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錢鐘書先生的《圍城》斷斷續續看了兩三個月才在前兩天看完。
沒看之前對于它的理解僅限一句話:婚姻就像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
看完以后與我而言,說真的,對與這句話的理解和關注并沒有太多。同時也覺得如果單單以這句話作為這個作品的代表是不太能表達整本書的內容和傳達文章主題的。
當然,整本書我看得斷斷續續,很多細節也看得不夠仔細 ,但我還是想以我所吸收到的東西來談談我的理解。
我覺得文章里方鴻漸、孫柔嘉、蘇小姐、趙辛楣錯綜復雜的關系和一生其實是代表了中國社會很普遍的大眾關系網絡和一生,他們的命運和結局就是大多數人的結局,平平淡淡按照約定俗成的社會需要完成他們的每一個階段。
可能沒有特意想進去婚姻這個圍城,但時間到了就進去了,當然這個進去的舉動是由多方面力量促成的。
但我確實說實話,沒有太多感覺到進去的這個人有多強烈的主觀意愿說“想進去”。而進去以后,他們的婚姻也確實因為各種瑣碎爭吵不斷,但我又確實沒有感覺到方鴻漸明確的“想出來”的愿望。
讓我感覺到更多的是無可奈何的忍受,而且有時候我會感覺與他而言,甚至不是忍受,“忍受”只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感受到的,與他而言是再普通不過的接受。所以我常常在想我們作為旁觀者的同情和不需要負責任的“鼓動”是一種惡,還是他們作為局內人的忍耐和對平凡的接受是一種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