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
楊莉 Lily Yang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傳媒碩士。國際教育領域擇校專家,中國營地教育的優選專家和積極推動者,國際營地協會(ICF)會員。曾就職于中央電視臺擔任記者、編導及執行主編,及新媒體互聯網公司總編輯及商務總監。創立營天下之前,在北京某國際雙語學校擔任市場招生總監多年。
現在要開始申請國際學校或者小學了,到底應該申請國際學校還是公立學校還是雙語學校呢?
我也是一個媽媽,有兩個孩子,有幸在國際學校工作了五年,見了大量家長,對國際學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把我的經驗說給大家。
在我們平時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國際學校,比較知名的:比如說樂成、鼎石、京西、ISB、世青、德威……很多家長說,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呢?那我想問一下,大家是否了解:什么叫國際學校,我們大家對國際學校有什么樣的認識?
國際學校在定義上有不同的稱呼,一般來講,我們會把教授國際課程的學校統稱為國際學校。(甚至包含了一些雙語學校:比如說鼎石、海嘉、青苗、君誠,以雙語為主,一半的課程是以英文來教授,一半的課程是以中文來教授的。)
為什么說它是國際學校呢?是說它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上比較和國際接軌,有的學校是采取了國際課程,比如說IB、IPC或者是IB的小學課程、PYP等等。還有一些是英國課程,還有美國的本土課程,課程主體是由外教、英文老師來完成的。
我們家小孩在選擇國際學校要追溯到六年前了,那時候選擇國際學校的孩子還比較少,在朋友跟我介紹的時候,我覺得是一個很小眾的選擇,感覺像是一個貴族學校。因為國際學校收費都很高,其次,感覺這個學校好像離主流的教育比較遠。
可是六年后的現在,國際學校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認識,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變化呢?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國際學校,它在整個理念以及實施的過程中,有跟公立學校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國際學校它特殊,不僅是在她教授語言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教學方法上。以鼓勵孩子,尊重孩子,按著西方的教學方式參入更多的體驗式教學這些方式來促進孩子的學習。在國際學校比較典型的就是:注重孩子的閱讀以及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比如注重他們演講能力的提升以及注重動手能力、做項目的能力等等。
我之前在國際雙語學校工作的時候,一年大概能見到上千位家長,然后家長在選擇國際學校的時候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家長會問什么樣的學校是最好的?
我的回答是:選學校就像你選擇餐館或者服裝一樣,其實是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學校。
往往孩子的教育選擇其實就是父母的選擇,也就是說,天下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你的,或者說是你最喜歡的。
公立教育也不是比國際學校差,它只是針對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選擇罷了。
那我們為什么要選擇國際學校呢?
可能跟現在大家的移民潮相關。
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們的家長所看重的教育,也不僅是希望孩子能夠單純的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將來能有一份好的工作。更重要的,還是希望孩子在整個過程中既要學到知識,又能在各項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而在我們傳統的學校里,在很多能力方面的提升是不夠的。也就是說,學校可能過分的強調了: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一些基本能力的培養。
或者是說公立教育也培養其他能力但是強調的不夠。相對國際教育來說,公立學校還是比較注重:這道題答的對不對?作文寫得漂不漂亮?
但是在國際學校里,更多的是鼓勵孩子去嘗試,然后按著他們的想法,去啟發他們學到更多的東西。我覺得在這一點上,國際學校確實是做得要更好一些。
如何選擇國際學校?
根據不同的維度和參考標準,它在分類的時候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有的國際學校基本上算是純英文的教學環境,它的中文課所占比例非常少。它按照整個西方教育的方式為主流,英文的課程占到了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以上。中文課,每周可能會有幾節,通常不含中文的數學。
中文課程在這樣的國際學校里只能算是一門課程。這種最典型的就是以招收外國學生為主的國際學校,比如說:ISB、京西、德威,然后像哈羅,BSB,加拿大國際學校等等。
這些國際學校,都是屬于這種英文為主導的國際學校。
那這些國際學校的特點是什么呢?
首先,生源上:他們通常只招收外國籍的學生,或者說只招收有綠卡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外國孩子或者外國血統的孩子、混血的孩子。華裔的學生也有,但是幾乎沒有中國籍的孩子。
學校教授的主導語言都是英文,不僅是老師在授課的時候以英文為主,而且在孩子們之間使用的語言上也是英文為主的。中文,是放在了一個非常小的位置上。往往華裔的家庭希望孩子學中文都需要額外的補課,即使是這樣,中文的能力也會相對比較弱。但孩子的英文會非常強,幾乎等同于國外的純美國學校或者是純英國學校的進度。
這樣的學校教出來的學生,比較地道的有英國學校的味道或者是美國學校的感覺。雖然在中國,但是有的孩子甚至說中文都不是說的特別好,很多孩子可能不會閱讀中文的書或者是雜志,但是孩子們在思維方式、運動能力、動手能力、實驗能力、閱讀能力等,幾乎是可以跟國外的學校媲美的。
還有一種學校叫做國際雙語學校,這些學校的中文是占了相當的比例,至少是百分之三十以上。像鼎石,是高達百分之五十的。
這些學校教學通常在中文課程的時候,采用中文教學,中文的數學也會同時教授。在英文的課程上,比如說,英文的語言課、科學課、社會學課等等,也會用英文來教授。
通常這樣的學校比較典型、大家熱議比較好的,像鼎石啊、青苗、海嘉、君誠,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雙語學校。
這些學校的特點就是中英文雙語齊頭并進。在一個學校里,他會兩種語言同時使用,中文課上使用中文,英文課上使用英文。
但是它也有缺點,中英文相對來講都不如純粹的單語學校那么扎實。比如說它的中文可能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比公立學校的孩子弱一些,通常會根據孩子的水平不同,會弱一到兩年這樣的。像英文的教學要比純的這種國際學校稍弱一些,但是這個根據孩子不一樣,有的孩子英文可能跟國際學校的孩子差距不是很大。
這樣的學校好處就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中英雙語自由切換,都像母語一樣,有共同的發展。但是它不夠深入,在表達上的時候有時會有限制。
以我家孩子為例,他們現在是在雙語學校。現在的英文水平,比如說在閱讀,在聽說上,和純國際學校的孩子差距不大,但在寫作上就會有一點弱于純國際學校的孩子。
在中文上也是一樣,聽、說、閱讀上差距都不大,但是寫作上會有一點低于這個公立學校的孩子,而且在精細化、深度上表達要弱于單語學校的孩子。
但是也有很多專家表明,在孩子進入到高中階段的時候,雙語的孩子會在兩種語言上都會比較強。而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會把一種語言作為母語,英文或中文,可能中文上會更強一點,有的就在英文上更強一些。
還有一些國際學校屬于公立學校的國際班,這種學校往往是在高中階段才建立的國際標準。比如說,人大附中的國際班,清華附中國際班等等的。這些學校往往都是一些公立學校為主的孩子在最后高中三年的時候,學習了國際課程,但是事實上在辦學上整個校園還是比較偏公立學校的一個風格。加了國際課程,但是在思考方式上以及管理方式上也比較偏重于像公立學校。
了解了這些不同的學校,家長在選擇的時候就會更迷茫了。我們孩子到底該選擇什么樣的學校?
其實每當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心里要明白,其實教育就是人生所走的路,總是要有取舍。我們在走路的過程中,你會遇到很多的小岔路,你選擇了這個路,就意味著你跟那個路告別了,在這個路上有這個路的風景,另一條路又是另外的風景,要看你看重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