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的日子,真是讓人頭疼。
似乎,在下雨的日子,總是感慨“下了這么久,什么時候晴啊?”其實真的算一算,一年中下雨的日子真的不多,只是我們習慣了天晴時種種的便利與快速,于是一下雨,便開始“下了這么久,什么時候晴啊”的習慣性抱怨。其實,我們只是懶得去接受另一種改變,或者說,害怕被打破常態。我們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啊。
下雨天,聽著廣播,別有一番慢下來的味道。聽種種關于旅行的音樂,看種種關于旅行的文字,想著種種關于旅行的想象……
旅行的意義,是什么?
曾說。? ?我走過、看過,只為說一句:“原來是這樣。”(因為史鐵生曾說:世界開始于我意識到它存在的那一刻,在這之前它只是個傳說。)
旅途中,真正讓我迷戀的,是那個城市的人與口音,因為它們才是時間與歷史最鮮活的繼承。
仍回想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去澳門,從威尼斯搭的士到大三巴牌坊。六十多歲的的士阿伯健談而熱情,一路上基本將他的家庭情況跟我們“交代”得清清楚楚。先是感慨大陸人“一夜暴富”不切實際的幻想,感慨如今掙錢不易,房價太高。他年輕的時候一月雖然只是賺三千,但感覺生活都沒有現在壓力大。說他的大兒子,一月賺三萬,也只是能養活他自己和老婆,根本買不起房子。大兒子的老婆是做生意的,兩個人若”勤勤懇懇”花一輩子還是可以還上房貸的。但最怕的是,如果兩個人不好好過,離婚了,那就什么也沒有了。最聰明的是他的二兒子,當年房子首付六十八萬,本想壓到六十二萬,誰想屋主回來要到七十二萬,當時大家都勸他二兒子說不要買了,還是他堅持買了下來。雖然沒有電梯,但房子大,方位好,不過他已經不經常上去了,因為爬樓難。最慘的是他三兒子,錢又沒,現在只能跟他住一塊。
粵語不流利的我們,偶爾應上一兩句,大部分都是阿伯在講。
這是澳門給予我最深的印象。
一個城市最本真的面貌存活在這個城市的每個人身上。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