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獻給那些喜歡李笑來的人。
耶穌曾說:“被召喚的人眾多,被選上的人寥寥”
時至今日,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訂閱專欄已經突破14萬4千人,換算成收入是2800多萬,一個專欄,一周只講一個概念,竟可以賺這么多錢,并其訂閱人數遠遠的超過了第二名。這樣現象級的事件,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
恰好清明節的時候,李笑來做了一個專欄的復盤,詳細的描述了自己創作專欄的心理表征,同時這也是我們學習到高手心里表征的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心理表征有多好,我在前面已經談過。
李笑來的專欄已經集聚了14萬之眾,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懂李笑來的意思呢?我覺得響應者眾多,懂他者人數寥寥。之所以有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我加了很多李笑來的粉絲群,在跟其他學習者溝通的過程中我發覺我看到的李笑來跟大家看到的李笑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覺的非常有必要寫篇文章來談談這件事。
李笑來一直在談實踐,反復的強調實踐也是因為只要實踐了才能體會到他說的那些概念帶來的好處。但是實踐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們的執行力到底是基于什么觸發的?為什么李笑來說的就能讓那么多人自愿行動起來呢?
通常我們老說自己執行力不夠,可我們吃飯拖延嗎?玩手機的時候拖延嗎?有時候總說自己執行力不夠,不是個行動派的這種說法真的客觀嗎?我覺可能問題不是出在我們沒有執行力上,而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回顧笑來老師復盤的文章,出現最多的就是思考,想這些相關的字眼,如果說閱讀一篇文章的最高境界就是看出作者想表達卻沒有寫出來的內容,那么笑來老師在這篇文章里到底還把什么沒有寫出來呢?
在復盤文章里有這樣一句話我認為至關重要,這句話是:
這個思路是后來所謂“做到”的最重要的原因。
這句話在文章非常的不起眼,也沒有加黑突出,但我認為這是整個復盤文章的核心。思路才是“做到”的原因,所以我今天就想討論一下李笑來的思維到底是什么樣的和我們普通人有什么區別。思考可能才是執行力的根本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我并沒有否定實踐的重要性,相反思考和實踐是同等重要的,但是他們的順序應該是思考在前,實踐在后。
要探究李笑來的思考模式,最好的入手方式就是他每周都要講的概念,根據他的復盤文章,可以了解到一個事實就是只要他愿意,他心中積存的概念可以講很多年。因為基于他的思考模式,所有的概念經過他大腦思考模式的加工,其定義肯定跟普通大眾或學理上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不一樣就有了寫的價值,逼近這符合笑來老師“特立獨行且正確”的宗旨,還好他給自己加了一個必須是自己實踐過的概念,不然的話估計真的可以無窮盡的寫下去了。
接下來我們研究一下笑來老師到底是怎么給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重新下定義的,在專欄的開頭,笑來老師把“財富自由”這個概念如何定義的心理表征演繹了一遍,從這里我們可以窺探到他的大腦的思維模式,這篇文章非常值得反復的去看。
在這里,我大概解析一下他給日常見到的概念下定義的過程。
在開篇,《你真的理解什么是“財富自由”嗎?》的文章里,笑來老師先說了概念的重要性,
絕大多人在追求某個東西的時候,可能連那個東西的定義都不清楚。
如果腦子里的一個概念不準確,或者沒有準確、正確的定義,那么必然沒辦法準確、正確的繼續思考下去,進而產生的連鎖反應是,因為定義的不準確,所以思考范圍模糊,選擇依據缺失,進而行動錯誤.......進而影響整個生活。
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李笑來把概念和行動聯系到了一起,概念不準確、正確就會導致行動錯誤,錯誤的行動導致越努力越完蛋。
那么如何才能使概念的定義到達夠簡潔、準確、正確、而且有指導意義呢?
我們可以借鑒笑來老師的方法。首先,他查詢了維基百科,上面是這樣寫的
財富自由是指,你無須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等于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如果進入這種狀態,我們就可以稱之為退休或其他各種名稱。
看到這個定義后你有什么感覺?我覺的這個解釋已經讓我知道了什么是財富自由,并且說的也夠清晰明白,但對這樣的定義李笑來是怎么評價的呢?他是這樣說的:
我勉強認為它做到了清晰,但這遠遠不夠,因為這樣的定義,讓我完全看不出指導意義,反復讀過以后,也不知道下一步該干什么....這不行。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發現他看定義的時候具體還要看指導意義,而這個下定義的角度又有多少人想過呢?
