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還是會吃糖,高血壓病人還是會發飆,胃潰瘍病人還是會喝酒,即使是肺部已經熏得跟煙囪一樣,依然會抽煙。這些事情都是我在身邊觀察到的,在最近,我一哥們三高,心臟做了支架手術,但是他的脂肪,糖類攝入量不見減少,而且他還喝酒,他以前喝一斤,現在他說喝半斤沒事,以前他一天兩包煙,現在他說少抽一點沒事。
像他這樣的人可不在少數,包括我自己有時候也不喜歡為了身心健康而放棄心頭所愛。我知道鍛煉對身體有好處,但我不會鍛煉,我知道抽煙可以致癌,但我覺得少抽點不要緊,我知道超前消費會帶來壓力,但又忍不住買買買。
這所有的一些,都可以用經典條件反射來解釋。
經典條件反射
也稱為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它是由俄羅斯生物學家伊萬·巴甫洛夫發現的,簡單來說,這種反射效應指的是,將兩種刺激聯系在一起可以產生某種反應。比如饑餓的你看到了一只香噴噴的燒雞,那么在大腦的作用下,你就會產生口水,這個時候就可能產生欲望和行動,當你把燒雞填進肚子里的時候,你的胃壁就會分泌胃液消化燒雞,并且,胃壁分泌胃液的時間會根據你食量和進食時間而變化,你吃得越多,胃壁就分泌越多的胃液。
這意味著,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都有一種本能的生理反射。這種反射控制著人的行為,大概這也是我發現自己很難戒煙的一個原因,當我看到桌子上有煙的時候,就會情不自禁地拿起一支來抽,以消除焦慮感。
除了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也是我們很難根除壞習慣的原因之一
跟經典條件反射不同,操作性條件反射是主動的條件反射,而經典條件反射是被動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發現的,這種條件反射需要人為的控制,比如彩票一開始無法吸引你,但你購買了一次且中獎了,這就產生了刺激作用,會導致你認為自己還可以中獎,于是你繼續買。
操作性條件反射通常不是由一個人的需求和動機來決定的,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部環境的影響。這又需要說到購物了,在電商大行其道的今天,購物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方便,但是我們每天逛電商,買這買那,是你真正的需求嗎?
不是,大多數需求都不是真正的需求。問題是你買了,而且還經常下單。這就是由環境引起的操作性條件反射,也就是說,商家們構建了一個環境來刺激你,有些商品對你來說可有可無,但商家會調動你的積極性,讓你通過購買來得到滿足的刺激。
當購買欲被刺激后,你得到了商品,盡管商品可能并不是你需要的,但你下單的頻率和逛商店的頻率就會增加,因為你的行為已經被操縱了,不僅被自己操縱,也被別人操縱,因此會得到一個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結果。
這些都是條件反射在影響我們的解除困難,更嚴重的是神經可塑性的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如果神經元在特定行為的開始和結束時被激發,那么就會形成習慣。相當于說,大腦中關于習慣形成的腦區域,在新行為開始的時候會激活,當行為發生的時候消退,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行為和大腦就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改變將會變得極其困難。
怎么辦?
要想讓自己朝著身心有益的方向前進,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激勵和問責。根據美國發展協會ASTD發布的研究結果來看,讓自己富有成效的生活,居然是對別人負責,比如說,如果你向某人承諾一個你會實現的目標,那么你成功的機會高達95%。
這就是問責和激勵的作用,對于改變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換句話說,如果你對任何人都沒有承諾和責任心,你的生活和目標就會變得很隨意。眾所周知,在人的前腦中,基底神經控制隨意運動,它可以形成好習慣和壞習慣,也控制情緒表達。所以你能理解,基底神經就是幫助人們養成習慣的,不論好壞,因為它控制著隨意性。
如果我們在自己的生活和行為中,強調自己的目標與方向,讓生活,甚至讓前腦的基底神經不那么隨意,我們的習慣還會無序發展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可以影響和改變神經層面上的一些問題,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從而讓自己去過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