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適逢“畢業季”,不知又有多少人面臨“分別”的問題,說是考慮現實的發展,但很多人往往會將“畢業分手”歸因于是“不夠愛”的結果。雙方和平分手,相對來說,心理資源損耗較低。但一般分手,總有一方是處于被動地位,俗稱為“被分手方”。對于“被分手”的人來說,一個一直縈繞在腦海里的問題是:明明他曾經那么愛我,怎么現在就不愛了呢?是不是我哪里不夠好?由此產生了自我懷疑,產生自卑想法,進入了黑暗的“失戀療傷期”。
對于一段關系的分離,學會接受對方的不喜歡是幫助走出失戀期的重要能力。
在戀愛關系里,對方由喜歡你到不喜歡你,你很難接受,也許有習慣的影響,比較難以接受。但經常表白被拒時,接受對方的不喜歡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其實,我們要學會接受別人對自己的不喜歡。
對于戀人關系的結束而言,我們要明白,一輩子面對不同的階段與對象,你詮釋戀愛事件與感受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關系是發生變化的,之前多么強烈的愛,到現在多么無情的不愛,都是正常發展的結果,也許某一方或雙方在結果上需要承擔不同的責任,但終歸結果是分開了。你要接受的可能是背叛是分離,但歸結于一點就是,你要接受對方不喜歡你了。如果不再喜歡,那再在一起也是彼此損耗心理資源。
“得不到的就更加愛”,有時候“放不下”不一定是因為你愛他有多深,他有多么好,只是你不能接受他對你的不喜歡。從自我認知里,這種不喜歡往往帶有“否定”的含義,人的自我防御機制是要阻止這樣的現象發生的,進而可能引發各種方式去挽回感情。所以,你要允許之前很愛你的人現在不愛你了,原因可能很復雜,可能與你無關,但你要接受“對方不喜歡你”的這種結果。不一定事事都要往自我身上找原因,人追求自我成長是好的,但不是帶著取悅他人地目的,有很多人喜歡你,你也要允許就是有那么些人沒有任何緣由的不喜歡你。
吸引自己的與適合自己的并不一定重合
說到表白被拒而造成的自我否定與懷疑,更是與不能接受“對方不喜歡自己”有關。先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那些讓你產生感覺的源頭就是對方的某些特質。假如有一天你的哥們告訴你,他最近新認識一個妹,你一般會先問些什么問題:她長得漂亮嗎?是哪里人。。。。也許這些你首先關注的問題,就是你擇偶的關注點。
那么我們該如何去看待這些特質呢?到底是應該找“相似”的還是“互補”的?
首先要明確一點的是,有些特質在初始吸引時才有效果,在年輕時,“相似”也許是更應該受關注的點,但隨著感情的發展,彼此關系的穩定與“互補”性更為相關。因此,從“相似”到“互補”的過渡轉化,是一段戀愛關系發展的經歷過程,很多關系的破裂終止就是因為彼此無法完成這種轉化。因此,幸福是制造的,不是光靠尋找的。也許“彈性”才是面對愛情婚姻的重要特質,指的是當對方與你的預期不相符時,你調整改變自己的能力。
正是這樣的可變性,也讓我們去審視表白被拒的結果,對方不喜歡你很正常,很可能只是因為你不具備初始吸引他的特質,并不能否認你的價值。你喜歡他,也有可能只是因為他具備了初始吸引你的特質,也許相處過后,你會覺得并不合適,吸引自己的與合適自己的并不一定重合。
所以,理性分析來說,接受別人對自己的不喜歡,一方面是因為你的喜歡,與對方的不喜歡都只是一種暫時的結果,不必要因此而自我否定,你依然可以做你的小太陽,沒人阻止你閃耀光芒。
不止是戀愛關系中要學會接受別人的不喜歡,在所有的相處關系上,都要允許并接受有那么一部分對自己的不喜歡,比如你也會莫名地就不喜歡某位領導或某位同事吧。所以保持“對事不對人”,是職場強調的“專業性”的表現。
根據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論,青年時期是建立親密關系的關鍵期,該任務完成的質量好壞,也會影響自我事業家庭等方面的發展,而其中“學會接受別人對自己的不喜歡”則是重要的能力之一。
小益有話說:
在一段關系中,重要的并不是你的樣子或她的樣子,而是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吵架聊天的時候,一起面對壓力困難的時候,你們所呈現出的樣子。很多時候,原生家庭的成長模式是決定我們是否習得愛的能力、愛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所以戀愛時一定要去對方的家里坐坐。很多東西并不是他不愿意做,而是他本來就不會。正如經常聽到90后、00后抱怨父母對我們的情感表達不夠,那是因為父母那一輩人本就沒有獲得那樣的體驗,他們又怎么能學會并復制在我們的身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