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膳食與服裝

喜歡拿詩點綴生活照的人注意了,有些東西受文人墨客喜歡不是因為它好,而是因為它便宜。

用個木勺把酒舀出來,傾在你面前的酒碗里,你定睛一看,不由大叫:“這是什么?”

只見酒碗里的液體,呈淺綠色,不但渾濁不清,而且上面還浮著一層細白的像螞蟻似的漂浮物。聞聞味道,略有酒味,但很可能也略有酸敗味。客人你別這么皺眉捂鼻子的一臉嫌棄相,好嗎?這種綠蟻酒,在唐朝以后的歷朝歷代都很有名,因為有詩壇大手筆給它打廣告啊。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如果你覺得綠蟻酒的名字太生僻,那么這種酒另有一個大眾化的名字,叫“濁酒”。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因此,懂一些常識,才能更好地“詩與遠方”。

酒、茶、糖、煙

果酒

酒精是大自然的賜予,含糖分的水果只要經(jīng)過酵母菌的分解作用就能生成酒精。唐·蘇敬的《新修本草》說,作酒用曲,“而蒲桃、密等酒獨不用曲。”不用曲的自然發(fā)酵之果酒在原始社會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

糧食酒

晉·江統(tǒng)《酒誥》:“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幾句話道出了曲的由來,有了曲,糧食酒遂正式問世。糧食酒不僅打破了自然發(fā)酵的果酒之季節(jié)性的限制,而且味道比原始的果酒更加醇厚。

至于葡萄酒,漢通西域后才傳入我國。在唐代,葡萄酒已廣為人知。這時涼州是葡萄酒的主要產(chǎn)區(qū)。王翰《涼州詞》中開篇就說“葡萄美酒夜光杯”。

蒸餾酒

由于酒醪中酒精濃度達到20%以后,酵母菌就不再發(fā)酵,因此釀造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18%左右。但經(jīng)過蒸餾提純,酒精含量可達60%以上。蒸餾酒到元代才從西方傳來,《本草綱目》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chuàng)其法。”

我國的這種酒是用糧食酒醪蒸餾的,萃取了釀造糧食中那些可人的成分,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與用葡萄酒醪蒸餾的白蘭地、用甘蔗酒醪蒸餾的朗姆酒的風味各殊。若干老窖中之芳香的窖泥,富含復雜的微生物群落,不是他處易得的。2005年,一塊宜賓明代老窖的窖泥還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藏品。

堪與酒相提并論的飲品是茶,我國的飲茶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西漢至六朝的粥茶法、唐至元代前期的末茶法和元代后期以來的散茶法。

西漢至六朝的粥茶法,煮茶和煮菜湯差不多,“用蔥、姜、橘皮、薄荷等煮之百沸。”之后出現(xiàn)了較精致的末茶法,是指以茶餅碾成的末茶,而《茶經(jīng)》中說:“碧粉縹塵非末也。”可見這時還不習慣用很細的茶末。

至晚唐時,興起了一種在茶瓶中煮水,置茶末于茶盞,再持瓶向盞中注沸水沖茶的“點茶法”。隨著點茶的普及,茶末愈來愈細,被宋人譽為“瑟瑟塵”(林逋)、“飛雪輕”(蘇軾),和《茶經(jīng)》中所稱的細米狀已大不相同。從而茶餅的制作也日益精工。仁宗時,蔡襄制成的“小龍團”,一斤值黃金二兩。時稱:“黃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徽宗時鄭可聞更以“銀絲水芽”制成“龍團勝雪”,每餅值四萬錢,珍貴無比。

到了元代后期,飲散茶之風興起。這時將茶芽或茶葉采下,曬干或焙干后,直接在壺或碗中沏著喝,一般不加香料,也不壓餅、碾末。及至今天,無論大家喝的是綠茶、紅茶、花茶或烏龍茶,已經(jīng)統(tǒng)統(tǒng)屬于散茶,遵循的也都是喝散茶的套路了。

《禮記》提到甜食時,舉出的只是“棗、栗、飴、密”。飴一般指現(xiàn)代說的麥芽糖。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遣使到印度學習制糖法。學成后,色味逾西域遠甚,從此中國開始制造紅糖。白糖要到明代才有,《天工開物》說,利用“瓦溜與黏土水”的吸附性使糖漿脫色。

