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之間能不能做朋友?
有人說能啊,我就和同事關系很好。
有人說不能,同事之間各種表面相親相愛,背地里各種放冷槍。
你會和同事做朋友嗎?
1
前兩天我在我的一篇文章《陰暗的人性也是真實的人性》中講了這樣的一個真實的案例:
老板以選拔管理者為由,跟大家玩了一個詭計多端的“游戲”--
公司要在現有的8個平級的產品經理中挑一個提升為產品總監,做為其他人的領導。你是這8個人中間的一個,你的工作成績加綜合能力居中,不好不壞,人緣不好不壞,8個人中有你喜歡的也有你煩的。
老板讓你們每個人都推薦一個你認為合格的未來總監,同時還要你提一個最不合格的人選,并分別陳述理由。
然后我的來訪者就感覺受到了雙重的傷害,一邊是逼自己說別人的“壞話”,一邊是自己被一個她平時認為關系非常要好的同事在老板面前告了黑狀。
“我覺得我們平時關系非常好,經常一起吃飯下班一起坐地鐵,平時我有不開心的事情也會和她說說,偶爾也會抱怨一下領導什么的,萬萬沒想到,她把我平時和她抱怨領導的話全都告訴我領導了,還跟領導說,覺得我這個人能力差又愛有情緒,工作中一點兒都不成熟,是表現最差的一個。”她特別氣憤,有種被出賣了的感覺。
她平時很不愿意相信什么辦公室政治,也不愿意做那些踩著別人上位的事情,但萬沒想到自己竟然遇到了,被別人踩了,而且還是被自己的“職場好姐妹”踩了。
這真的讓她對人性有點兒失望了--人怎么能這樣?
2
像這種前一秒還相親相愛,后一秒就翻臉不認人背后捅刀子的事情在職場中真的不是什么新鮮的戲碼。
相愛相殺,好像可以用來形容一切關系,包括同事關系。但我們也會看到不一樣的情形--
假如兩家公司分別派出競標的團隊去參與同一個大項目的競標活動,于是身在團隊中的市場或是銷售人員都會一致性的把槍口對外,想盡一切辦法干掉競爭對手,為自己的公司爭取到項目合約。
小甲平時一直看小丙不順眼,這次一起代表公司來參與競標,兩個雖然不親熱,但是在小丙上臺講標書之前,小甲還是幫他又檢查了一下PPT,同時還不忘記和他說一句,加油!
那一刻假如是一幕電視劇的情節,我們一定不太容易相信他倆之前在公司可是互相看不對眼呢!
假如你僅憑借這一小片段的表現,就覺得關系發生扭轉,未免你開心的太早。這種面對外人的時候和自己團隊內的人抱成一團一致對外、同屬于這個團體內部的人突然變得團結親近的情況,其實不會持續太久,親近感轉瞬即逝。
我們會經常看到接下來的劇情:
競標成功了回去開慶功會,大家要開始分這個蛋糕了,然后又進入了撕逼的狀態,憑什么讓他負責主要的跟進讓我配合,他在競標的準備中連對象的項目核心訴求都沒弄清楚呢!
分分鐘就從上一秒的親密秒變互相攻擊!
這不免讓我們感嘆一句:哎呀同事關系真的是這世間最搞的關系啊!
(其實真相是,這世間只要是人和人的關系就都非常難搞)
3
難道就沒有同事之間相親相愛如一家人的例子嗎?當然有啊。
蔡康永和小S就是一對成功的事業CP,工作中的好搭擋,事業上的好伙伴,關系深刻到彼此互為閨蜜。
小S在微博上說,我可以離開康永哥去發展了。
蔡康永被問到,“S這條微博你知不知道”,他說不知道。
然后蔡康永又被問到,“那要不要去問一下S發生了什么說這樣的話?”
蔡康永說,不用啊,我和她的關系已經好到,不需要懷疑彼此的情感了,就是信任啊,這樣在媒體面前的話,我其實當然知道有它的意義啦。
小S之前又出演了蔡康永的電影,兩人不再主持康熙來啦,卻依然是情比金堅的好閨蜜。
拿他們倆個來做成功范例來研究,其實并沒有普遍意義--這兩個人是已經脫離了中低級財富水平和事業發展水平的人,都已經不太需要為了利益去傷害彼此的情感,多年情感積累,情感價值大于利益價值的一對好朋友,其實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在職場中基本上沒有參考意義。
那么在我們身邊的職場案例中有沒有相親相愛的范例呢?有的。
比如,我的溝通課的一位學員,她是培訓機構的老師。
她在公司和負責排課的老師就私下是挺好的朋友,有的時候她的時間和正常課表上有點沖突,排課的老師就不會死硬規定的要求她必要這天來講課,而是幫助她和其他老師溝通協調一下。
而這個排課老師在需要老師加排課程的時候,我這個學員也會考慮自己時間能上課就主動和排課的老師說,可以讓她來加班上課。
在團隊中你會和一些人關系好一點、關系近一點,好像遇到事情溝通起來比較順暢,那種感覺就是,朋友關系好辦事兒。這種有合作關系的,彼此以出讓自己的職務便利幫助對方的情況,更容易關系好一些。
當然這也提示了一點,當我們和對方謀求合作的時候,我們職場關系更容易變得好一點;反之,當我們之間情感和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會為了利益出賣對方還是選擇堅守情感放棄利益,更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雙方如何看待朋友關系和利益關系。
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錢多到蔡康永那種程度,錢多的花不完;我們量級低的太多,我們在職場中有太多我們要爭取的利益和資源--某次晉升的機會、某個大訂單的成功、自己某個項目想要得到大領導的支持等等,在職場中我們更主要的身份是工作者,是為了獲得利益而來的。
說白了就是,假如我并沒有覺得我們的感情好到什么程度,我為什么要為了和你的關系放棄我的利益呢?
