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的學習是浪費時間和無效的
現在我們來做一件事情,回憶一下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本書,你能說出那本書在告訴我們最重要的3個核心點嗎?以及證明這3個核心的案例,或者你結合自己工作生活的案例也行,有嗎?
如果沒看過書也沒關系,大部分人是有長期看某類公眾號吧,能回憶得起那個你看了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公眾賬號嗎?
記憶都不一定能夠記憶清楚,更何況把重點表達出來,更何況真正運用到工作生活中,讓自己的狀態所有改變。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我每天看的公眾賬號、甚至是一本完整的書等我想去學習的信息,看的時候特別有感觸、感覺自己學會了。但是幾個月過去了,自己依然還是那個自己。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我到底做錯了什么?我努力了,也花時間了。讓我們一起來證明一下,事實上你確實做錯了什么。因為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則或者事實,不是你用個人觀念、情緒可以消除的。確實存在很多已經被科學驗證的理論,告訴我們如何真正有效地學習,并且也解釋了我們生活中很多無效甚至錯誤的學習方法。你不了解你的大腦,自己亂搞一套,當然容易低效。今天聊的模塊是“學習方法”,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領域都要找到大師、周圍的高手、知識的源頭去學習,無論是工作的選擇、能力的提升等等世俗的,還是幸福的方法、有趣的生活狀態等等。
二、為什么碎片化的學習,甚至相對完整的學習都是無效的?
今天要分享的一個認知科學的理論:必要難度理論。
先說結論:
(1)人類存在認知錯覺,會認為“記住了”等于“我會了”
(2)知識記憶與提取負相關
開始解釋:例如我們在閱讀的過程,對知識會產生理解或領會的感覺,事實上,相對于真正掌握,這只是對信息非常低級的加工。這時候知識知識保存在我們大腦的“短時記憶”里面,對于短時記憶一般只能保持20~30秒。而那些大師,通常是對特定領域的知識、通過實踐得到的知識進行反復的加工、存儲、提取過程中保存到大腦中,變成“長時記憶”。長時記憶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在大腦中保持很長時間的記憶。例如:你曾經在某個地方記下的WiFi密碼,現在還回憶得起嗎?
這也是所謂特定領域積累一萬小時定律、刻意練習能夠有效的原因。因為這些高手的大腦中已經儲存解決特定領域許多的長時記憶,例如你問你身邊的高手一些問題,他們都能夠從長時記憶里提取出好的分析特定領域的思維模型,然后結合你說的情況,系統性地、有邏輯性地進行解答。這就是他這么多年來,有意無意對知識反復加工,從短時記憶變成長時記憶的結果。(提醒一下,我這里的知識,指的不僅僅是書本的知識,更強調的是工作的知識)
說到這里,“知識記憶與提取負”相關這句話就好理解了。知識加工記憶越容易,則進入短時記憶,一會兒就忘。知識加工記憶越困難,則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記憶長久,能夠反復迭代進化。
那現在來解答幾個現象,為什么碎片化的學習,甚至相對完整的學習都是無效的?因為大部分人看微信文章、公眾號、書本、視頻等等信息的時候,都是很輕松的啊,不做筆記、不寫感受、不做分享、很少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說白了就是對信息加工程度低,只是短時記憶,很快就忘記了,甚至因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到了真正去回憶,生活工作遇到相關領域事情的時候,自己又忘記這些好的“方法”。然后又繼續按照自創的低效方法、方式去解決問題。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每意識到“進行有效學習”的重要性。試想一下,你每天花在閱讀的時間、精力,90%都是無效的...如果這些額外學習的時間還不足以讓你覺得可惜。那我來說工作,人一輩子用在工作的時間夠多了吧。工作的能力也意味著很多現實的東西,這點我們都心知肚明。那么,在工作中,這么多一手經驗、一手信息。如果我們不定期去寫總結、復盤、結構化知識、帶新人、做分享、總結上級好的分析解決問題模型(這些都是是對好的信息進行加工、反復運用的方式之一)。日積月累下去,我們會很平庸的,因為我們的思維低級,表現一般,結果自然而然就很平庸。你要認為這些事情都好世俗、好現實哦~