煙草

最早將煙草傳入我國的是17世紀初年的福建水手,他們從菲律賓帶回煙草的種子。嘉慶時,福建中部種煙的情況是:“以百里所產(chǎn),常供數(shù)省之用。”這時我國出產(chǎn)的煙草已有不少品種,但它們還都是用日光曬制的曬煙。1890年紙煙傳入后,適宜制造紙煙的烤煙也開始在我國栽種。

煙草中含有六十九種致癌物和二百多種有害物。吸煙不利于健康,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曾定居紐約的美術(shù)家陳丹青說,“我總被問到為什么回國,說句老實話,很簡單:回國能抽煙。”中國控煙主任楊功煥說:“實際上就是有利益集團,會使它很難做。”所以,控歸控,抽歸抽;這兩條平行線不知何時才能交叉起來,由前者把后者管住。

膳食

蔬菜

古人早就知道了蔬菜的重要性,饑饉中的“饉”就是指蔬菜歉收而言。但上古時代生活水平低,蔬菜的種類很少。《詩經(jīng)》里提到了一百三十二種植物,其中只有二十余種用作蔬菜。而且不過是些浮萍、水草及白蒿之類,蔬菜之貧乏可以想見。

戰(zhàn)國、秦、漢時,情況稍有改觀,《素問》中說的“五菜”:葵、藿、薤、蔥、韭。其中以葵為首,有的文獻中甚至將葵尊為“百菜之主”。漢代的詩歌里描寫菜園,有的劈頭就是“青青園中葵”。然而1587年,《本草綱目》以“今人不復食之”為理由,把它列入草部,不再作為蔬菜看待。《素問》五菜中排在第二位的藿,也是先秦時重要的蔬菜。《戰(zhàn)國策》說:“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羮。”可是它只不過是大豆苗的嫩葉,今天也很少拿它當菜吃了。

至于我國北方冬春季節(jié)的當家菜,供應時間長達五六個月的白菜。到了宋代方才培育成功,它不同于葉子松散的黑葉白菜之類,而是結(jié)實、肥大、高產(chǎn)、耐寒,并且滋味鮮美。白菜原名菘,蘇軾用“白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之句來贊美它,幾乎把它當成有如熊掌一般的珍味了。

1593年,福建人陳振龍到呂宋(今菲律賓)經(jīng)商,看到白薯,想把它帶回祖國。但呂宋不準薯種出口,他于是“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遂得渡海”。一年后,福建遇到了大荒年,他的兒子向福建巡撫推薦白薯的許多好處,于是各縣如法栽種,大有成效,渡過了災荒。

我國的人口在西漢時達到六千萬,然后直到明末還只有一億人,可是到乾隆時就猛增到兩億,清末就是四萬萬同胞了;其中美洲傳入的玉米、白薯等其他高產(chǎn)作物的作用不可低估。

1873年,中國大豆在維也納萬國博覽會上展出,轟動一時。之后,大豆才在歐美各國大量種植。在我國的烹飪藝術(shù)中,由大豆發(fā)酵釀制的醬油是不可或缺的佐料之一。沒有醬油,許多中國佳肴將難以烹調(diào),用西餐的鹽和白醬油是做不出地道的中國菜的口味來的。

水果

我國古代也重視果木栽培。像櫻桃、桃、杏、梨、李、棗、栗、山楂、柿子等中原地區(qū)習見的果類,其栽培的歷史一般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戰(zhàn)國、秦、漢時,南方的果品也嶄露頭角。“后皇嘉樹,橘來服兮。”戰(zhàn)國大詩人屈原曾對橘樹作出熱情的謳歌,不過當時在北方要吃到橘子是不容易的。

而南方果樹中之最負盛名的還推荔枝,它是我國特有的果樹。韓城一帶冬天太冷,荔枝樹難以在露天成活。若干帝王(如西漢武帝、東漢和帝、唐明皇等)乃用驛馬晝夜兼程于盛暑中將南方的荔枝果運來。

遼、宋、金時期傳入的果類中,最重要的是西瓜。文天祥有詠西瓜的詩:“拔出金佩刀,切破蒼玉瓶;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歐洲蘋果于1871年引入山東煙臺,1905年引入遼東旅大。至今膠東和遼東半島仍是我國主要的蘋果產(chǎn)區(qū)。

