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個一度的高考季,讓我想起去年高考分數剛出來時,接到兩個電話。一個是以前從沒給我打過電話的舅舅,說表弟分數已出來,達到了上海某三所高校的分數線,問我報哪個學校好。我的第一反應是說:“那你先問表弟,每個學校側重點不同,他想學什么專業?”舅舅立即說,“他哪里懂這些,他只有一個想法要去江浙滬。”然后電話叮囑我幫他打聽江浙滬學校的招生情況,選一個能穩妥點的填志愿。
后來姑姑也同樣給我電話,她家也有一個高考生。說今年考得不是很理想,問我該怎么辦。是選擇復讀,還是挑一個差不多的大學先讀著。我同樣是問,表弟什么想法?復讀也要他自己有復讀的決心啊。“他啊,沒什么想法。”聞此言,電話這頭的我真想立即倒地啊。兩個相差十多歲的表弟,他們長什么樣子我都快不記得了,在選大學這么重要的事情上需要經由父母來四處打聽拿主意。這是因為他們主動放棄選擇,還是因為不懂得如何做決定呢?啃老族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借口就是:“當年的大學,當年的專業都是父母挑選的,我并沒有興趣的,所以我現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巨擘、暢銷書作者斯蒂芬·P·羅賓斯的新作《做出好決定》這本書中,正是從肖恩·諾瑞斯選擇大學這個案例開始分析“理性決策”。選大學如此重要的事情上,自然不能憑一時的沖動或是盲目,而倉促決定。作者同時提出“家長最重要的作務之一就是教育孩子如何做好自己的決定。”上了這么多年的學,在一切以高考為目標的求學路上,“做決定”這項技能卻常常被我們忽略。“高考”并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對于許多人來說高考后的決定或許還要比高考本身重要得多。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當年若不是填錯了高考志愿,我的人生或許就不是這樣。不用說如此重要的決定對人生的影響力,即使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決定,都將在最后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改變我們的生活。
有些人理性,而有些人感性,而良好決策的基礎是理性。你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去任性的做感性的決定,但若是在無理性的狀態下完全憑感覺出發,那么很容易就掉入“無知”的陷阱。而理性就是你和夢想之間最短的距離。作者羅賓斯為我們列出了理性決策的六個標準步驟:
1、識別和確定問題。
問題往往出現在現狀與渴望的狀態存在差異的時候。
2、確認決策標準。
興趣、價值觀念、目標和個人喜好等都將成為決策的標準,影響決定。
3、評估標準。
為決策中的重要性列先后順序。
4、制定備選方案。
制訂解決問題的所有備用方案。
5、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
6、選擇得分最高的方案
《如何做出好決定》共五個部分。分別詳細闡述了理性決定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作為決策者時的風格、17個常見心理陷阱、12條高效決策的建議及最后的9條總結。作者從成千上萬的調查研究中提取了精華,將專來的知識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強調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我們學習這些知道,并不是為了從書中直接找到問題的答案。他不能告訴你該選擇哪所大學,該與什么樣的人結婚,是不是應該要生二胎,但這本書的目的是告訴你“建構和分析問題的正確方法。”每個人的人生不同,目標不同,還有偶然事件的影響,只有在學會“如何決定”后,才可以更好的去“決定什么”,提高做出好決定的概率。
最后是作者給出的9條總結,從這9點應用起來提高自己的決策水平,讓自己更用力量控制未來,更用能力將生活一步步修煉成自己渴望的模樣。
1?你能夠提高自己的決策水平。
2?一切都始于目標。
3?只要有可能就要使用理性過程。
4?不做決定也會有成本。
5?了解你的性格傾向。
6?尋找與你的信念相悖的信息。
7?考慮一下沒有偏見的局外人會如何看待。
8?不要賦予隨機事件作何意義
9?犯錯誤沒關系。
雖然未來是無法預測的,我們卻仍可以充滿期待,用我們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去控制那些可以促成美好結果的過程。這一切都可以從提高決策水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