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哈皮波白話試譯:
陳司敗問孔子:“魯昭公知曉禮儀么?”孔子回答到:“他知曉禮儀。”孔子從屋里走出后,陳司敗作輯請巫馬期進來,說:“我聽說的是君子要不偏私,君子也有偏私的吧?魯昭公娶了吳國的一個女子與吳國國君同姓,叫做吳孟子。如果說魯昭公知曉禮儀,那還有誰不知曉禮儀?巫馬期將陳司敗的話轉告給孔子,孔子回答到:“我真是幸運啊,一旦犯了錯,人就必定知曉了。”
哈皮波賞析:
在任何一個時代,學者總是要被接受道德挑戰的,因為他們往往是道德的標桿,有人總是試圖去動搖標桿的力量,孔子的時代也不例外。
這則故事里,陳司敗想必是一個心思極深的人,他首先給孔子挖了一個坑,孔子并沒識別出這個坑而照實而說了,于是陳司敗逮住機會埋汰孔子的知禮為虛,而孔子才意識到這是一個道德陷阱,深陷其中已無可奈何,再做解釋也是多余,也只能自嘲承認自己有所過失了。
但認錯也要極有水平,不卑不亢。給自己和批評者都留足面子,足見孔子是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