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集《歡樂頌》里,失戀的小蚯蚓看得人實在想逃離。
那天看到有同學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段話,是一個叫森山大道的日本攝影師說的:“極端來看,我沒有,也不想擁有人際關系。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擁有一個人靜靜發呆的時間,如此而已。然后,在生鮮超市、便利商店、百元商店那小而安全的購物行為中感受一點微小的喜悅,不多作無畏的思考,孤獨而忘情的度日?!?/p>
很典型的藝術家思考模式,我點了一個贊。
但是,我不完全認同這樣的觀點。
這樣的思維模式放在藝術家身上當然沒有關系,因為有的時候你不得不承認,有的時候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有的時候,藝術的確有它獨特的狷狂世界。
但是落實到我們自身,似乎就有哪里不太對勁。
最近幾年,反社會型人格和多重人格很火啊。不知道是受了卷?;蛑x耳朵的“高智商是一種新性感”的影響,還是各種懸疑或刑偵小說改編劇正盛,總之,這年頭如果不表現出一種離群索居的姿態或者多面且冷淡的模樣,似乎整個人都比別人簡單無趣了一樣。
可是反社會型人格和多重人格哪里是常人想像的那樣高貴冷艷。多重人格患者長期忍受的精神折磨和反社會型人格患者的高攻擊性、無羞慚感是很恐怖的。
對于我們大多數人而言,你所以為的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還有所謂的無情、冷漠以及高度理性,說到底就是一種中二的清高。
我們從古猿進化而來,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制造工具、建立制度、完善思想,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從叢林分布到城市的形成,從個體的生長到家庭結構的建立,大自然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有著不可忽視的交流必要性。人類需要交際,也需要建立情感的聯系。
不要否認你擁有的情感需求,人類終究還是一種群居動物。
不過,與此同時,人類又有別于一般的群居動物。作為目前已知最高級的生命體,我們建立了很多的道德以及法律制度去約束甚至進一步完善自己。
其中有一條和我們的群居本性有一點對立但是并不矛盾——獨立。
這是一個褒義詞。它反映在幼兒園老師教導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反映在擁有可以自我審查的思維能力和自我控制的情緒處理能力。
之前認識過一個姑娘,很要強的一個人,永遠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是那種考了八十分覺得要是考九十分就好,考了九十分又會覺得要是考一百分就好了的人。對自身要求永遠高于自身實際能力其實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有壓力才有動力在有的時候是有一定道理的。關鍵在于你是否能很好的處理壓力帶來的負面因素,比如情緒的波動。
我認識的這個姑娘恰好就屬于不能很好處理的那一類。和她相處的一周時間內,臨時調改的課表,食堂菜里多放了一勺鹽,甚至洗面奶第一次擠少了第二次擠多了……等等,都能成為讓她皺緊眉頭向別人抱怨的導火索。周圍籠罩的低氣壓也或多或少影響了別人的生活。
我想她應該不是個例。
其實哪里來那么多神煩呢?
有問題就去解決唄。
暫時解決不了就提升自己再去解決唄。
提升了也解決不了那一定不是你應該考慮的問題吧。
比如,天吶,太陽五十億年后就變成紅巨星了,這可愁死我了!
微笑。
能將自身高效的管理是人類獨立的一個體現。
我們正常表達情感溝通的訴求和協作生活的需要,但是又能在與會侵犯到他人的行為和思想中找到平衡點,大概就是一個成熟的個體了吧——也就是那種獨居著的群居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