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聽了樊登講《認知天性》,顛覆了我很多關于學習的認知,有很大的啟發。
原來學習是有它本來面目的,過去我們覺得要學習一門知識和一項技能需要重復學習和集中學習,也就是比如說背一首詩要反復的背,集中時間去背就能夠把它學會。
然而這樣的學習方法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的學習方法。這樣的方法更多的是浪費時間,形成的都是短期記憶就是那種學完就會忘記的記憶。沒有辦法形成那種刻在腦子里的長期記憶。
還有就是我們的元認知是有誤區的,元認知就是我們自己對知識掌握情況的判斷。
真正的學習應該是當我們下課后,我們能夠把學到的概念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讀完一本書,我們能夠合上書,回復復述一本書的內容。學習到新知識,我們能夠和舊知識產生聯接。
真正的學習其實是一種技能的條件反射。也就是一種心智模型。
這個心智模型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就是大腦會把我們感知到的信息,形成記憶痕跡,它們就像我們寫在沙灘石頭上的字,只是短期記憶。
二是鞏固。把記憶痕跡強化為長期記憶的過程就叫作鞏固。簡單地說就是不斷重復練習,因為新學到的知識還只是短期記憶。上面我們說的看起來很努力的行為二為什么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就是因為它止步于鞏固。沒有進行下一步——檢索。
三是檢索。我們學習知識都會經歷記憶和遺忘。我們想要學習效果最好,就必須想辦法把短期記憶鞏固成長期記憶。不斷把練習做扎實,同時不斷地自我監測,讓自己把之前的只是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檢索線,這樣就有利于形成心智模型。
之前有一本著名的書叫《刻意練習》,而這本書是它的升級版,被稱為后刻意練習。頻繁的集中練習并不能讓我們記住東西,帶來的也只是短期記憶。有間隔的學習,穿插不同內容的學習才是有效的方法。
也就是說我們學完一個知識,把它放一段時間,有間隔的學習反而學習效果會更好,為什么呢?這是因為短期記憶在間隔過程中通過心理演練或者其他鞏固過程變成了長期記憶。
穿插學習也比單一學習更有效果。更有利于知識掌握和長期記憶形成。
還有一點比較顛覆我的,樊登說他看書只看一遍,然后要講這本書的時候,再花一個小時畫畫思維導圖。再就起來講給別人聽。為什么他這樣做還能唄記住呢?
這是因為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我們讀書喜歡做筆記,在書中寫寫畫畫,這些都是無效的努力,都讓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知識。這只是我們的錯覺。因為在這過程中我們并沒有多努力,并沒有痛苦的過程。這樣是沒辦法形成長期記憶的。學習一定是經歷了一些痛苦才能被我們記憶。比如我們回想一下我們記憶深刻的事,一定是要么比較開心的事,要么就是比較痛苦的事,那些平平淡淡的事我們是沒辦法記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