緊接著,他就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所謂的個人財富自由,指的是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笑來老師對于自己給“財富自由”下定義是這樣評價的:
夠簡潔、準確、正確、而且有指導意義。
接下來他又解釋來為什么下這樣的定義:
直到有一天,我們找到了能真正影響行動的關鍵,我們要的自由,最根本的不是財富,財富只是工具,我們要的自由,本質是時間的自主權。
我們一生在做的所有事,都在消耗只去不回的時間。如果你做的事能讓你有所收獲,那么你付出的時間可以視作“被出售”了。我們每個人做到所有奮斗的本質,都是讓自己出售時間的單價更高。
在李笑來整個下定義的過程,我們將這個過程梳理一下:
先在網上查詢這個概念別人的解釋,然后再用自己對概念的要求進行判斷是否符合自己對概念相關定義的要求,要求就是夠簡潔、準確、正確、而且有指導意義。不符合自己的要求。他就會自己琢磨重新自己下定義。
李笑來在下定義的過程中,最看重的就是指導意義,這個定義讀過后必須知道下一步該干什么,我們將李笑來琢磨出來的定義與之前網上給出的定義進行對比看看,網上說的是無須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李笑來的定義則是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這兩句的前半句說都是一個意思,后半句一個是努力為錢工作,另一個是出售自己時間。
仔細去分析這兩個定義文字其中的意思,我想你會有跟我一樣的感覺,李笑來的定義并沒有他說的那么有指導意義。
甚至我覺的還是沒有網上的說的好,網上的定義至少說明白了你得有錢才行,看李笑來的定義估計會讓人有點茫然,出售時間是個什么玩意?
不用茫然,我猜這個詞有可能是他根據他的“文字指紋”理論創造出來的,不理解實屬正常,不理解才會看他的解釋,而正是他的解釋才讓這個定義具有了超凡的指導意義。
如果你對李笑來的認識不僅限于專欄的話,應該知道他還寫了一本書叫做《把時間當做朋友》。李笑來對時間這個概念已經有了非常深入的認識,并且有了一本書的內容告訴你怎么跟時間做朋友。
這里大概介紹一下《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這本書提出了一個觀點是市面上大部分的時間管理類的書籍是有問題的,因為時間無法管理,能管理的只有人自己本身,基于這樣的理念李笑來寫出了看似管理時間,實則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書。
在專欄里,李笑來只寫了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方面,放在有積累效應的技能上。剛開始我也是這樣想這樣做,但是看了《少有人走的路》以后,我明白了真正要成長的是心智,你如果看此書也會明白為什么心智成長比有積累效應的技能更為重要。
從財富自由到時間概念到管理自我,這個邏輯順序非常嚴絲合縫。而正是這一條邏輯鏈讓財富自由的定義有了指導意義。
從這里,我們應該已經窺探到了李笑來真正的秘密武器,這種給概念重新下定義的本質力量到底從何而來。
第一個秘密武器-系統思考
最近在看《第五項修煉》,作者把系統思考稱為第五項修煉,并為此寫了一本書,而在《窮查理寶典》里,也說過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并經使用他們——要全部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多數人都只養成一個學科——比如說經濟學——的思維模型,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你知道諺語是怎么說的:“在手里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一種處理問題的笨辦法。沒有多元思維模型,而是只使用一兩個思考模型,你就會扭曲現實,讓現實適應你的思維。
我想李笑來在很年輕的時候應該就知道了這個簡單道理,必須要系統思考。在這里我還想通俗的說一下系統的好處,在我們的古代哲學里有這樣一套學說,叫做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非常的有意思,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并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對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對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對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對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
這種古人的哲學思考模式,就是典型的系統思考。為什么古人要用這么多元素來構建對世界的認知呢?其中一個事實就是單一的元素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可以解釋一部分現實世界,缺點是無法把世界解釋完全,那么就必須再加一個元素來補充這個缺點,但是新加的元素自己也是既有優點和缺點,這樣必須又得再加一個元素,加到什么時候呢?加到這個元素的缺點正好可以被第一元素的優點所填補。這樣真好就形成一個邏輯循環,像一個圓一樣。
