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之行第一站是華清宮,也即大家習慣性叫的“華清池”。
華清宮位于距西安市區30公里車程的臨潼區,大名鼎鼎的驪山腳下,渭水之畔。此地依山背水,頭枕驪山,腳踏渭水,一手抓金,一手握玉,自西周、秦朝以來,自古被譽為風水寶地和龍脈所在地。
這里,是周幽王當年烽火戲諸侯博妃子一笑的地方;是當年秦始皇千挑萬選的自13歲登基之時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的所在地;也是當年秦末楚漢爭霸,楚霸王項羽邀請漢王劉邦赴宴的“鴻門宴”所在地,也是當年“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故事發生地。當然,更因為大唐玄宗皇帝和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的愛情故事而聞名古今中外。
在去華清池的路上,導游已經給我們提前打了預防針,說西安是十三朝古都的旅游名城,但她更多是的歷史人文古跡,而非自然景觀,所以“三分靠看,七分靠聽”,否則你會大失所望,看不出什么名堂來。果不其然,來到驪山腳下,華清宮前,山沒有想象中的巍峨壯麗,宮門太過平凡普通,沒有特色。看上去只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座山,一座古典園林建筑群。
據說楊貴妃豐體怯熱,唐玄宗給貴妃蓋了這座華清宮來避暑、泡溫泉,這里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華清宮門前有楊貴妃的雕像,從津陽門進入華清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副漢白玉的貴妃出浴半裸雕像。雕像上的楊貴妃發間、頸間、手上,佩戴著當年李隆基送給她的成套的芙蓉玉飾,也是他們的愛情信物。后來在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里也寫道: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貴妃雕像左邊是一座古建筑,樓外種著成排的梨花,清明時節,一數一樹如雪似玉的梨花開得正濃。據說這就是唐明皇和楊貴妃教習梨園弟子,排練《霓裳羽衣曲》的地方,因周邊遍布梨樹,故曰“梨園”,而“梨園”也成了后世對戲曲界的代稱。
沿著梨園左邊的小路往前走,穿過左邊的假山,又來到宮門口貴妃出浴雕像的后面,就是當年皇帝、貴妃等人人泡溫泉的湯池。這些湯池都是遺址,單純從外表看,也就是幾個簡單的干涸的水池,當年大唐盛世的繁華與尊貴,也只能從導游的解說詞和現場留下的一點點痕跡略微窺見當年盛況的十之一二。
穿過幾個有名的湯池,再往前走就到了清朝末期庚子之變,慈禧太后從北京城往西逃往西安時的行宮”環園”。據說這座環園是當時為迎接慈禧太后西安當地官員專門建造,但今天看了,除了一座不大的香凝池和幾間舊居之外,并無特別可介紹之處。
過了環園再往前走就是五間廳。五間廳是方方正正的一排五間房子,是當年蔣介石蒞臨西安時的下榻之處。五間廳每間房子面積都不大,大約一二平左右,分別是當年蔣總統的臥室、會議室及貼身侍衛和秘書住處。
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侵華加劇,國共內戰不斷,當時的國民黨元首蔣介石來此督兵剿匪。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實施兵諫,扣押蔣介石,逼蔣抗日,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戰轟轟烈烈展開。五間廳外的青磚墻壁上、玻璃上,還留有1936年12月12日清晨激戰時留下的彈孔。其中一間是蔣介石當年的臥室,簡易單人床靠窗而放,據說當年蔣總統得知兵變,寒冬時節,從被窩驚起,穿著睡衣拖鞋,假牙也沒來得及戴,從后窗跳出倉皇出逃。
走出五間廳,穿過昭陽門,往后山上爬行大概半個小時的路程,就到了兵諫亭。兵諫亭旁,有一個僅容一人通過的石頭縫,是當年蔣介石逃難時藏身之處。只可惜,蔣總統還是在這里被人發現。
兵諫亭處于后山山腰位置,俯瞰山下,樓房鱗次櫛比盡收眼底,遙想當年政局的風云際會,各股力量聚集于此,少帥的命運在這里轉變,他的政治生命也在這里徹底終結,歷史在這里轉折。
再往前追溯,兩千多年前的周幽王、秦始皇,一千多年前的唐明皇,一百多年前的慈禧,這些一時的英雄豪杰、當時國家的最高執政者,這些威名赫赫的大人物都這塊王者之地上留下他們的傳奇,好的,或者壞的。如今,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兵諫亭再往上去就是當年周幽王戲諸侯的烽火臺,但是我沒有再往上走了。從兵諫亭處稍事休息,開始往山下走,回昭陽門,穿五間廳,過環園,再往前走已經走回津陽門,也結束了華清池的游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