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
在進城的道路上,我們接上了地導,由他帶領我們進行兩天的游玩。地導是一個瘦小的男子,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山東大漢。在陌生的城市,有熟悉地域文化、景致的人領路,省去了不少的麻煩,至少不用考慮該去哪里玩。
一路上,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青島的道路了,不是上坡就是下坡,沿海邊的馬路是相對平整的,之所以有深刻的記憶,也跟地導不停地強調有關。青島的道路除了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外,并沒有我們熟悉的非機動車道,在那里騎自行車會是一件累人的事情。在那待的日子里很少見到有騎自行車的,寥寥無幾。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占青島市總面積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地形決定了青島這座城市需要依山脈而建,道路那樣也便不足奇怪了。明明可以找一塊平整的土地建城,卻為何要選在山脈處呢?大概可能跟這里的地理位置有關,有天然海灣港口,便于船只出入,德國人視察了這里后,上報給他們的皇帝說,青島是清朝政府北方的咽喉,只要掌握了這里就能更好地控制住清政府。一戰結束后,日本之所以要占領這里,想必也是看上了這里的戰略地位。
來青島,最值得看的便是德國人留下的建筑(天主教堂、總督府、監獄、公主樓、花石樓等),都快有百年歷史了,卻依然屹立在那里。地導給我們介紹,德國政府跟青島政府的關系很好,每年會撥經費給當地的政府維修古建筑。從地導的表情和言語看,他是驕傲的,可我卻有很多疑問。當地的政府就沒有這個財政能力嗎?沒有他人的“囑托”,我們就不懂得維護嗎?那一幢幢的建筑不是民族的驕傲,而是這個這個民族的恥辱史。修建建筑的資金不是我們的戰爭賠款嗎?建造那些房屋的不是中國的勞工嗎?或許在建造過程中還喪失了很多同胞的生命。
青島,一座有悲傷往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