這里說說對一個理論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達到自洽、他恰和序恰。自洽:就是按照現在人類的思維水平,我們有沒有發現它內部的邏輯矛盾,如果沒有,這就叫自洽。他洽:它能不能解釋現在人類知識總量當中發現的事實。續洽:就是這個理論體系站起來之后的一段時間出現來的新知識,新事實能不能放到這個理論體系當中加以解釋。如果自洽 他洽 續洽都成立,這個理論體系就成立。這個理論在沒有被證偽,被顛覆之前,那么它就是最好的理論。
五行理論因為自己形成了一個像圓一樣邏輯鏈,很完美的自恰了,它的問題在于他恰和序恰。通過五行說可以發現系統思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
每個思考方式既有優點和缺點,妄想掌握一個思考模式就解決所有問題,是一種妄想。因為這個思考模式的缺點無法避免,在邊際效應遞減的作用下,好處享受完就要慢慢嘗到這個模式帶來的苦果。而如果擁有多元思維模型,就能通過其他思維模式的優勢互補來解決這個問題。
同樣的,李笑來非常的深知這個觀點,知道把每一個概念獨立出來是一種非常愚蠢的做法,概念本身并不能很好的讓人執行去做,并且有自己的缺點,但是一群概念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所以他致力于擁有的是一整個概念系統。這個概念系統從虛擬到現實,從思考到行動整個貫穿了起來,這導致他總能做到徹底理解的概念,并且理解到如何用到相對應的場景,所以對概念的執行力非常高。就像對財富自由的定義,從財富自由的概念引申到對時間出售,從時間的出售引申出了注意力,最后更是給出了注意力>時間>金錢的概念。
財富自由是比較難以獲得和實踐的,管理時間也很難,我們并不能讓時間前進后退,但是控制注意力對于前兩者可就簡單多了,這個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而且很容易感知,通過這個邏輯鏈條達到為了財富自由而行動起來的目的,而這就是李笑來的厲害之處。
如果說思維系統是一顆大樹的話,那么行動就是根,金錢就是樹的果實,而注意力和時間都是樹干,是把根上的營養輸送到果實的必經路程。把果實和根聯系起來,就是李笑來的思維模式。
第二個秘密武器——思考深度
每當李笑來提出一個概念的時候,我們都驚嘆原來還可以這樣理解,為什么自己就沒有想到呢。到底為什么自己沒有想到?李笑來對于這個問題是這么回答的:琢磨,長時間的琢磨。
這個答案太過簡單以至于讓我看到后感覺還是非常迷茫。琢磨這個詞總還是有點模糊,對我來說不夠清晰,不夠清晰我就無法執行啊!后來經過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持續的思考,我想我大概明白了什么是琢磨,琢磨就是思考聯系,與實踐的聯系。但基于聯系的思考模式,通常會讓我們陷入到一種比較麻煩的情況。
這種麻煩是由于一件事情有很多因素和原因所構成的,概念也有這樣的特征,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層面、場景下去解釋定義,在這種復雜情況下,我們通常能夠做到理解概念已經有了能力上吃緊的感覺,更不要說去深度理解定義它,所以這樣事情還是應該讓專家去做更好一些,在這樣的思維方式下我們就更傾向于尋找絕對正確的概念定義而不是相對于尋找讓自己更有實踐性的概念定義。
找絕對正確的概念定義是一種正確的做法,至少不會讓我們因為受到簡單聯想影響的心理傾向下給概念得出一個錯誤的定義。但是通常,絕對正確的概念定義不一定是符合我們具體每一個人的應用場景,更多的絕對正確的概念定義更多是一種對結果或者現象的描述。
比如維基百科上關于財富自由的定義,你無須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這是財富自由以后得到結果,是對財富自由后現象的一種描述。這個定義并不能教你怎么實現財富自由,其實很多市面上或者詞典上對于概念的解釋,都也停留在WHAT的層面,也就是這是什么的層面。
這樣的層面的缺點是,我們只能了解和明白這是個什么東西,卻無法將它立刻踐行。要明白,我們想要跟這個現實世界發生關系的唯一辦法就是行動。沒有踐行,就不可能使自己在社會中過的更好。而大多數人竟然非要把在概念上把知和行獨立開來,對概念的理解到知這個層面就結束了,然后每天念叨知行合一難。
所以想要對問題的思考有深度,首先要有足夠多準確的對這個問題的認知鏈接,其次擁有衡量思考深度的尺子。比如改變就是衡量成長的一把尺子,比昨天的自己更聰明更好一點兒才算成長。
在李笑來的概念世界里,這把尺子叫做指導性,就是看了以后知道下一步做什么。
所以我認為對于概念的思考深度就是這個概念已經理解到了非常有利于自己馬上展開行動的地步。
第三個秘密武器——一元思維
知道上一個秘密武器以后,你可能明白了原來要把概念理解到自己立馬就能做的地步就可以了 ,那不是不就說看到一個概念想明白怎么做不就可以了嗎?還說了那么多廢話,搞的那么高大上。如果這么簡單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執行力,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的話,那么非常大的可能就是進入了跳躍性思維的坑。什么叫跳躍性思維?
