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半年前,我突然決定,除非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不開車。
2010年,在從一個單位辭職后,我利用了一段集中的時間,去考完了駕照。在拿到駕照的一周之內,就去訂了一輛手動檔的車。又過了一周左右,4S店通知,我訂的車到貨了。需要去將車開到車檢所做車檢,上牌照。
由于剛剛拿到駕照,嚴格來講,都不算是會開車。因為駕校對練習時間存在嚴重偷工減料。老婆說,你請一位朋友,去幫你將車開到車檢所吧。我說:“那怎么行呢?你聽說過新娶的媳婦,讓別人幫忙睡第一夜的么?”
由于我的固執,老婆那一夜跟我慪氣了。第二天,我就自己去了4S店。當然,為了真正地“學會”開車,迎接即將到家的車,我也在幾天前雇過一個陪練車,在北京的馬路上練習了三個小時,期間馬路上熄火N次。
那天,當我終于將屬于自己的車從4S店開到車檢所又開回4S店并且一路平安時,別說我心里有多得瑟了。何況,那一行共6輛新車去上牌照,其中一輛,在路上與別人剮蹭,承擔全責,但不是我。
有了車之后,起初不是所有的外出都要開車的。畢竟北京交通復雜,坡多,我買的是輛手動檔車。為什么買手動檔呢?因為手動檔更有駕馭樂趣呀,那些開手動檔的說自動檔車什么來著——“殘疾人開的車”。本人一慣喜歡當少數派,也極想挑戰自我,擁有更爽的駕駛樂趣,因此,買了手動檔車。
最初的半年可以說開車多半是受折磨。在逼仄的車位上停車入位,在路口綠燈放行時重新起步,油離配合不好就熄火。尤其是在坡上堵車之際,心里像吊著十五個水桶,七上八下。因為怕熄火,怕溜坡,怕后面的車狂摁喇叭。開車之后,才發現,北京的立交橋和坡,真多呀。
半年過后,慢慢變成一熟手,克服了新手恐懼,體會到開車的樂趣。這時,膽子也大了,開車外出便成為家常便飯了。
就算平時在北京開車的機會不是那么多,也要通過去郊區、自駕游以及春節自駕回家等機會,惡補開車的樂趣。
至今五度春節,無一不是開車往返近3000公里奔馳于老家與北京之間的高速公路上。別人嘆道:你一個人從北京開1000多公里到家,好辛苦啊。可我感到的只有駕駛的樂趣。1000多公里到家之后,身體也不怎么累,心里得瑟:“看,我身體多棒。”
如今有車五年,總里程大約9萬公里。跑得不算多,約有一半里程是各種長途奔馳所貢獻的。
二
去年又從一個單位辭職后,當起了自由人。不想“坐家”,便在家附近找了個不錯的地方當工作室,每天去那里上班。從住處到工作室之間的距離,說遠不遠說近也不那么近,大約3公里。
我每天開車往返。
為了停車,我與那個社區的路邊車位管理員協商,一個月交200元,可以白天將車停放在車位上。就這樣,我交了好幾次錢。
老婆買了輛電動車放在家里,可很少用。我想,不能這么閑置資源呀。于是我也開始時不時地騎著這輛電動車去工作室。畢竟才3公里左右的距離,騎電動車,十多分鐘能到達。
但我的工作室位于高層公寓。為了防止電動車被偷,需要將電動車通過電梯推進工作室里放置。逼仄的電梯,陰暗的過道,沉重的電動車,感覺不是太方便。所以我又打起了自行車的主意。我家有輛自行車,也是長期放置在陽臺上。我想,電動車麻煩,還起不到鍛煉的效果,我能否騎自行車到工作室呢?
