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座老房子,至今已有三十多個年頭,二十五年前,我在這所老房子里出生,伴隨著成長的酸甜苦辣,我在這所老房子里度過了我的童年,直到小學三年級,我才離開了這伴我許久的老屋,去到縣城里讀書。記憶里那時我最快樂的事便是每個周末回到家的那一刻,我又可以回到自家的老屋,看看熟悉的老屋里的一草一木,和老屋里的奶奶說說話,嘮嘮家常。
如今,老屋也已變了樣,它不再是我們家的老屋,它已經成了別人家的“新房”。六年前,由于家中的一些變故,老屋被變賣給別人家了,當我聽到老屋被變賣的消息時,我心中很是疑惑不解,同時也有著一絲絲憤怒,但更多的是不舍和心痛。老屋陪伴著我們一家人走過了三十多載的風風雨雨,如今說賣就賣了。這中間也許有一些不得已的苦衷,但我還是無法接受這個現實。骨子里的我是個念舊并感性的人,我在老屋里出生,在老屋里長大,我在老屋的地上學會了走路,我在老屋里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長成了一個稍諳世事的青年。老屋的一草一木于我來說都是滿滿的回憶。
那些關乎老屋的記憶。老屋的建造者——我的爺爺。說起我的爺爺,我還蠻自豪的,我的爺爺出生于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在那個窮苦貧困的年代,不要說讀書了,怎樣填飽肚子才是首先要解決的頭等大事。爺爺家里條件并不好,從小被寄養在親戚家放牛,那時候他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幫親戚和地主家放牛,這看似毫無出頭之日的日子在我爺爺看來卻并非如此,他趁著放牛的間隙跑去學堂偷聽老師講課,他對算術感興趣,他就借來書本,自己鉆研算術。他會的所有的知識,都是他日積月累自學來的,沒有上過一次學。就這點來說,我真的很服爺爺這種勤奮刻苦的精神。應該說,爺爺是靠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命運,在那個年代,他靠著自己的實力從一個供銷合作社的小職員慢慢成了后來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主任。我想這其中的付出并非只有努力,還有他那一份鍥而不舍的堅持和謙虛上進的態度。
工作后的爺爺有了一定的積蓄,娶妻生子后的他為了改善全家的生活,便萌生了蓋房子的想法。我以前聽爺爺說起過,當時建這座房子的時候,一磚一瓦都是靠著匠人的雙手搬運的,可見這所房子凝集了爺爺多少的心血,奶奶后來也說以前建這座房子的時候光是做飯都記不清做了多少回了。
老屋的占地面積很大,除了本身的上下兩層,每一層都有三個房間,中間一個大房間,左右各一個稍小點的房間,此外,老屋還有一個水泥廳和二個菜園地,屋前屋后各一個。記憶中奶奶總是在她心愛的菜園地里擺弄著她的黃瓜、豆角、辣椒、茄子……
她視這些菜為珍寶,她始終相信只有靠著自己雙手掙來的果實才是最甜的。以前常聽她在嘴里念叨的一句話就是“人不能懶啊,懶哪有飯吃,你當這些黃瓜茄子都是天上掉下來的啊!”在我心里奶奶就是傳統的中國母親的樣子:勤勞、善良、賢惠、吃苦耐勞。
記憶中奶奶房間的窗前有棵桂花樹,還記得桂花盛開的時候,每一個夜晚伴著甜蜜的花香入睡,清晨又伴著陣陣花香醒來,就連睡夢中都是香甜的。院子里除了有一棵桂花樹還有一棵桃樹,每年到了三四月份,桃花就會盛開,然后慢慢結果,成熟,九月份的蜜桃成熟后鮮嫩、甘甜、多汁。那時候恨不得一口氣吃掉三四個,都能把桃子當成飯吃。
老屋里還有一個稀有老物件,就是石杵,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石杵是什么,它是一種用石頭制成的用來碾磨或搗碎研缽中物質的棒形工具,其實就是一種帶長把的石錘。因為全村子里就我家一家有石杵,所以每到了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需要研磨東西的時候我家的石杵就成了暢銷貨,人多的時候用我家的石杵大家還要排隊呢!石杵是需要配合研缽才能使用的,研缽是一個石制的容器,中間是挖空的,里面可以放上需要研磨的食物,石杵則是配合研缽使用的工具。研缽和石杵的關系就好似于碗和筷子,我們在研缽里放入需要研磨的食材,用石杵來研磨,之于我們用筷子吃碗里的飯。其實我更喜歡把它叫做石磨,因為很形象,石頭做的磨,石墨基本上是用來研磨食物的,比如芝麻炒熟后,倒入研缽中,用石杵把它研磨成芝麻粉,磨好后在芝麻粉里拌入白砂糖,來上一口,別提有多香甜了,吃完后簡直可以用唇齒留香來形容。除了芝麻粉,石墨還可以用來打糍粑,糯米蒸熟后,把它倒入研缽中,用石杵不停的捶打,因為捶打糯米很費力氣,糯米的黏性很大,每次都會粘到石杵上,所以小時候每當村子里的村民來我家用石墨,聽到他們喊著富有節奏而又有力的號子聲時我都會不禁笑起來。
老屋雖已不再是我家的老屋,但那些關乎老屋的記憶卻依然保存在我的腦海中,老屋里的桂花樹、老屋里的桃樹、老屋里的石杵,還有老屋里慈祥的爺爺奶奶,揮之不去,卻更加留戀。
現代房屋時尚美觀,大部分都是由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每一處現代房屋的落成無不充斥著流水線式的商業氣息;而老屋相較而言,則少了那份時尚和美觀,但值得慶幸的是,它被賦予了另一層價值,這種價值是現代化房屋所不能比擬的,那就是它的歷史價值。歲月的年輪在老屋經久不衰的外表下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印記,那些已經老化了的但仍舊清晰可見的木雕窗臺,那些由手工匠人每一筆都親手畫上去的壁畫,那些在老屋天井中布滿的一片片青苔,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跡。
也許一座座現代房屋建起來毫不費力,用不了多久就會高樓林立。但是你可知道,每一座老房子的建成凝聚了匠人們的多少心血,一榫一卯,一磚一瓦都是由匠人們親手揉進這古老而又溫柔敦厚的建筑之中。在一切講求效率、減少成本而盡力獲得利益最大化的時代,我們需要這樣的始終如一,我們需要這種涼月出沒,星斗入夢的精神。這是古老中國的傳承,也是我們原本就溫柔敦厚的底子,這就是匠心精神。
也許今天我們有錢了,可以買的起現代化的別墅洋房,但是屬于老屋的那份記憶我們永遠也買不回。我想,老屋代表的也許是一種情懷,一種舊情懷,它就像日漸荒漠化的土地,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消逝。雖然我們阻擋不了它的消逝,但是我們可以用心守住它僅有的一片綠洲,老屋的一磚一瓦、一榫一卯都需要我們去用心守候。老屋,守住的是情懷,不變的是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