跳躍性思維就是一種雜亂的思維方式。通常對一種事物的想像突然跳到與此事物不相干的另一事物上了,而且連續這樣跳躍想像,想像力非常豐富。邏輯不嚴密,組織雜亂無序。
這種思維方式的好處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去百度查閱,這里我想說說它的缺點,跳躍性思維會打擊有序的思考模式,并養成人們尋求僥幸的心態。還會養成邏輯思維的缺失。
在閱讀李笑來文章的時候,我對他文章的思路感到非常的奇怪,具有明顯的線性思維特征,先的非常有序,比如說有一章叫做《付費就是撿便宜》,先通過前面講的注意力>時間>金錢,來說明在省時間和省金錢這個角度來看省時間比較劃算,省出來的時間可以自主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成長的方面上,這個邏輯環環相扣最后你也認同了付費有時候就是撿便宜。
這種通過對每個概念解釋,層層推演,最終把付費跟時間跟財富自由劃上了等號,讓每個孤立的概念不再孤立,非常的精彩。看到這里你會發現聯系是一切的關鍵。
這種聯系不是直接告訴你,付費就可以財富自由,直接去劃等號這樣的跳躍性思維,而是有明確的因果關系。因為財富自由是不在為自己的生活而出賣自己的時間,所以時間的價值高于金錢的價值。因為時間是不能控制的,時間本身也不能自動就會有產出,所以注意力才是最有價值的,注意力是自己有所產出的唯一資源。付費可以讓自己少操心把注意力專注到使自己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去,這簡直是太劃算了!
這種清晰的因果關系,線性的思維方式在李笑來的文章處處都是,為什么我會覺得奇怪呢?因為這跟現實社會生活是不符合的。
實際的現實是分岔的,非線性的,比如說到了一天的中午,突然想吃飯,出去吃還是在家做呢?在家太麻煩,還是出去吧!出去吃什么呢?吃炒菜還是火鍋?天氣太熱了,吃炒菜吧!去哪兒吃呢?嗯,廣場對面有家餐廳不錯,就去哪兒吧!
上面是當天的現實狀況處處面臨選擇的分岔路口,可到了晚上寫日記的時候,如果有這樣的習慣的話,那么回想起來的過程就變成一條直線了。日記里是這樣寫的:我今天中午去廣場對面的餐廳吃了一頓炒菜。
就像這個圖一樣,在橫軸的時間軸上,從左往右看處處都是分岔,而從右往左看卻是一條很清晰的一條線(描黑的部分)。通常我們的思維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并不能真實的反映當時的具體情況,回頭想自己思考出來的結果的時候覺得這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全然忘了自己糾結和當時選擇時考慮的原則,很多處于下意識的選擇,我們可能不知道里面其實充滿了偶然性。是什么讓你覺得該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呢?很少有人去這樣思考自己的思考。
這可能也是李笑來一直讓大家開啟元認知的目的所在,在B的節點上,到底是基于什么樣的判斷導致了沒有走向上的那條線而是選擇的往C走呢?探究這里面的原因就是我們行為模式背后的思維模式,基于這種思維模式下選擇決定了我們的一生,所以必須要了解它才能改進它進而提升自己的人生質量。
李笑來這種直接的線性思維也叫做一元思維。之所以出現這么特別明顯的一元特征就在于前面說過每個概念可以有很多角度、層面和應用場景下的個人理解,這就像是一個一個的分岔口,而在這樣的分岔口上,李笑來判斷的標準就是這個解釋是否利于自己踐行做到,如果不能話那就把這個正確的定義從理解的層面上替換成我能踐行的相關概念。然后層層往下演繹推理到踐行的層面上,比如說抱怨的那一章,你的注意力放在力哪里呢?如果放在成長上的話,還會有時間抱怨嗎?