那好,如何認識自己?如何悅納自己?如何處理自己的小情緒?如何與對象相處?如何過上積極、充實、幸福的生活你要不要?很多好的狀態、好的東西,其實背后是有門道的。由著性子,自創一套很大可能會害了自己,表面很酷,成功概率卻很低。優秀的東西真的太少了,二八定律一直在強調這件事情。
三、基于該認知科學的理論延展出來的學習方法
深度加工學習:系統加工、強化輸出
(1)系統加工指的是不要去閱讀碎片化的知識,理想狀態是找到該知識模塊對應的大師,找到該大師對應的文獻、書本。如果這個知識的代表人物,沒有系統性地知識,則把它所有碎片化的信息一次性收集起來進行研究。
(2)輸入是指我們進入大腦的信息,輸出就是通過大腦加工后表現出來的信息。因此輸出可以是寫出來的文章、定期的工作總結、做出來的分享等等方式。輸出難度越高,你就學得更多,越不容易忘記。
舉個例子:
例如我想學習一流產品經理的能力。最理想狀態就是身邊有這樣的大神在帶著你,比較工作中學習總結,實踐中學習總結其實就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如果還沒有的話,就找到一流的產品經理且有長期寫博客、微博、簡書等等信息的人。那么純銀就是了。
大部分的人做法是關注他的微博,然后刷一下歷史的內容,長期關注新增的內容。看微博的觀察中也覺得自己感悟很多,啟發很多,學到很多,內心無比滿足和欣喜,可是然并卵。
相對有效的做法是,抽個完整的時間:
- 閱讀這幾百篇碎片化的文章的標題,用思維導圖整理出幾個一流產品經理的關鍵模塊,例如:好的產品模型、如何提升產品能力、產品經理的等級。不用擔心框架不完整,先把框架寫出來
- 按照這個不完美的框架,在閱讀這幾百篇文章中,把內容通過思維導圖的3個一級主題模塊進行劃分,進而得出二級甚至三級的框架和內容。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要提煉出每篇文章所表達的核心內容、思維、方法論、案例
- 得到一張三級的思維導圖框架后,對內容進行再一次的重組和整理。出現思考一級、二級、三級的劃分是否有問題,一級有問題的話進行重新命名,二三級有問題的話進行重新歸類。
- 得出一份純銀產品經理能力結構圖、產品思維模型,并且是屬于自己系統整理、加工過的知識。
- 進一步強化輸出的方式是,用這個模型對你感興趣的產品進行分析,大量分析。把分析的思路、結論全部寫出來。
- 然后再好一點是同時找另外一位一流的產品經理重復以上步驟。因為不同的人認知有偏差、能力有偏差,通過對比自己能夠相對客觀的理解和思考這兩個人的優缺點。當然,我工作環境的產品大神很多,所以我要死抱大腿不放。
針對公眾號文章的學習方法了上面一樣,平常收集一類主題的文章,先不要看。累積到一定程度在定期做結構化的整理、做筆記、寫文章。然后看書也是,看的過程做筆記,看完結構化知識,將書中的幾十個零散的知識點歸納總結成7個左右的組塊,最好是功能把知識進行實踐、運用,這些都是深度加工的學習方式。
可能有人會想就知道去模仿別人,為什么不自我嘗試一套?這樣模仿下去會不會變成四不像?沒有自己的特色?放心吧,一方面人與人的先天差異太大了,你不可能學得一模一樣的。另外你想接近對方的水平,估計還要深度練習大幾年甚至十幾年呢。再說短時間所謂失去自我怕什么?要深刻認識到優秀的思想和行為太難得了,自己去重新探索和發明好的東西,概率非常非常低。人通常總是太自我,太把自己當回事,認為自己什么都懂。其實這種狀態下就已經固步自封,失去繼續成長的機會。這段話其實是寫給我自己,因為我就是這樣的。所以話不多說,選擇怎么走我心里有底了。
今天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結構化這部分知識,通過寫作的方式進行加工,讓知識進入長時記憶,讓知識進行運用。所以,真誠的建議小伙伴們,通過行動、輸出作品、好好工作去學習,因為這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
成長需要時間,我的問題很多,也意味著可以成長的空間很多,我會努力。現在的我不完美,將來的我仍然不完美,不過沒關系,畢竟這一輩子都要面對這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