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太夠用,有無數的工作和事情要我們去處理,尤其是在移動網絡時代。那么那些工作效率很高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呢?大文豪魯迅曾經有一句名言“我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工作了”。這里面,就暗藏了一個時間管理學上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碎片時間工作法”。最近,公眾號“簡書”就寫了一篇文章,為我們詳細介紹了這種提高時間利用率的秘訣。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什么是碎片時間呢?就是我們每天整段工作時間之外的,那些零碎時間。比如等電梯的時候,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臨睡前等待睡意來臨的那段時間,等等。很多人在這些零碎的短暫時間里干嘛了呢?刷刷手機,聽聽音樂,發呆,放空。但是如果這些時間匯總起來,長度其實不斷,你可以把它們利用起來。比如,你在等電梯的時候,可以用手機回復一封工作郵件;在臨睡前,對明天的工作流程做一個簡單的預覽;在飛機上,你可以拿出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做個PPT;或者寫寫出差匯報,工作總結。我們身邊經常有這樣的人,給人一種工作狂的感覺。但是呢,人家已經在無形之中,省下了不少整塊時間,讓自己有空去休息、生活,達到了勞逸結合。
當然,有一種行為,跟碎片時間工作法看起來很像,但后果截然相反,那就是工作時間碎片化,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把整段的工作時間切碎成了無數小片,一會看手機,一會瀏覽網站,和同事閑聊兩句,再打電話給自己訂個外賣,結果快下班了,自己工作進度還差一大截,只好拼命加班,甚至最后一個離開公司。表面上他是公司勞模,但實際工作質量和績效,總是掛在末尾。
為什么工作時間切碎后,效率變差了?我們的大腦從放松狀態轉換到專注,高效工作狀態,是需要一小段時間內的,好比汽車從靜止加速到一定時速需要一段時間一樣。這段我們大腦的“加速”時間,因人而異,從一分鐘到10分鐘不等。如果我們頻繁地從工作狀態切換出去,無形之中,我們的大腦處于專注,高效的時間就少了很多。好比一輛車總是頻繁地剎車,啟動,那平時時速肯定高不了。
那么,如果做到利用好所有碎片時間,同時保證自己的整段工作時間不被切碎呢?文章說,我們可以嘗試下“番茄工作法”。這里的番茄,指的就是廚房里的定時器,用來控制烹飪時間,意思就是說,每天找出你精力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頭腦最靈活的時段,比如早晨九點到十二點,然后把這三個小時劃分幾個番薯時段,比如六個個,每個半個小時。這里面包括了25分鐘的工作時間和5分鐘的休息時間。然后呢,在每個番茄時段內,給自己安排一個任務,接著關閉所有的社交軟件和通訊工具,集中精力做事,25分鐘后,再允許自己休息5分鐘,然后進入下個番茄時段。
反過來,如果你的工作,在規定的番茄時段內沒有做完,你可以利用各種手機上的番茄工作控制APP,標記一下進度。然后選擇在自己碎片時間內把它完成,力爭每天沒有任務殘留,今日事今日畢。這樣,你就既能避免工作碎片化,也充分利用了閑暇的碎片時間,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