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是巴西作家保羅·柯艾略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88年。
該小說運用富含哲理和詩意的語言講述了牧羊少年圣地亞哥追尋寶藏的奇幻冒險故事,具有啟發性和勵志意義。
小說自1988年出版后,便風靡全球,暢銷160多個國家,登上20多個國家暢銷榜第1名,榮獲33項國際大獎,已經被翻譯成68種語言,是當今在世作家作品中被翻譯最多的小說。全球銷量超過6500萬冊,是歷史上最暢銷的葡萄牙語小說。這部小說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現象之一。
內容簡介
西班牙少年圣地亞哥十分喜歡旅行,于是去做了牧羊人。牧羊時,他遇見了撒冷王麥基洗德,他又放棄了羊群,去追尋他所夢見過兩次的金字塔附近的寶藏。其間,他從西班牙最南端的臺里發渡海,去了非洲。在北非摩洛哥的丹吉爾,他被小偷掠走錢財。后來他學會了阿拉伯文,他為一位永遠把朝圣麥加放在心底而不去實現的水晶商人創造性地工作了十一個月又九天。之后他加入橫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隊,碰到了一位一心求教煉金術士的英國人。在住著煉金術士的費奧姆綠洲,圣地亞哥遇見少女法諦瑪,與她一見鐘情。
商隊因部落戰爭而停滯在綠洲。圣地亞哥預言軍隊會對綠洲實施突襲,預言應驗了,他被聘為綠洲的參事,而煉金術士卻催促圣地亞哥重新踏上尋寶之途。途中,圣地亞哥被軍隊所擄,煉金術士以圣地亞哥的錢財為自己贏得三天的時間,圣地亞哥若能將自己變成風就放了他們,圣地亞哥在沙漠、風與太陽的對話中,接觸了天地之心,也如愿脫身。圣地亞哥到了吉薩,見識了金字塔的壯美,部族戰爭的難民又一次奪去他的金子。難民臨走時,難民首領說了自己重復做過的一個夢:寶藏就在圣地亞哥曾經夢到金字塔的那座廢棄教堂里。圣地亞哥回到來時路,在原來熟悉的牧羊處挖出寶藏,實現犒賞吉普賽人的諾言,最終與少女法諦瑪終成眷屬。
創作背景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取材于《一千零一夜》和作者的切身體驗。
科埃略年輕時鐘情于對神秘事物的研究。他曾經用11年的時間去研究煉金術。在科埃略的時代,關于煉金術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在煉金術上,科埃略耗費了巨大的精力,他用僅有的錢購買進口圖書,去拜見相關領域的專家(他們都拒絕接見他),認真研究書中的奇怪的符號。這些研究最后都毫無結果,這使得保羅、科埃略開始對包括煉金術在內的神秘領域產生了懷疑。
后來,科埃略加入了拉姆教派,并結識了他的導師。導師告訴他,煉金術士有三種:“第一種講話之所以空洞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說些什么;第二種講話之所以空洞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正在說些什么,而且還知道煉金術的語言所指向的是心靈而不是理智;第三種人,他們從未聽說過煉金術,但是卻通過自身的生活終于發現了哲人石。”這一番話給了科埃略很大的啟發,他最終意識到,取得上帝的精華并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所有人共同的任務。基于此,他開始創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品評價
翟文婧:“他在《煉金術士》一書中將注意力放在人對自我認知的探尋和對自我價值實現的終極追問之上!通過‘愛與意志’的結合這個‘試金石’,作者展現出對人生終極價值的向往與追問!”
王寧:“小說試圖通過對煉金術的研究來提煉出生活的真諦,通過對夢中的美好理想的追求來實現人生的價值,因而具有多層次的寓言意義和豐富的象征意義。”
張衛華:“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書中,作者以自己的獨特經歷和審美偏好作為創作的出發點,融合了中東和阿拉伯世界的一些文化和文學典籍的精髓,為讀者創設了獨特別致的幽秘風景。
作品影響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部追求夢想、完善人生的寓言故事,啟示人們實現夢想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勇氣、智慧、執著和經受考驗。這部富有強烈象征色彩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受到盛贊,評價達到極高的成就。美國出版的英文版封面介紹文字稱:“能夠徹底改變一個人一生的書籍,或許幾十年才出現一本,您所面對的正是這樣的一本書。”美國圖書館協 會將該書推薦為“青少年最佳讀物”。法國文化部部長將保羅·科埃略稱為“數百萬讀者心中的煉金術士”。西方評論家把本書譽為影響作者心靈一輩子的現代經典。
作者簡介
保羅·柯艾略(Paulo coelho),1947年出生于巴西里約熱內盧,巴西作家。在從事文學創作之前,曾擔任過編劇、劇場導演和記者,為巴西最著名的搖滾樂歌星創作過《減生于一萬年之前》等六十余首歌詞。后沉迷于研究煉金術,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作為嬉皮士周游世界,與一些秘密團體和東方宗教社會有過接觸。后從事文學,代表作有《朝圣》、《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等。曾榮獲法國政府授予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巴西政府授予里約布蘭科騎士勛章、國際安徒生大獎、書業白金獎(澳大利亞)、暢銷書金獎等諸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