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錢穆的《論語新解》以及傅佩榮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述而篇第三十則。
1、原文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2、譯文
錢穆白話試譯
陳司敗問孔子道:“昭公知禮嗎?”孔子說:“知禮。”及孔子退,陳司敗作揖請巫馬期進,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沒有偏私,君子也會偏私嗎?魯君娶于吳國,那是同姓之女,至于大家稱她吳孟子。若魯君算得知禮,誰不知禮呀!”巫馬期把陳司敗話告孔子。孔子說:“丘呀!也是幸運。只要有了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傅佩榮注解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制嗎?”孔子說:“懂得禮制。”孔子離開后,陳司敗向巫馬期作揖,上前對他說:“我聽說君子不偏袒自己人,難道君子也偏袒自己人嗎?魯昭公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魯、吳兩國是同姓,所以稱她為吳孟子。魯君如果懂得禮制,那么誰不懂得?”巫馬期轉述了這番話,孔子說:“我真幸運,只要有什么過錯,別人一定會知道。”
陳司敗是陳國的大夫,司敗是官名,專門管理治安。昭公是魯昭公,襄公之子。
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小孔子三十歲,孔子的學生。魯為周公之后,吳為太伯(泰伯,為周文王的大伯)之后,皆姓姬。這位夫人應該稱為吳姬(國名加上本姓,為國君夫人稱號),為了避免“同姓不婚”的禮制,改稱為吳孟子(孟子可能是她的字)。
魯國國君姓姬,吳孟子也姓姬,古代同姓不婚。孔子卻認為魯昭公這樣做是知禮,因此陳司敗覺得孔子偏袒自己人。
孔子聽到陳司敗的話以后,虛心認錯。但古代有“不言君親之惡”的古訓,所以孔子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陳國的司敗向孔子詢問,魯昭公是否知禮。孔子說知禮。等孔子走后,陳國司敗又對巫馬期評論道:“我聽說君子是不結黨的,難道君子也是結黨的嗎?昭公娶了同姓的吳孟子,昭公如果也能叫知禮的話,還有誰不知禮?”那時魯與吳都是姬姓,按古禮,同姓不婚,所以昭公的行為不太合于禮法。巫馬期告訴孔子陳司敗的評價后,說:“我很幸運啊,一旦有一點過錯,別人一定會知道。”
魯昭公是孔子的君主,孔子不可能不知道他有失禮之處,但不能在別國的主權面前指責自己的君主,這是孔子為臣之禮。所以,寧可讓自己被指責。面對一些情境,兩難抉擇中,寧肯自己受點委屈也不去破壞應該遵守的原則,這是圣人的胸懷。
4、弘丹學習心得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心胸寬廣的人,陳司敗認為孔子說昭公知禮是偏私,他非常直接地說:“我聽說君子沒有偏私,君子也會偏私嗎?魯君娶于吳國,那是同姓之女,至于大家稱她吳孟子。若魯君算得知禮,誰不知禮呀!”巫馬期把陳司敗話告孔子。孔子說:“丘呀!也是幸運。只要有了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陳司敗批評孔子的話傳到孔子的耳朵,孔子并不是急于解釋,而是非常虛心地接受批評,很高興地說自己非常幸運,有了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但別人指出我們的錯誤時,我們有時往往會急于爭辯。我想,孔子認為昭公知禮,肯定也有他的理由,而他卻不爭辯。有時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對自己的成長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