。老屋灰白的外墻,透出絲絲歷史感。
來到大門前,從中間推開兩扇門,邁過高高的石頭門檻,看到是長方形的天井。晴天的時候,陽光傾瀉,滿堂暖意;下雨天的時候,淅淅瀝瀝,幾個小伙伴追逐嬉鬧,感受雨里來雨里去的樂趣。伸手接住屋檐滴落的雨水的感覺似乎還停留在手心。
天井里有座小假山,假山周邊是可以儲水的水池,我常把從池塘里抓的小魚養在水池里。和奶奶的那張照片,就是"抓著"不愿意拍照的奶奶,在天井下的合影。
往前看是大堂,大堂的左邊原是父親年輕時候的房間,等他帶著我媽和我出去自立門戶的時候,那房間讓奶奶用來養了幾只雞。
這間房間邊上放著吃飯的桌子,再走進去,就是廚房。農村的房子的廚房除了土灶,就是堆放著柴火。土灶燒的粥,炒的菜養大了奶奶的6個孩子,還有多個孫輩孩子。
大堂的右邊是個小房間,那是奶奶的房間。上學的周末,回來看奶奶,雜咋呼呼就是先去這個房間看看奶奶在不在。
小房間的旁邊是一個拱門,門內放著小桌子之類的東西。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靠在那拱門上。
老屋后面的芭蕉,老屋邊上的水塘,水塘邊的水井。夏日里,婦女們池塘邊洗洗刷刷,家長里短的熱鬧;年幼時,拿著吊桶從水井里成功打上一桶水的滿足。原來,這些,沒有湮滅在光陰里,刻在記憶深處,給個打開的契機,記憶便翻涌而出。
父母結婚在老屋,我出生在老屋。
幼時的記憶大多數已經模糊,卻記得某年家鄉發大水,洪水漫進老屋。現在想來,1米深的洪水,還是讓奶奶和父母焦頭爛額,而我被父母放在洗澡盆內,玩水玩的很開心。
老屋的記憶里總是少不了奶奶的身影。
奶奶偏愛著青衣,炎炎夏日,奶奶坐在竹椅上,搖著蒲扇,穿堂風過的弄堂里,和鄰居聊著天;高中的周末,來到老屋,看著奶奶熟練的用土灶炒著菜,等待和奶奶一起吃中飯;小時候,在奶奶的小房間里,看著奶奶把筷子插進裝滿米的碗里,給受驚嚇的小孩子"去煞";在老屋里,穿針納線的奶奶,編蒲扇的奶奶,喂雞的奶奶,忙碌的奶奶。
老屋沒有情感,屋里面生活的人讓它帶上默默溫情。
現在,奶奶已經去世,老屋已經拆遷,物是人非,但幸好還有溫暖的回憶。
無戒365寫作訓練營? 第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