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起勇氣看了《未麻的部屋》這部電影,深深被導演今敏折服,感慨為何天妒英才,讓這樣一位可敬可愛,才華橫溢的大師與世長辭。
作品中時而迷幻時而現實的多層敘事手法,暗諷現實社會中人性的失控和陰暗。而這部作品是20年前導演的處女作,放在今天來觀看卻毫無違和,依舊能讓人產生強烈的認同和贊嘆。可見今敏的創作核心的超前,和對社會人性深刻的挖掘,足以見其深沉廣博的藝術追求。
《未麻的部屋》講述的是一名出道不久的女歌手被迫轉行做演員所遇到的困境和遭遇,以及她是如何打破困境找到自我的故事,是不是覺得有點勵志?
然而這部電影很出名的一點就是它是一部尺度大的懸疑動畫電影,中間充斥著暴力,血性,時常浮現兇手的暗示,作為懸疑片,它總是在不斷反轉直到最后,可謂是讓喜歡看燒腦的人大呼過癮,但我更愿意把它作為是一部關于心理成長的電影,畢竟它的主題還是關于人性的。
女主角未麻歷經從乖乖可愛的女歌手轉型成演員,需要忍受出名前的壓力,接強暴戲,拍裸體,盡管開始這些都是之前她不愿意做的。
在轉型成女演員的第一次接強暴戲時,她意識到那個清純的她形象已經結束,不再呈現在她身上,而那個清純乖乖的形象卻幻化成一個經常嘲笑威脅她的另一個自己。那個幻影總是突然出現,糾纏她阻礙她甚至陷害她。在那個幻影的影響下,漸漸地她和她飾演人格丟失的角色一樣,忘記了自己是誰,自己所做的事情,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人格里。
在女主轉型的時候她的成長自我碰撞就已經開始了。內心渴望著舞臺上聚光燈下接受粉絲們追捧的自己,而無法改變成為需要拍裸露照片的女演員被公司坑的命運。
幻影中那個被能一直唱歌粉絲被追捧清純的自己和現實中那個被迫開放,委屈,迷茫,逐漸被粉絲拋棄的自己對抗。
人往往是在對抗中成長,成長意味著改變,而如果這個改變是有些被迫的,那么他需要打破原有的自我思路去看問題,所以他的成長的過程就會更痛苦更迷茫。
女主未麻,被迫轉型,由清純的女歌手變為形象成熟的女演員,原有的青春形象被完全打碎,她的內心會不斷糾結不斷自責,面對粉絲對她轉型的失望,回歸歌手的期望,她反復回到現實和幻影中。
這時她還不敢面對自己的改變,所以會不停尋找自己到底是誰,追尋那個清純的幻影,證明自己所做的都是對的。其實她的潛意識里想急迫地得到自己的肯定,肯定自己的轉型。
未麻很像我們自己,在應對生活的多變,我們需要不斷打碎自己原有的印象和思路,不斷改變嘗試,面對別人的質疑和指責,你是否能很快接受,會不會否定自己,懷疑自己?
而成長中僅僅有改變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接受我們的改變。這里的接納是指接納自己,接受環境。在心理咨詢中,接納自我是咨詢師很強調的一點,他們往往會鼓勵咨詢者接受自己,接受所做的事情。
這就是接受改變的第一步,同時接受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改變。
所以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并不斷接納改變的過程。
未麻不斷遠離那個清純的自己,不斷索問自己是誰,不斷遇到那個總是纏著自己的純潔幻影。而她在與那個幻影爭執的過程就是她不斷接納自己的過程。
當她完完全全接受自己的身份之后,她能勇敢地對幻影說出她就是她,并掙脫幻影認清自己到底是誰。這是她的改變,也是她的成長,今敏導演在解說電影的時候講解過,未麻的結局是成長不是成熟,只是她成長的一個階段而不是結束,這是對未麻的祝福與期盼吧。
為了不劇透,我沒有分析電影的情節和其它人物,但是這部電影在懸疑氣氛,插敘多層夢境,誤導觀眾等很多方面做得相當精彩。迷幻精致的畫面,不經意的細節暗喻伏筆,詭異的情節走向,結尾的反轉,讓人驚嘆導演的深厚功力和藝術的美。
這樣一部有魅力的電影當然會讓一些學習者拿來做借鑒,導演達倫曾借鑒過這部電影很多元素,他的名作《夢之安魂曲》中有很多未麻的影子,《黑天鵝》中也有未麻中鏡像幻影的情節。其實不止這部電影,今敏的很多部作品中的點子也會被人借鑒。比如著名的《盜夢空間》中就有《紅辣椒》里相似的主題和場景。其實你會發現今敏導演的作品多會有許多關于心理學和夢境的元素,這也是他作品能令人深省,貼近生活的地方。
就像達倫的電影《黑天鵝》中女主最后所說“I'm perfect”和《未麻的部落》英文名字Perfect Blue(也稱完美恐懼)向人們暗喻提問,你真的能完美嗎?而電影中核心的地方告訴我們
成長中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改變,才是我們最需要做的。
向今敏大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