主食

我國古代大多將谷物做成米飯,即所謂粒食。旅行時攜帶的則是曬干或炒干了的米飯,多盛在竹器里。食用時需和以水漿,水則裝在瓦壺里。二者可統(tǒng)稱為“簞食壺漿”。磨面制餅戰(zhàn)國時逐漸推廣,西漢時城鎮(zhèn)里賣面餅的已經(jīng)常見。漢初劉邦將其父接到皇宮當太上皇,但這位老人“凄愴不樂”,因為他的愛好是與“屠販少年,沽酒賣餅,斗雞蹴鞠,以此為歡”,所以嫌宮廷生活太冷清了。

漢、唐時將面食皆稱為餅,烤制的叫爐餅或燒餅,加芝麻的叫胡餅,用水煮食的叫湯餅,蒸食的叫蒸餅或籠餅。蒸餅起初并不發(fā)酵;古代蒸制發(fā)酵的面食,須掌握酵母菌生化反應的特性才能做到。現(xiàn)代蒸制的發(fā)酵面食中最普通的是饅頭。但饅頭起初指的卻是全然不同的一種東西。三國時諸葛亮征孟獲,改革了當?shù)匾匀祟^祭神的惡習,用面包著牛、羊、豬肉來代替,“后人由此為饅頭”。饅頭應為“蠻頭”的諧音,有點像特別大的包子。饅頭也有無餡的,為了使之區(qū)別,稱有餡的為包子。

包子又和餃子為類,餃子出現(xiàn)得比包子早,但起初統(tǒng)稱為混沌。將混沌做成半月形,則為餃子。談到餃子,又不能不說說面條。面條起初就是上面提到的湯餅。宋以前的湯餅,實際上就是一種片兒湯,面不是用刀切,而是用手撕。制做時一只手托著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鍋里撕片。

切成細條的面叫索面,到北宋后期才流行開來。至元代,又將面條加工成掛面。《水滸全傳》第四十五回記一位送禮者的話說:“無甚罕物相送,些少掛面,幾包京棗。”可見此時掛面已不被視作“罕物”了。

做法

南北朝以前,烤和烹仍然是菜肴的主要做法。由于這時的食用油取自動物脂肪,溫度稍降就會凝滯,所以不流行炒菜。即便是最油膩的食物,不過是將大米飯拌上肉醬再淋上脂油。直到4—5世紀,由于植物油料的使用,滾油快炒的技法才發(fā)展起來,在《齊民要術(shù)》中才有明確的反映。而炒菜的流行又使箸既筷子的用途進一步擴大。

在西漢前期,不用箸而用手不一定是十分丟臉的事。1651年奧地利宮廷仍然用手抓食,可以作為參照。然而吃炒菜時,要夾起油汪汪的滾燙的菜肴,不用箸是很不方便的。筷子的大普及延續(xù)至今。現(xiàn)代拿筷子吃飯的,除了中、日、韓、朝、越、新加坡的十六億人以外,還有海外華人五千萬,以及十六萬家中餐館;加在一起,每天在餐桌上大約會舉起十七億雙筷子。中國筷子的影響面之大可以想見。

服裝

紡織

我國原產(chǎn)的麻,主要有三種:大麻、苧麻、苘麻。其中苘麻屬于硬質(zhì)纖維且耐水浸,多半拿來做“牛衣、雨衣”之類的,船上用的纜索、漁網(wǎng)也可用苘麻制做。苧麻是優(yōu)良的紡織原料。它的纖維細長堅韌,平滑而有絲光,質(zhì)輕拉力強,吸濕后容易起干又易散熱,且染色容易褪色困難。它是我國的特產(chǎn),歐洲人稱苧麻為“China grass”。

但我國古代普遍種植的麻還推大麻。大麻織物叫布,上述苧麻織物叫纻,平紋絲織物則叫帛。古代管老百姓叫“布衣”,可見他們穿的多為大麻布。西方古代最常用的麻類是亞麻,埃及人穿的就是亞麻。我國則到了清代才有亞麻。

