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文本,閱讀者不同,閱讀的起點就不同,其理解也會不同,所以,對于文本的解讀往往是豐富、多樣的。
那么,對于經典文本,我們如何來解讀?我將從以下幾點和大家做淺顯探討。
一、為什么要讀經典
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么要讀經典?經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千古傳承記錄著民族基因中最高的智慧。在課堂上教導孩子們閱讀經典,接受人類幾千年文化的熏陶,陶冶性情,開拓精神空間。就像閆學老師所說,在經典中走個來回:突破時空的限制,與千年之遠、萬里之外的人與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進行朋友般的對話,達到心靈的契合,獲得精神的真正自由。
堅持讀下去,你會發現,你變了,像巴金老人說的那樣,“變得更好”了。
所以,教學目標定位要弄明白。
閱讀經典的用處,就是教人見識經典一番。
——朱自清《經典常談》
讓學生見識一番經典的好處,如: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那么這首詩的詩眼是什么呢?(詩眼欲把西湖比西子)詩中為什么把“西湖”比“ 西子”呢?大家不妨說一說。
把西施的畫像拿出來,讓學生看一看不可以嗎?(討論)
如果把西施的畫像拿出來,就會打破孩子們的想象空間,這就是無言之美吧。所以,經典文本具有無言之美。蘇東坡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給大家營造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間。
我們如果面對的是三四年級的孩子,可通過詩句讓學生想象畫面,再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最后再結合多媒體出示相應的西湖畫面;我們如果面對的是五六年級的學生,建議讓學生向前走一步:為什么蘇軾把“西湖”比作“西施”呢?為什么不把“西湖”比作如“花草蟲魚”等事物?
“西施”只能讓學生去想,不可觸,不可觀,而花草蟲魚等都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常見的、熟知的事物,這就在悄無聲息中給學生營造出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當學生領略了這經典的無言之美時,再讀一般文本中的比喻句,那也就小菜一碟了。
我在想,如果把閱讀當成一門課程來開設,是不是會培養學生很高的閱讀眼光?
二、何為經典
經典就是永恒,永恒就是經典。經典就是多年以后,依然綻放出它迷人的光芒。依然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明亮奪目。如:音樂、美術、建筑、文本等。
就文本來說,閆學老師在她的著作中闡釋道:如果文本具有內涵的豐富性、實質的創造性、時空的穿越性、無限的可讀性,那么這樣的文本便可稱之為經典文本。我把這稱之為經典文本的四大特征,我是這樣解讀這四個特征的。
三、經典文本的特征
1.經典內涵的豐富性
如:嚴監生死前的“三次搖頭”,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時,可抓住他的面部表情、動作及三次搖頭來解讀。讓學生深切體會嚴監生的吝嗇,對自己很節約。就這樣還不夠,針對五六年級的學生應往前再走一步,如嚴監生不僅是個愛錢比愛命都重要的超級吝嗇,還是個有情有義的可憐小人物。為學生拓展閱讀《儒林外史》的相關章節,了解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請名醫,煎服人參,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著靈床子又哭了一場”,這不是“做戲”的眼淚,誠如閑齋老人的評語:“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這里寫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沒有家族優勢,至死也怕嚴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窩囊。他并不甘心屈從別人,這種心態在他臨終托孤于內兄的沉痛遺言中充分地揭示出來了,他說:“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顧你外甥長大,教他讀讀書,掙著進個學,免得像我一樣,終日受大房的氣。”臨終前的一席話,可謂是他人生經驗的總結。總之,他是一個在統治階級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嗇、薄情、慷慨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此刻,學生們會明白這個人物的形象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的。這樣的課堂是不是就上升到了文學鑒賞的方面?
嚴監生原文:
自此,嚴監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頭。諸親六眷都來問候。五個侄子穿梭的過來陪郎中弄藥。到中秋已后,醫家都不下藥了,把管莊的家人都從鄉里叫了上來。病重得一連三天不能說話。晚間擠了一屋的人,桌上點著一盞燈。嚴監生喉嚨里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倒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里拿出來,伸著兩個指頭。大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二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兩眼睜的滴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發指得緊了。奶媽抱著哥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因兩位舅爺不在跟前,故此記念。”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趙氏慌忙揩(kāi)揩眼淚,走近上前道:“爺,別人說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
2.經典實質的創造性
我們來看兩首古詩:
望廬山瀑布 廬山瀑布
唐代 李白 唐代 徐凝
日照香爐生紫煙, 虛空落泉千仞直,
遙看瀑布掛前川。 雷奔入江不暫息。
飛流直下三千尺, 今古長如白練飛,
疑是銀河落九天。 一條界破青山色。
對比兩首古詩,同樣都是以廬山瀑布為描寫對象,不過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人筆下的經典之眼“銀河”有氣勢、有色彩、有光澤,展現給讀者神秘、高遠、壯麗、開闊的高深境界。帶給我們視覺上的有力沖擊,同時也不乏強烈的震撼。而徐凝的《廬山瀑布》,一條白練帶給我們的只有色彩。
把經典的文本與一般的文本相比較,更能突出經典文本的高明之處,我們不妨用這種對比閱讀作為教學的新策略。
3.經典時空的穿越性
* 伯牙絕弦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經典之眼便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穿越時空,跨越千百年來、人類共同的情感,非常經典的元素,一語道破千百年來人類之間不變的情感。
根據學生的年齡段,怎樣挖掘這個元素呢?分享一個教學片段設計:
師:大家中秋節都是怎么過的?開心嗎?
生: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逛商場,吃月餅,賞月……
師:是呀,這是多么令人開心、快樂呀!我們班住全托的孩子,如果你們在過節時無法回去呢?
生:想家,想念爸爸媽媽……
師:孩子們,在沒有你們的節日里,家人也想你們啊!這叫什么?
生:彼此思念。
師:對呀,每逢佳節,我們親人之間會非常的思念對方,這就是王維筆下的“每逢佳節倍思親”呀!
帶領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喚醒詩歌,讓詩歌中的情感不受時空的限制,蕩漾在孩子們的心頭。
閆學老師在她的著作《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中說過,好的老師會利用自己的教學智慧舉重落輕。我把這作為我教學努力的方向。
4.經典無限的可讀性
*彩虹與黑珍珠
我們來欣賞一個經典繪本。
讀完這個經典繪本,你會有何感想?或許你會說:
命運的無奈,無法掌控。
這個世界只有人心中的愛是永恒的。
這就是生物鏈。
愛是可以超越一切障礙。
愛是需要溝通,需要包容和理解的。
……
是呀,讀者的無奈、美好、期待等情感交織在一起,大家不同的心聲和感觸很好地詮釋了經典文本為讀者提供了無限的可讀性。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從來就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經典作品之所以生生不息,魅力永恒,皆因為它詮釋了人類的共同情懷,不論它的時空距離與讀者有多么遙遠,讀者讀后都能夠與作品產生強烈的共鳴。所以,對經典文本的解讀,我們一定要注意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從文本中讀出我們學生自己,讀出我們學生自己真切的人生感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鑒賞經典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