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統一朝代,享國38年。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于丞相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并遷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以洛陽皇宮紫微城為正宮,大興城為陪都。又修建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大業盛世”。然而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李淵逼楊侑禪讓,國號“唐”。619年王世充逼楊侗禪位,國號“鄭”,隋朝徹底滅亡。
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進行大改革。政治初創三省六部制,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察制、考績制,強化了政府機制,根據南北朝的經驗改革政治,興建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軍事上繼續推行完善府兵制,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并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又采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增加財政收入。
當時周邊國家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中國文化與制度的影響,以日本遣隋使最為著名。
(1)隋文帝-楊堅
(541—604)隋朝建立者。公元581—604年在位。弘農郡華陰(今屬陜西)人,小名那羅延。襲父楊忠爵為隋國公,仕北周。女為周宣帝皇后。
大象二年(580),輔立靜帝,以左大丞相總攬朝政。先后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等起兵,進爵隋王。次年,廢靜帝自立,改國號隋。開皇七年(587)滅后梁。九年,滅陳,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統一全國。在位期間,改革官制,建立三省六部,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二級制,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收州郡自選僚佐權于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頒行《開皇律》。繼續推行均田制,減輕賦稅徭役,五十歲者并可“免役收庸”,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開鑿廣通渠(富民渠),增加漕運能力,興修水利,推行“輸籍法”“大索貌閱”,整頓戶籍。改革府兵制,使軍士“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以期兵農合一。
統治期間,國勢強盛,府庫充盈,經濟繁榮,人丁大增。但迷信佛教,任人出家,大建寺塔。靡費財力,營建仁壽宮,役夫死者數萬。晚年用法嚴峻,社會矛盾加劇。終被太子楊廣殺死。卒葬太陵,謚文,廟號高祖。
(2)隋煬帝-楊廣
(569—618)隋代皇帝。公元604—618年在位。文帝次子。
開皇元年(581)封晉王。歷武衛大將軍、上柱國、雍州牧、內史令。八年,攻陳,為行軍元帥,節度諸軍南下。次年滅陳,進位太尉,遷揚州總管。后與楊素、宇文述等合謀,得立為太子,并殺父自立。在位期間,頒《大業律》,改州為郡;依古制改度量衡;置明經、進士二科,以試策取士。大征民工,開鑿運河,修筑長城,增建馳道,營造東都,廣設苑園,巡游無度,窮奢極侈,民不堪命。又北巡突厥,置樓煩郡;西攻吐谷渾,交通西域,增設西海、河源、鄯善、且末諸郡;南攻林邑;東通流求,宣慰赤土;三攻高麗,民力疲弊。
性猜忌,用法苛暴,誅殺功臣高颎等。橫征暴斂,天災人禍,導致各地農民起義,貴族楊玄感亦乘勢起兵,被迫避地江都。后江都兵變,被縊殺。有輯本《隋煬帝集》五卷。
(3)楊勇
(?—604)隋文帝長子。小名睍地伐。
好學,喜詞賦。北周時,歷任洛州總管、上柱國、大司馬,統領禁衛。入隋,立為太子。性奢華,多內寵。參預國政,多所建議。漸受猜忌,弟楊廣謀奪太子位,乘機構陷。開皇二十年(600),廢為庶人。及楊廣殺文帝,賜死,追封房陵王。
(4)楊素
(?—606)隋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字處道。
有大志,多權略,喜讀書,善屬文。仕北周,累官司城大夫,進位柱國。入隋受命平陳,為行軍元帥,以功拜荊州總管,封越國公。率軍平江南李稜、高智慧等反隋勢力,以功拜尚書右仆射,與高颎同掌朝政。開皇二十年(600)與晉王楊廣(煬帝)合謀廢太子楊勇,升尚書左仆射。煬帝即位,漢王楊諒反,統兵平之,遷尚書令,以功拜司徒,改封楚國公。軍令嚴峻,所向克捷,時稱名將,曾大破突厥達頭可汗精騎十余萬。然貪冒財貨,營求田宅,時議所鄙。因功高位極,為煬帝所忌,憂懼卒。《全隋文》存文七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詩七首。