這種思維的好處是在思維的分岔處不再迷茫,因為有自己的能夠判斷的清晰標準。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避免了跳躍性思維的坑,跳躍性思維容易養成人們尋求僥幸的心態,在這樣的心態下就不會持續不斷的去做有價值的事情,會產生一些莫名奇妙的比較導致自己很容易放棄,很多三分鐘熱度就是這么來的。
這個跳躍性思維李笑來在自己的文章里也談過,開篇的時候李笑來說財富自由不是終點,把財富自由當做終點就永遠也不達不到財富自由了,原因是這一想的后果是
等我賺夠了錢,我就天天________·········
這種想法的害處是驚人的,非常可怕,李笑來是這樣解釋的:
比你說,“等我賺夠了錢,我就天天打游戲”這時的你已經把“打游戲”理解成了一件價值很高的事情,甚至高到“那是要在財富自由之后才能天天做的事情”。這有什么害處呢?害處是,手中正在做的事,相對來說就變的沒有那么重要了。若是你有這樣的念頭,那么你將完全不會靜下心來做那些真正能讓你獲得財富自由的事情。
為什么靜不下心來? 跳躍性思維習慣讓我們會覺得既然打游戲比財富自由重要,就會直接跳到先打會兒游戲提前體驗一下吧!體驗了以后再回來慢慢成長到財富自由了再去打游戲?不可能了~~~既然有了直接簡單的方法為什么還要回來走困難復雜的路?你不再篤信自己原本的那一套了,因為事實告訴你,你可以直接得到想要的,不需要等財富自由以后。打游戲還算不太正經的事情,有些財富自由以后想要干的正經事情更具有迷惑性,讓你理所當然的陷入對眼前事厭惡。厭惡了也就不想做了。
第五個秘密武器——逆向思維
在《窮查理寶典》里,查理最喜歡通過偉大的代數學家雅各比提倡的逆向思維來考慮問題。雅各比說:“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這種思考模式深深的印在了李笑來的大腦里,以至于他在寫文章的時候總是不經意的使用雙重否定這樣的句式。
比如最近對”創業”的定義就是不能不斷成長的生意,談不上“創業”。不能不就是一個簡單的雙重否定,再比如沒有“成長率”的創業公司,不值得風險投資進入······這種句式在我剛開始讀他文章的時候,感覺是非常奇怪,怎么會有人這樣去寫一個結論,直接說"創業就是不斷成長的生意"不是更好嗎?難道是用因為雙重否定這樣的句式可以增加文章的字數?
當然不是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句式,是因為他直接將自己的思維過程給展現了出來。面對復雜問題的時候,這種逆向的思維特別容易幫助我們理清事情的本質。這種反過來想的思維方式通過他的文章就可以看出來已經變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以至于經常出現。這個思維習慣,我們必須有!