于是,就真的電動車改自行車了。
我的自行車很時髦,騎著它行駛在大街上,感覺也蠻拉風的。
由于一半左右的時間改騎電動車或自行車,我就問車位管理員,能否將我的停車包月費降一降,因為我實際上白天停車的次數,比起以往平時天天停放,要少多了。但車位管理員不同意:“200已經是最低的了。”
200是不高,但我覺得虧。
為了不吃虧,我決定不再開車到工作室——以前是擔心有時要外出用車,將車停在工作室的樓下,可以隨時待命。但當不再開車到工作室后,我發現,其實遠沒有那么多需要用車的外出機會。何況,大部分外出機會,通過乘坐公交汽車和地鐵,也能方便到達。
偶爾有公共交通不方便到達的地方,我就把車開到工作室樓下,按單次交費。這樣總體算起來,比一個月虛擲200元,要實惠得多。
三
在改騎自行車到工作室一段時間后,我又覺得,騎自行車也有點麻煩啊。畢竟也得將自行車通過電梯推上推下的。有時電梯里站的人一多,就不好意思再擠進去了,只得再等下一趟電梯。
那能不能干脆不騎車,純粹靠步行上下班呢?
這個想法有一點激進。老婆說,你頭腦有點發熱吧,走路還是比較麻煩的,你有一大包東西要帶去帶回,冬天又冷,3公里多,靠步行,還是有一點費勁。
我還是決定一試。我將包里塞進了電腦,筆記本,茶杯,茶葉,紙巾等用具,就扛在肩上出門了。耳機里播放著喜歡的音樂。
這一趟下來,花了大約半個小時。老實說,沒那么糟糕。
最爽的是下午下班之際,背著包沿著大街往家走。夜幕開始籠罩,我穿過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樓房,道旁的樹木,感覺走著走著,我與世界特別近。我好像第一次真正融入了這個世界。這是以前開車,騎電動車,騎自行車,都不具有的感受。依靠交通工具時,注意力的重心便在交通的效率和安全上。而依靠步行,無論快走,還是慢走,走路變成了欣賞身邊世界的一種方式、一種節奏,甚至走路,更多地與內心相連。你可以流連四顧,享受暮色四合、車水馬龍的那番眼前景象,也可以心無旁騖,專注思考問題,或者任思緒飄飛。
眼前之景,與內心之景,隨時在做著化合。有時觀察內心之景多一些,有時觀察眼前之景多一些,有時眼前之景觸發內心之景。隨興而動,不作強求。這時你更像一個旅人,一個觀察者,一個都市巨大有機體上的神經末稍。
原來,只有雙足觸摸大地的時候,腦內才能健步如飛。一方面享受著踏實與穩健,一方面可以思接千古,鶩極八荒。
為什么越南的一行禪師會專門寫一本書叫做《一心走路》呢?
為什么古代那些苦行僧一個個徒步托缽負重而行,而不借助什么交通工具呢?
我想,在人類的各種移動方式里,唯有步行,深具禪意,連接內心,因為它足夠慢,因為雙腳只能一步一步移動于博大而未知的大地上,它很單調,你需要強大的意志力來貫徹執行你的旅行計劃,但是,當你堅持足夠之久,那一步一步單調而緩慢的步伐,累積起來,卻無形中創造了巨大的位移,將你帶入一個前所未見的新世界。與其他移動方式相比,唯有步行,更像“史詩”。也只有在步行的緩慢節奏里,我們才能不失去自我,在移動之中,保留著內部的觀察,內心的思考。步行與思考,并行不悖。這是其它的移動方式很難具有的效果。你跑步,必須清空自己,你騎在馬上或開著車甚至開著飛機狂飆突進,你只是感受到腎上腺素飆升的極大刺激和快感,但它與內心無關。
四
但我們畢竟是現代人。古人的情懷于我們而言很難再切身體會。因為時代變了,生活方式變了。世界不再博大而未知。借助各種交通工具,我們可以瞬間抵達遠方。對現代人來說,不再存在遙遠和未知的遠方。只有你聽說過、你很了解卻暫時沒有身臨其境的地方。
但恰恰是作為現代人擁有交通工具的多樣性和移動方式的快捷性,使得我們遺忘了作為一具寄托著靈魂的肉身,它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靜靜地呆著,或者靠雙足觸摸大地來實現移動。