1289年,元政府在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各地設(shè)木棉提舉司,每年征收棉布十萬匹,產(chǎn)量已相當可觀了。只是當時紡棉的技術(shù)還沒有跟上去。明代出現(xiàn)了“太倉式攪車”,使用它,一人一日可出花三十多斤。松江地區(qū)遂發(fā)展成全國棉織業(yè)的中心,以致形成了“吾松以棉布衣被天下”的盛況。

穿著

有人認為唐代婦女著男裝“是女權(quán)意識的某種覺醒,也是對傳統(tǒng)男權(quán)社會的一種挑戰(zhàn)”。但這種論點在考古資料中得不到支持。安史之亂后,這類裝飾較少見,傳統(tǒng)式樣的裙衫卻日趨肥大。對唐代婦女來說,著男裝帶來的只是便捷,并不意味著雍容華貴。“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的這句詞才道出了她們的追求與向往。

宋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在《清明上河圖》中,各色人物的服裝頗不一致,有戴紗幞著袍的官員,有戴頭巾的儒生,也有穿短衣的勞動者,而且勞動者的服裝彼此也有所不同,可能就是《東京夢華錄》說的:“其士農(nóng)工商、諸行百業(yè),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的情況的反映了。

宋代婦女也穿裙和衫,裙較唐代窄,有的有細褶,“多如眉皺”。特別是宋代出現(xiàn)了纏足的陋習,更使得她們顯得纖弱。最先出面歌頌纏足的大牌人物就是蘇東坡。他說:“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追隨蘇東坡的秦少游有“腳上鞋兒四寸羅”、黃山谷有“從伊便窄襪弓鞋”之句。

南宋時,纏足在貴族婦女中已相當普遍。蕭照《中興禎應圖》中的婦女,都是一副怯生生的姿態(tài),其身心已明顯地受到纏足的戕害。這幫“蘇門學士”,欠下了從北宋末到民初之漢族婦女一筆還不清的債。

明代婦女的衣裙雖與宋元相近,但內(nèi)衣常有小高領(lǐng)子,在頸部結(jié)以紐扣。外衣較長,繡領(lǐng)下部互相掩合之處有的綴以金銀或玉制的領(lǐng)墜。衣外再加云肩、比甲(無袖之長背心)。裙則有馬面裙、百褶裙等。

滿清入關(guān)以前,服裝以“紅帽箭衣”為特點,與明朝之“方巾大袖”(士人)、“紗帽圓領(lǐng)”(官員)有顯著區(qū)別。入關(guān)之初,曾一度允許漢人仍著明裝。順治二年攻克南京后,令“官民俱依滿洲服飾,不許用漢制衣冠”。甚至說:“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這一規(guī)定對漢族人民在心理上引起的沖擊很大,各地均發(fā)生反抗,有許多人被殺。

當時有“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老從少不從,倡從優(yōu)不從”之諺語,所以清初漢女仍著明裝,上身穿衫、襖,下身束裙。清代后期則易裙為褲;而且在袖口、褲腳等處重復地鑲邊,名“滾鑲”,甚至有“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者。

清代滿族婦女著旗裝,她們不纏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或外加坎肩。乾隆之后,滿族婦女開始穿高底鞋,即在鞋底當中裝木跟,高約四五寸,上寬下圓,名“花盆底”。咸豐以后她們發(fā)前會戴花朵,并在側(cè)面垂流蘇:一側(cè)垂紅色流蘇的為已婚,垂黑紫色的為喪偶,兩側(cè)皆垂紅穗子的為未婚少女。

辛亥革命以后,長袍馬褂雖繼續(xù)存在,但中山裝、學生裝、西裝等日益流行;婦女穿的旗袍也在與清代的式樣拉開距離。我國服裝逐漸與世界主流風尚趨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有次和一位年青同學閑聊,他說,我看古代沒有什么不得了的,四大發(fā)明不就是放了個炮仗造了張紙嗎?聽到這話不禁心底一震。中國古代的物質(zhì)文化成就是我們這個東方大國五千年輝煌歷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基本國情;本應成為常識,本宜家喻戶曉。——孫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406評論 6 538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034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413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449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jié)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16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559評論 1 325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06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cè)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781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9,327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084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278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849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495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927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172評論 1 29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010評論 3 396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241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