(5)竇建德
(573—621)隋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人。
世代業農,初為里長。大業七年(611),煬帝將攻高麗,任二百人長。因助孫安祖起義,家屬被殺,遂率部反隋,投高雞泊(在今河北故城西南)高士達。十二年,為軍司馬掌兵權,用計大破涿郡隋兵。士達戰死,自稱將軍,擁兵十余萬。十三年,稱長樂王,年號丁丑,都樂壽(今河北獻縣),置官屬。旋殲滅隋將薛世雄部三萬余人,聲威大振,河北郡縣多降之。
唐武德元年(618),稱夏王,改元五鳳,國號夏。次年,兵進聊城(今山東聊城東北),擒殺宇文化及,乃哭祭煬帝,奉表皇泰帝。四年,秦王李世民率軍圍攻王世充,他率軍救世充,兵敗被俘,斬于長安。他自奉甚儉,每獲資財多分與將士,于境內則勸課農桑,使生產有所恢復。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百姓建夏王廟,每歲祭祀。
(6)楊玄感
(?―613年),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人,司徒楊素長子,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煬帝楊廣的貴族首領。
仕隋官至禮部尚書,襲封楚國公。因隋煬帝猜忌大臣,使得楊玄感內心不安。于是開始策劃謀反。大業九年春,煬帝第二次出征高句麗,命玄感在黎陽督糧。此時民變已經陸續爆發,玄感以為機不可失,遂滯留糧草,屯兵于黎陽。不久進圍洛陽。久戰不克,隋援軍到來,攻勢強烈,玄感軍立刻不敵,被迫西撤。一日三戰三敗,然后再重新對戰于董杜原,被宇文述諸軍攻擊,玄感大敗,自己與十余個騎兵竄逃林木間,欲奔往上洛。處境窘迫的玄感,自知逃不了,讓弟弟楊積善殺了自己。
(7)李密
(582—619)隋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祖籍遼東。字玄邃,一字法主。隋上柱國、蒲山公李寬之子。
以父蔭為左親侍。好讀書,尤喜兵法,與楊玄感友善。大業九年(613)參預玄感起兵反隋,兵敗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脫,隱匿民間。十二年,投瓦崗翟讓軍,聯合附近各小股義軍,破金隄關,于滎陽大海寺設伏,擊殺隋將張須陀。頗受翟讓信任,自統軍,號蒲山公營。次年,克興洛倉,散糧濟貧,百姓紛紛來投。眾至數十萬,占領河南大部郡縣。被翟讓推為主,據洛口(今河南鞏義東北),稱魏公,年號永平。發布檄文,聲討煬帝十大罪狀。又攻占回洛、黎陽倉,圍困洛陽,敗隋將王世充。據守黎陽倉,起用降官降將。后設計殺翟讓,部眾離心。皇泰元年(618),降東都越王楊侗,封魏國公。時宇文化及率眾自江都北上,受命拒之。復與王世充決戰,兵敗入關降唐,封邢國公。不久,反唐出走被殺。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存詩一首。
(8)王世充
(?-621年),字行滿,本來姓支,是西域的胡人。
寄居在新豐(今陜西臨潼東北),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王世充自小喜好經史和兵法,開皇年間,因軍功升至兵部員外郎,大業年間,至江都宮監,為隋煬帝信任,后參與平定楊玄感之亂以及河南山東一帶民變有功,聲望更高,并奠定其在河南地區的勢力。他曾帶軍到雁門勤王。公元617年,被李密戰敗,入據洛陽。煬帝被殺后,他與元文都、盧楚等擁越王楊侗為帝。不久,王世充大破李密,招降瓦崗眾將。公元619年廢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公元621年,李世民擊敗王世充,鄭亡。同年七月,王世充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9)宇文化及
(?—公元619年), 隋末叛軍首領。祖上是匈奴人,姓破野頭。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家世官宦,皇帝姻親。
父親宇文述,北周時襲父爵為上柱國,封為濮陽郡公,隋初為右衛大將軍,因依附晉王楊廣,靠幫助楊廣奪取太子位而受寵,成為朝中權貴。煬帝為了感謝宇文述的擁戴之功,特將自己的大女兒南陽公主許配給宇文述的第三子宇文士及。公元618年禁衛軍兵變,弒君隋煬帝,擁其稱大丞相,后率軍北歸,被李密擊敗,退走魏縣,自立為帝,國號“許”,年號“天壽”,立國半年,翌年被竇建德擊敗擒殺。宇文化及被殺地點,《隋書》本傳作河間;《北史》本傳、兩《唐書·竇建德傳》作大陸;《資治通鑒》作襄國,今從《資治通鑒》。
(10)隋恭帝-楊侑
公元617年12月18日,李淵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楊侑為皇帝,改年號為“義寧”。公元619年,楊侑遇害(一說病死),年僅15歲,謚號恭皇帝,葬于莊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