我以前買不起汽車的時候,就騎自行車或搭公共汽車或打出租車出行。甚至當我年少時,很多時候連公交車也不方便乘坐,經常靠雙腿進行10~20公里的移動。我忘記了那個階段步行帶給我內心的美妙感受,我記憶中最大的感受便是辛苦。是趕不及回到家中收聽自己喜歡的廣播節目的那種痛苦。那時做夢也想擁有自己的自行車、摩托車、汽車,以便創造迅速的位移,享受速度的快感。在2010年購買汽車之前,我還特地借回老家的機會,借用姐夫的摩托車,迅速學會了騎摩托車,并在那個夏天,像個瘋子一樣地,在老家的多個縣鄉之中,頂著烈日狂奔。那個夏天我過足了騎摩托車迅疾奔馳的癮,總共跑了上千公里,人曬得黑黑的。我甚至還幻想著要完成騎摩托車環游全國的壯舉。
因此長期以來從心理上養成了一種感覺:走路,低效率而辛苦,開車,高效迅捷,還有速度帶來的快感。
尤其小時候,常常頂著烈日緩慢地步行從學校到家之間的漫長路程,心理上便有一層陰影。
后來進入城市,生活條件逐漸好起來后,身體也變嬌貴了。如果坐公共汽車需要先走上兩三里地,便覺得是一段“苦旅”。最終到達車站結束苦旅之際,便覺得自己獲得了解放。
如果從家出門辦事需要走上幾里地,首先便想到借助交通工具。省時省力。“省時”是現代生活中一項重要的考量目標。我們總認為路途之上不值得耗費太多時間。必須把時間用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可你究竟有多少比漫步在路上更重要的事情呢?
其實這也是現代生活的縮影:為圖便捷,講求效率,我們高度工具化,而與此同時,我們厭惡那些必須完全借助肉體自身進行的活動,比如步行,比如體力勞動,覺得那樣低效,那樣不經濟,那樣很累。
五
其實,如果在生活中重拾那些“辛苦”肉身的方式,我們或許另有一番體會。
就比如當我完全放棄交通工具,采用徒步的方式來完成由家到工作室之間的移動時,一段時間后,我喜歡上了走路,可以說享受其中,再也不愿意放棄這種方式、改而采用交通工具了。
3公里路程,帶來了近半個小時的身體運動效果還在其次,關鍵是,心靈得到了純凈和放松的機會。
所以當從家到工作室之間的步行變成了一種習慣后,我發現這種習慣很難戒除,它反而在擴散自己的意志,變成了去任何地方,如果中間存在著三四公里以內的距離,在不影響急事的情況下,我寧可采用徒步的方式抵達。
如果需要借助交通工具,我寧可坐地鐵,坐公交,而不是開車。
這并不是說我不再享受開車的樂趣了。事實上,生活中有些場景還是離不了車,比如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去車站接人,去醫院,去郊區旅行,自駕車回老家,還有偶爾去公交及地鐵實在不方便到達的地方……除此以外,我寧可乘坐公共交通,并在盡可能的情況下,采取步行。
半年當中,甚至接到4S店來電:“我們注意到,您很久沒來我們店做汽車保養了。是對我們的服務不滿意、轉到別的店了嗎?”哪里呀,我半年才跑了不到5000公里好不好?
開車享受的是高效辦事以及迅疾驅馳的快樂。但生活中并沒有那么多事情需要你急著去辦,也不是時時刻刻你開車就代表著你能享受速度的樂趣。既然如此,多徒步,享受行走的樂趣,也是生活中不可偏廢的事。
關鍵是,從對“步行”的條件反射式的恐懼中先走出來,試一試步行。
不信你也試試唄?
以上文章首發于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好報(ID:haobaonet),媒體轉載須經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