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輝煌燦爛的五千年文化,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無數(shù)圣賢,也教會了后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 ? ? ? 但是,有時候歷史被解讀完后,原有的意思反而發(fā)生了改變,讓后人產(chǎn)生誤會。
? ? ? ? 比如說,陸游的《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我們所學皆是在說他抱憾而終,郁郁難憤。可是也有人認為這句詩的感情應該是作者對抗金必勝充滿希望,死前慷慨激憤表達了自己對王師北定中原的信心。這就產(chǎn)生了誤會,認為這句詩的意思是前者的人,會替陸游所惋惜。而認為是后者的,又會產(chǎn)生誤會,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欣賞他愛國的情懷,死前不忘社稷;另一種,會感覺他死不瞑目,因為作為現(xiàn)代人,大家都知道南宋最終沒有北定中原,而陸游臨死前卻信心滿滿,相信自己的國家終有一天可以一統(tǒng)中原,只是自己看不到了而已。就是因為如此,我們以今天的視角解讀陸游的《示兒》,解讀出了他臨死前懷著是好幾種不同的心情。
? ? ? ? 再比如說,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他一生盡忠報國,唯一的理想就是“還我山河”,他為國征戰(zhàn)沙場十余年,書寫了二百場戰(zhàn)役無敗績的傳奇,可是就是因為現(xiàn)在女真族同屬中華兒女,他莫名其妙的就與民族英雄的稱呼無緣了。既然如此,那么難道說奸臣秦檜害死了破壞民族團結(jié)的岳帥,他就是維護民族團結(jié)的英雄了嗎?
? ? ? ? 還有就是古代文言文中有些一詞多義或是古今異義還有就是通假字。文言文本就復雜難懂,加上這些更是舉步維艱。比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記的學習這篇課文就產(chǎn)生了誤會。預習時,大家都又有點茫然,不明白為什么莊子重復惠子的“安知魚之樂。”這場辯論就結(jié)束了。我們都調(diào)侃說是書印刷出現(xiàn)了錯誤。后來學習后才明白,原來他是在“安”這個字上偷換了概念,把惠子原意的怎么換成了哪里的意思。雖然這些文章很有趣,積累一些文學常識可以開拓視野,但是增加了后世學習的難度,所以沒有多少學生是真心喜歡文言文。
? ? ? ? 歷史課上我們總會背一些“最”,可是,當時的人們真的會這么想嗎?
? ? ? ? 比如,開元盛世為唐朝最昌盛的時期,可是生活在貞觀年間的百姓,會不會認為自己生活在唐朝最輝煌的時期;武曌執(zhí)政時期的百姓,會不會也認為自己生活在唐朝最繁榮的時期呢;而生活在開元盛世百姓們,會不會認為自己的國家還會更加強大,持續(xù)走上坡路呢?這都是有可能的。
? ? ? ? 再比如,洋務(wù)運動,當時他們一定認為這是救國的唯一方法,戊戌變法也是一樣,包括辛亥革命、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運動,他們的發(fā)動變法、發(fā)動革命、發(fā)動起義時一定都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拯救中國的唯一方法。可是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們會認為這種想法有些可笑,因為我們知道,地主階級、資產(chǎn)階級、農(nóng)民階級都是救不了中國的。
? ? ? ? 所以說,歷史就是歷史,應該以當時的情況去看待當時的問題,就像是以現(xiàn)在的情況對待當下的問題,不是生搬硬套古代的方法,更不是胡亂暢想目前無法實現(xiàn)但在未來也許會實現(xiàn)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