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圣》讀書筆記
哈羅德著悲慘的童年遭遇,他的父母都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一個在哈羅德年幼時就拋棄了他,一個在他成年時將他趕出了家門,與他相比,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都是幸運的。但是這么悲慘的童年遭遇,卻自始至終都影響著他。
“童年時代的結束讓他如釋重負。雖然他做了所有父親沒有完成的事——找到工作、娶妻生子、贍養家庭、深愛他們,即使只是剛剛做到——但有時他發現早年的沉默其實一路跟著他,進了他們的房子,藏身在地毯下、窗簾后、墻紙內。歷史就是歷史,你無法逃離你的出身。就算你戴上領帶也不會改變。”
你終將成為你的過去。哈羅德也別無選擇。
哈羅德在一個早上受到了許久之前好友的信件,一個他辜負了的好友的信件,是他少有的能夠交心的人,卻最后不能好好的道別。剛開始他準備用平常的方式,簡單的寄一封信件過去。然而,一個臨終之人的問候,真的能夠用這種禮貌冰冷的方式來回應嗎?哈羅德在一番躊躇后遇到了加油站女孩,在她的啟發下,他做出了選擇,走去貝里克。
在這一路上,哈羅德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也都愿意傾聽哈羅德行走的緣由,只可惜大部分都不相信這有什么用,反而勸他不要繼續,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然而,他們都不知道這其中真正的原因。哈羅德不管這管不管用,他只是憑借信仰,做他能做的事而已,就像他的鄰居雷克斯所說,“我應該大怒一場的”。與此同時,在他后方的莫琳也漸漸地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哈羅德的沉默讓人以為他沒有感情,他的身上存在著很深很深的誤解。我們每個人也都羞于表達自己的情感,不敢將自己的關心表達出來。不只是我們中國人,全世界都是這樣的。沉默永遠占了大多數。
哈羅德決定做點不一樣的事情,他走去了貝里克。他做了他平凡生命中少有的幾件了不起的事情,這件事改變了他的余生。他和莫琳重歸于好,他們走出了喪子之痛,他們之間的誤會也全都解開了。還好有這樣一場朝圣。
然而,奎妮卻沒有任何好轉。就像加油站女孩的謊言一樣。
“她曾是一個叫奎妮·軒尼斯的女人。她會算賬,還寫一手極好的字。她愛過,也失去過,這樣應該就夠了。她觸碰過生命的實質,也曾經游戲人生,終于有一天,我們都將關上門,把一切放下。這個可怕的想法伴了她許多年,但是現在?她不怕了。什么都不怕了。只覺得累。她把臉埋入枕頭,感覺有什么東西像花朵一樣在腦子里綻放,頭越來越重。”
病重的奎妮什么也說不了,在想起哈羅德前來告別后,便安然離開了人世。這也是最符合邏輯的、殘酷的結尾。生命并不會因為一次朝圣而改變它的歸宿。可起碼,奎妮心愿已了。
假如沒有這次朝圣,哈羅德的生命將會一直灰暗的度過,但這次朝圣,起源于一封信件。那封表達感情的信件。那封打破沉默的信件。
仔細回想起來,在我的已經過去的20多年里,我是不是也犯了同哈羅德一樣的錯誤呢?顯而易見,犯得不少。我總是那么害羞,那么謹慎,沒有安全感。好像很堅強,很大度,其實脆弱敏感,就像某位已經分別的大哥說的一樣,在他走的時候,我什么都沒做,什么也沒說。
我們好像過于成熟了,我們好像過于冷靜了,我們好像過于沉默了。不要問我怎么辦,我也不知道。
我也想要做出改變,我可不能再次沉默。
Ps:看書的時候哭了好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