第四個秘密武器——迭代演進
迭代是什么呢?百度上是這樣說的,假如一個產品要求6個月交貨,我在第一個月就會拿出一個產品來,當然,這個產品會很不完善,會有很多功能還沒有添加進去,bug很多,還不穩定,但客戶看了以后,會提出更詳細的修改意見,這樣,你就知道自己距離客戶的需求有多遠,我回家以后,再花一個月,在上個月所作的需求分析、框架設計、代碼、測試等等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又拿出一個更完善的產品來,給客戶看,讓他們提意見。
就這樣,我的產品在功能上、質量上都能夠逐漸逼近客戶的要求,不會出現我花了大量心血后,直到最后發布之時才發現根本不是客戶要的東西的情況。
在概念上,對它的定義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一開始就追求完美就是在把自己逼上絕路,剛開始最正確的做法是先對它下一個自己認知范圍內的定義,讓自己先通過踐行的反饋去改進迭代讓概念的定義朝完美的方向演進。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李笑來對“朋友”這個概念理解的迭代演進,總共經歷了五次迭代才演進成了最后的模樣。
1、朋友就是那些與我們共度時光,讓我們感覺溫暖的人。
2、朋友就是那些與我們共度時光,讓我們感覺溫暖的,讓我們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
3、朋友就是那些與我們共度時光,讓我們感覺溫暖的,讓我們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而這里的付出,常常是我愿意花時間、花精力主動聯絡,主動維系友誼的那些人。
4、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與我交往,并且我也欽佩的人。
5、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時間與精力,與之共同做成一件事兒的人。
總結:
復盤文章李笑來直接寫明了一個事實:
思考的質量的確直接影響收入,甚至干脆決定收入。
提高自己的思考質量這么重要到底該如果做呢?方法論就在我提到的那五個秘密武器,有了這五個思維武器,我們就可以通過閱讀李笑來或者其他人的文章鍛煉自己擁有高級的思維習慣,最終達到擁有自己定義概念的能力,這個能力很重要,因為適合別人的定義極大程度上是不符合自己目前的現狀或者性格,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在核心的問題上也應該要照顧個體的差異性才更科學實用。
怎么使用這些武器呢?碰到一個概念先使用系統思維武器在自己的概念庫里尋找能關聯解釋這個概念的概念,然后用思維深度的尺子量一量這個解釋自己可以踐行達到嗎?如果不能,就繼續通過一元思維的方法把概念的鏈接到自己可以切實踐行的行動上,有時候太多復雜不能一下理解,就用逆向思維想想我不做什么就可以做到這個概念,啟發自己的思考,剛開始對這個概念認識不夠嚴謹深刻,但是沒有關系還有最后一個武器,通過踐行的反饋對概念進行一步一步的迭代演進,最后通過結營寨,打呆仗的方式漸進的提升自己的思考質量,這個過程既緩慢又快速,緩慢是必須持續去做才行,快速是因為在持續積累的復利效應下只要躍過臨界點,達到質變,那個時候的你將一騎絕塵。
后記:在寫著篇文章的時候,我萬萬沒想到自己會寫這么多字,真誠的說寫完以后我的內心是比較失落的。之所以如此執著的去學習研究李笑來,也是因為學習最好的是社交式的學習,但遺憾的是我們大家的身邊罕有像李笑來這樣的聰明人,有也不一定有時間跟我們去社交。所以聽從查理的那句話,去向自己仰慕的學習吧!在喜詩糖果公司75周年慶典上,查理說:“我本人是個傳記愛好者。我認為當你試圖讓人們學到有用的偉大的概念時,最好將這些概念和提出它們的偉人的生活和個性聯系起來。我想要是能夠和亞當·斯密交朋友,那你的經濟學肯定可以學的更好。”
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知識已經被他們像買菜一樣買回來洗干凈,已經切好了,已經搭配和融合好了,當然跟他們學更省時間。學習李笑來也是因為他從一無所有到億萬富翁寶貴的人生經歷都被他自己十年如一日的記錄了下來,他的成功讓我非常的仰慕,這是我能持續學習他的動力來源。
雖然寫了這么多字,但是真正的寫開以后才發現如果說李笑來的全部是一座冰山的話,那么我只不過寫出了露出海面上的能看到的那一小部分,甚至這一小部分,我總結來五個維度寫了很多字,但我自認為還是沒有完全的講透我所看到和學到的所有東西,這種感覺讓我很失落。
真正的學習會觸及到做人的意義這個核心問題而不是學習什么技能。這個過程就是心智不斷成熟的過程,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項既復雜又艱巨,而且畢生的任務。《巨嬰國》里描述的就是我們國家人群心智成熟程度。看過《少有人走的路》的朋友都知道作者開頭就寫道:人生苦難重重。心靈之痛,通常和肉體之痛一樣劇烈,甚至更加難以承受。這種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生就是一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至今我亦經常陷入立場、感受、和觀點這樣的思維方式中而不可自拔,這樣的思維方式能讓人錯誤的體會到自己的存在感而放棄該有的目標、方法和行動。
正如神秀所說:“身在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為了能讓自己走上心智成熟這條少有人走的路,我一直通過冥想來拂拭思維和心靈上的塵埃,通過記錄來反思,但即使這樣做,我還是會不自覺的陷入自以為是的境地,如果文章里出現里這樣的情況,也請讀者朋友能夠理解。如果文章最后還能給您帶來一些思維上的啟發,那將是我最大的榮幸,感謝您的閱讀!看到這里的,都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