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我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律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想做什么就去做就好了,有什么做不到的。但后來才發現自己并不懂得自律,即使自己失敗了很多次依然想不明白,為什么會在阻撓和誘惑面前馬失前蹄。
經過時間的沉淀,我才真正意識到:缺乏方法論的實踐難免問題叢生。
我帶著困惑去尋找答案的時候,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的《少有人走的路》,為我解開了心結。在書中,作者指明大部分人面對痛苦選擇了逃避,但這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他們的苦難;而自律才是應對痛苦叢生的生活的最佳方式。它不僅能夠解決問題,還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讓苦難發揮價值,幫助我們成長。
讀了這本書之后,我了解到自律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包含了“推遲滿足”、“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的四個層面的實踐。從這個四個方面入手,我們便可以加強有效自律,在心智成熟的路上加速前行。
推遲滿足
這個話題想必大部分人都不陌生了,但又沒有去實踐。
推遲滿足的最大好處在于讓我們用理智獲取最大收獲,避免了情緒的錯誤導向。在那個有關“推遲滿足”最有名的糖果實驗中,成功的孩子能夠做到清醒地衡量自己的選擇后果,從而控制自己的欲望、規避由于一時貪心而錯過的更大獎賞。
相反,不這么做的危害不容小覷。如果每次都急于享受,我們就會變得暴躁貪婪沒有耐性,情緒波動大。后果就是用一時的享受帶來了無盡的低落。并且,當我們處于興奮過后的低谷期,我們就更沒有興致和毅力來完成本身那些讓我們叫苦不迭的任務了。
另外,推遲滿足感的一個絕佳優點就在于,并沒有完全斷絕我們享受的渠道。拿減肥為例,如果我們要求自己再也不吃高熱食品的話,那么自己的意志力很容易在某個瞬間崩潰,繼而發生暴飲暴食的反噬現象。但如果推遲滿足就不會有類似問題,實在忍不住了就可以去吃,時間由自己決定,這樣我們就不再被誘惑所控制。相反,我們還會產生一種隨時都能做但不去做的驕傲。
簡言之,推遲滿足能夠通過消減我們一時興起帶來的副作用,讓我們自我保護的同時,收獲最大效益。作為親身感受過推遲滿足的快樂之人,我在此強烈建議大家時刻想著這么去做,并且通過實踐形成習慣。
承擔責任
承擔責任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負累,而是為了避免災難或創造成績而做出的必要付出。
薩特曾言: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做出選擇本身就是自由的表現,而每種選擇肯定福禍共生,因此自由必然伴隨痛苦。我們之所以在沒有比較痛苦之前,就選擇了逃避責任,是因為我們的本能反應在作祟,但這種本能反應并不明智。
在這種本能反應驅使下,我們一味逃避責任,導致我們生活中反而會出現更多讓自己難以承受的重任。除此之外,另一個關鍵問題是,當我們自以為逃離了承擔責任的痛苦時,卻無形中在潛意識里承擔了更重的潛在責罰。由此產生的內心的空虛墮落,是對一個人的永久性折磨。
所以,不承擔責任看似輕松,實際上給生命帶來了更重的負累。而承擔責任,能夠讓我們不斷強化自己的實力,從而能夠承受住更多生命的考驗,更從容地把握生命節奏。
因此,當我們有選擇權的時候,我們要考量好行為的后果并恰當實施,逐漸加強我們承擔責任的能力。就像鍛煉那樣,不斷選擇適合自己的重量,循序漸進強化肌肉。而隨著我們勝任責任的經歷逐漸增多,我們的內心會變得充實安定,我們變得更有信心、也更有愿望去創造美好的一生。
尊重事實
之所以強調尊重事實,是因為我們太善于通過欺騙他人與自我欺騙太逃避責任了。但同樣,無論是欺騙自己,還是欺騙他人,得到的后果之不堪,遠超過責任的重量。
不妨想想你曾經口口聲聲要減肥,還大快朵頤的樣子;發誓要早起,結果條件反應按掉鬧鐘的慵懶;堅持了三天寫日記,結果一年后看到那幾頁記錄時的無限尷尬。感受一下自己違背了自己承諾的那種揪心而遺憾的感覺。
不尊重事實就是對自己的一次次違約,而每次違約的后果只能由我們自己承擔。而如果我們把尊重事實的理念刻在潛意識中,就能夠加強我們隊自己行為的感知,做到防微杜漸,先知先覺。我們有能力不再欺騙自己,有能力身體力行自己的承諾。而一旦我們做到了不再欺騙自己,我們就可以憑借自己的清醒,選擇去做那些讓我們成長,給自己帶來價值的事情。
過去一筆勾銷,從現在開始,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說到做到,不要再自欺欺人,癡人說夢。
保持平衡
如果說自律是為了使自己的行為保持在一種健康正確的走內的話,那么保持平衡這一點就是讓自律行為本身不偏激,不錯亂。再通俗一點講,自律的對象要適度,自律行為本身也要適度。
所謂自律的對象,就是我們想要控制的各種行為。人生的價值是多元的,我們的生命也不可能只由一個行為構成。保持自律對象的平衡,就是要避免木桶效應,防止我們的生命在某個重要的維度上出現了巨大的錯漏。比如說,很多人因為工作或愛好而犧牲了健康。再比如,有些人過于追求自我實現,導致家庭關系疏遠,甚至岌岌可危。基于這個角度,我們要想清楚我們的追求是什么,主次如何劃分,做好選擇和舍棄。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擁有選擇的自由,但要盡力去把握最佳平衡。
而自律行為本身,也適用物極必反的道理。你要學會推遲滿足,但也要知道有些享受稍縱即逝,可以淺嘗輒止。你要承擔責任,但也要避免你無法承擔或者沒有必要承擔的責任。對自己負責與對他人負責并不沖突,要兼顧兩方面的平衡。你要對你自己保持真實,但有時也要做到降低分辨心,做到難得糊涂,從而化解自己的煩惱。
因為自律就是追求最大化自愛的方式,而自愛的表現形式是靈活的,所以自律本身也不能偏激走極端,否則失之完美。所以保持平衡也是為了讓自律能夠持久穩定地進行下去,從而讓心智持續增長,不虛度此生。
總結起來,這四個方面的建議都能夠有效地強化自律的目的,即防止自我傷害,促進自我成長。推遲滿足能夠避免我們被誘惑弄昏頭腦;承擔責任能夠讓我們承受更多壓力解決更多問題;尊重事實能夠讓我們更真實地看清自己的行為,從而更準確控制自己的對錯,而保持平衡則起到了統籌兼顧的作用,保證我們成長過程中對于智慧的不懈追求。
能夠精準地實踐這四項要領,就是在真正貫徹自律的內涵。希望你看完這篇之后,能夠從這四個維度中反思出自己自律的不足,加以改善之后,助力你的自我成長。
文中引用部分來自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