這話聽著真不好聽,但多數職場中的同事關系確實是這樣的。
4
是有利益關系就無法成為朋友嗎?混雜了利益的情感關系就都是假的嗎?
韋小寶和陳近南一開始彼此利用,到后來兩人的利益關系也漸漸生出情感,陳近南死的時候韋小寶哭的好像他親爹死了一樣難過,我相信這個情感是真的。
現實中也有非常多這樣的例子。所以,并不表示因為利益而起的關系,最后就沒有真實情感。
有的時候是因為我們先彼此看順眼然后愿意幫助對方,有的時候是因為對方能幫助到我、有我想要的東西我去好好發展關系。兩者沒有什么對錯之分,只是看關系的雙方能不能接受。
只不過是朋友關系和利益關系混一塊的時候,,利益平衡不好,好朋友容易翻臉罷了。
所以,這里的核心問題是,我們如何看待同事,如何界定朋友。
其實在處理和同事的關系之前,我們不妨先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你會和什么樣的人成為同事?
我今天這里說的“同事“是非領導上下級,討論的是近的職場關系范疇,工作交接比較密集的,平級的關系。
肯定不需要太多條件,你倆就職于同一家企業或者同在一個部門工作就是同事了。說白了就是,上班經常能遇到,工作交集比較多。
那你會和什么成為朋友?這個理由可就多了去了。
1)興趣愛好相近的--我愛游泳,喜歡游泳的人更容易和我成為朋友,因為我們會交流游泳的事情。共同話題、共同愛好、喜歡玩同一種游戲。雙方交集越多,越會成為朋友,這在心理學上叫做“人際吸引”,而相似性是人際吸引的基礎。
2)我們能互相幫助(對彼此的事業發展或是生活有幫助),彼此能帶來價值回饋。彼此欣賞對方身上的某個特質,這個特質恰是我不具備的。我跑不了馬拉松,他能跑,他身上有我不具備的特質,我擅長寫文章,他文筆差,我們倆互相學習。
3)想不出來為啥,看著順眼,合眼緣,人長得漂亮長得帥--顏控
4)沒啥特別原因,一個環境呆久了,熟悉了而已,又沒有利害沖突,就成為朋友了。
舉個例子,有人問怎么和小S成為了朋友,康永說,其實他自己還沒什么感覺的時候,小S有次發短信給他說,你是我的好閨蜜,康永覺得,啊,發生什么了我就是你的好閨蜜了,好吧,我這個人也比較隨和,你說是就是吧。于是后面就真的變成好朋友了。
看到同事和朋友的差別了嗎?
朋友很大程度上是我們有意無意挑選的,有些標準和指標,為了實現某種心理的目的或是實際的目的。
而同事雖然是我們選擇工作或是選擇一家公司就職的時候附帶選擇的,我們的主動選擇程度要低的多。簡單來說就是,基本上你沒啥選擇權,在你進這家公司工作之前,大部分時候你是不知道你的同事會是什么樣的人的,完全不知道同事是誰,什么樣兒。
那么,和同事相處就不是簡單的能不能成為朋友的問題,這個問題就變成--你如何與一群隨機選擇出現在你身邊的人相處。而且,這些隨機選擇來的人很有可能還會和你有競爭與合作的時候。
不會因為是同事,你們的關系就會呈現某種簡單的模式或是表現: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敵人,要么是路人,不會是這種簡單的形式。
恰是因為前面的篩選標準太寬泛了,同事都是隨機出現又性格各異,所以導致了后面的關系形態就會出現多種可能性。
所以,和同事能不能成為朋友,這個問題就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了。
5
靈活,才是人際關系問題的答案。--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
我有一個學員,她覺得因為和同事要有每天超過8小時的時間呆在一塊,所以,和同事關系一定要是相處起來和朋友一樣順暢,舒心的,不然她這一天過的得多難受呀!
這是她心里的聲音,好多人也覺得,沒錯呀,有道理呀?
可是,她來咨詢的時候,她的苦惱恰是出在這里,他的同事并不覺得一定要成為朋友,工作就是來工作的,同事就是一起把事兒做了完成任務就行了,沒必要考慮太多的個人感受。
看到了吧,這就是兩種不同的人對于職業和同事關系的不定界定。
你能說誰對誰錯嗎?
從第一個學員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關系融洽對她的重要性,而第二個學員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完成好工作本身對他的重要性。
我講這個例子的意思是說,你得清楚地知道,你心里最在意的是什么,也可能你又在意同事關系和諧,也想工作做出成績不得罪人。
那么,假如一定要二選一,你怎么選?
一個選項是:工作成績好,管理梯隊候選人,但有些同事關系處得不好;
另一個選項是,同事關系都很不錯呀,遇到競爭或是沖突的時候,你就當個好人。但是晉升沒你的份兒。
有人可能會問,就不可能兩種同時我都占上嘛--朋友關系一樣好,我還有晉升機會。貌似不太可能,就像文章一開頭講的例子:你會和背后捅你一刀的人成為好朋友嗎?很難。
那個背后捅你一刀的人,他可能一開始也沒把你當朋友。
你對他,分明是表錯了情而已。
坦率來講,從人的天性角度來看,很難做到和同事成為真正的好朋友--因為我們大數人都想要的是,資源我占著,同事還都愛我。
這不科學,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